相关试卷

  • 1、 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德琼台志》是现今保存完善的最早的一部海南方志著作,堪称“一方之全史”。表1为其部分类别的主要记载内容或特点。 

    类别

    主要记载内容或特点

    海洋文化

    记载了很多海洋气候资料;独特的海洋风俗资料;重要的海洋地理资料,有关海防资料

    陆地资源

    卷八、卷九以占全书很大篇幅的容量记载海南的“土产”,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展示了海南地区强大的土地产出能力

    人文风俗

    采用围、表、考、论、述五者结合的方法,全面而详细地展示了海南及其所属各州县的疆域、统隶、沿革、至到和道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南人文资料,呈现出明代海南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保存了大量古越语地名资料;尽搜各类过琼人物和琼籍本土人物

    ​ 

    ——据【明】唐胄《正德琼台志》整理

    材料二表 2为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钥);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

    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羁縻府州、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据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以研究成果关键词分析为中心》整理

    材料三在清朝的前 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美】罗威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德琼台志》对研究边疆治理有哪些学术价值。
    (2)、 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在边疆研究方面关注最多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 2、 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这一时期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  )
    A、主张进行立宪革命 B、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C、提出推翻殖民统治 D、号召孟买工人总罢工
  • 3、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一书中写道,议会“并不是一个立法会议,也不是一个代议制议会,不过是一个外交大会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稳定的统治秩序得以确立 B、联邦制中央政府尚未形成
    C、国家主权得到了有效维护 D、分权制衡的体制已经建立
  • 4、 1360年,英国议会批准法令:在英格兰任何地区,无论该地区是否享有自治特权,所有的度量标准,均应符合国王的标准如有需要,国王可随时派遣法官前往各郡,调查、听审、判决相关案件,并就所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由此可见,该法令(  )
    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D、实现了英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5、 犍陀罗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征为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头部与披着长袍的罗马元老或哲人的身体结合(如图),它最早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仅以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禁忌,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这可以说明(  ) 
    ​​
    A、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B、人文精神的传播​
    C、印度文化的西传
    D、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 6、 1950年10月,美泰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美菲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9月,美国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和1954年美国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最终形成“东北亚防御联盟”。1955年2月,在美国的策划下,“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成立。据此可知(  )
    A、“一边倒”政策促进了新中国外交局面的突破
    B、中苏关系导致新中国的国际环境恶化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善了新中国外交环境
    D、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 7、 《明世宗实录》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写道:“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
    A、明朝后期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明朝实行海禁的必要性
    C、倭寇入侵得到沿海百姓广泛支持 D、明朝开海贸易的必要性
  • 8、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战一胜利,蒋介石就充满自信地想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当时国民党拥有军队人数,共约430万人,两人民解放军只有总数约12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是3.4:1,至于武器装备,双方的差距更为悬殊。国民党还控制着全国76%的领土和71%的人口,控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线和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而中国共产党控制的主要是农村和一些中小城市,优势仿佛都在国民党方面,然而,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到南京政府颠覆,还不足三年,而且更快的是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战场的态势就发生根本转折,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自以为很有把握的战争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而且这个变化来的这样快呢? 
    材料二:中国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屈辱和苦难以后,经过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流了多少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内外敌人,取得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旧时代结束了,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民面前,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又是唯一的上下几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民族,历经漫漫时间长河,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历史发展中有过无数的辉煌,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放鲜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并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还将有广泛、充分利用的宝贵价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三辑)》

    材料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满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 12、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这项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 13、 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接受西方自由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中,在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可用以说明,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
    A、依然遭受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 B、通过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C、注重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致力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 14、 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A、外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15、在每年一度的新年电视演讲中,新加坡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秦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问全国人民发表演说。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据此可知,在新加坡(  )
    A、英语地位最为突出 B、马来人的数量最多 C、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D、各民族实现了平等
  • 16、 《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它传入欧洲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都受到其影响,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 B、成为欧洲文化的源头
    C、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直接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 17、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让广大中国人不要忘记(  )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台儿庄血战 D、南京大屠杀
  • 18、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义是(  )
    A、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19、 1894年,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力图将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
  • 20、《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该主张( )
    A、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B、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C、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先进性
上一页 1166 1167 1168 1169 11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