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辛亥革命前,儒学所支撑的官僚君主制已无法应对西方国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那时责任尚可由帝制承担,而在后帝制时期,没有了替罪羊的制度,新一代知识人就认为儒学“应对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政治与社会问题负责”。这一转变( )A、使民主革命得以成功转型 B、导致了儒家学说的资产阶级化
C、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促进了新风尚和新习俗的普及 -
2、 1910年,资政院议员以军机大臣副署制度为据连续质问其行政责任,要求军机处对资政院负责,军机大臣答复“不负责任“后,议员们掀起弹劾风潮,要求明定军机大臣责任,速设责任内阁,并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但这一弹劾因清廷反对而搁置。该事件( )A、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 B、加深了清政府的认同危机
C、加快了清末新政的步伐 D、反映了立宪与改良的分歧 -
3、 有学者指出晚清有两代变革的士大夫,第一代是官僚士大夫,其杰出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第二代是文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这两个士大夫群体( )A、救国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 B、向西方学习的方向趋于一致
C、对国家出路问题进行了最早的探索 D、都主张社会变革以应对危机 -
4、 清朝中期以前,国人常使用“好”、“嗜”、“癖”等字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喜好和依赖。乾隆朝开始,用以表示严重依赖某一事物的口头俗语“成瘾”等词开始文字化,而到道光年间,成瘾现象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趋渐统一为具有谴责和贬义色彩浓重的“瘾”字上。上述变化反映出(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鸦片输入对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C、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逐步深化 D、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文化的蜕变 -
5、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全国最为著名的商业城市,时人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有人甚至认为“吴中繁华气象迥胜于晋,其实多藉外方生色”。由此可知,苏州商业的繁荣( )A、为地域性商帮形成奠定了基础 B、得益于长途贩运业发展
C、表明全国性统一市场初步形成 D、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6、 两宋时期,都城形成一个开放城市,临街开店,沿街叫卖变成常态,景德年间(1004-1007)夜市更延至四更,甚至“通宵买卖,交晓不绝”。材料表明( )A、商业经营突破了时空限制 B、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
C、市场活跃夜生活丰富多彩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7、 11世纪初,佛教势力日益增强,不仅其在朝政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更给个体带来了自我救赎的新希望。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儒家知识分子们对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述,并建立了一套新的概念体系以解释其连贯性。这一新思想体系的形成( )A、加快了传统中国社会的转型步伐 B、使儒学实现了思辨化和哲学化
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D、有利儒学正统统治地位的确立 -
8、 有学者认为,隋唐之后,土就不是地主阶级贵族,而只是“四民之首”,也就说,隋唐之后,中国只有士而没有士族。这主要是因为( )A、士的崛起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C、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D、世卿世禄制日益没落 -
9、 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中提到“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文中提到的“晋人南渡”(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 B、加快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速度
C、为江南地区开发创造了条件 D、开创了南北朝对峙的政治局面 -
10、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谋臣认为,强有力的政府不像儒家宣扬的那样取决于国君与臣子的道德品质,而取决于建立有效的体制结构。他们对宇宙论认识论或个人伦理不感兴趣,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这些思想( )A、符合争霸时代的政治需要 B、体现了下层平民百姓的基本诉求
C、加快了分封制瓦解的进程 D、以人性恶为出发点主张隆礼重法 -
11、 战国时期祖先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人们在祈求祖先的同时,还祈求其他神灵甚至直接祈求其他神灵。而秦汉以来,大多数人选取先农和农夫为代表的农业神祇进行祠祀,希冀成为乡邑最富者。这一变化,反映出(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发展 B、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
C、自强求富观念的初步形成 D、国家治理思想的变化 -
12、 从空间维度上观察,西周的封藩建卫与商朝一样,也以王朝直属的周邦为中心,实行内服和外服分区管理。所不同的是,西周的分区管理模式与商朝相比,显得更加细密,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这主要是由于西周( )A、实现了对地方事务的直接管控 B、广泛实行宗法分封制度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权 D、完成了中央集权的构建 -
13、 在山西南部发现的一个石器时代大墓地中,有9个精心营造的坟墓,每个都有大量随葬品,其中包括乐器、玉器和壶罐;有80个是中等规模的坟墓,内中有类似物品,但数量要少些;而另外600多座坟墓葬制简单,既无棺材,也无随葬品。这可以来说明,这一时期( )A、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B、国家的初始形态逐渐形成
C、封建等级秩序已初步出现 D、礼乐文化约束力有所提高 -
14、 如图所示是长江下游一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纺锭盘(侧视图),它们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据考证,这些纺锭盘主要用于捻麻纱,以使它们足够结实并可以用来织布。这一文化遗存属于(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渚文化 D、河姆渡文化 -
15、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数据来自《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和《十年伟大飞跃》
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史事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
16、史料阅读与时空观念
①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东汉时曾任辽东太守的崔定的《政论》
②(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福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中记载的列强贩运华工的情形
③托勒密埃及的纸草文书:“所有的谷物,除了用作种子,以及不能从水路运输的以外,都发下(到亚历山大里亚和尼罗河去),这样就便于把谷物装上第一批供应的船……”
——《对管理人的指示》,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
④《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
⑤(光武皇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闯,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各员而已。
——[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
⑥我已经撤销了宗教裁判所……我已经废除了封建权利,以后每一个人都可以经营旅舍、烤炉、磨坊、捕捞金枪鱼的器材、渔场,并让他们的工业自由发展。
——《统一司法,废除封建权利——告伊比利亚丰岛居民》,《拿破仑书信文件集》
⑦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部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1)、在下面图示中的字母处,填写一个相应的史料序号。
①在A、B、C三个字母□处,按史料所反映历史现象的时间先后各填写一个史料序号。
②在G、H两个字母处,按史料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地理位置各填写一个史料序号。
(2)、 分别指出史料①⑤⑦的史料价值。 -
17、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责合一”“世曾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频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邑,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数骗和违抗中央。
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供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
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剂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1)、 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
18、学习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要紧扣“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演变”等重要内容。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有( )
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民主与独立思想在亚非拉更广泛传播
③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被反法西斯联盟确认
④新兴民族国家融合了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十二月党人”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其历史背景是( )A、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B、青年贵族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
C、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不彻底 D、布尔什维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 -
20、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顺序正确的是( )
①美国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
②柏拉图与学生讨论
③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④翻车应用于生产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