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近代早期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荷兰东印度的公司的形象是“左手拿着账册,右手拿着刀剑”。考虑到军事技术革命,我们可以把刀剑改为火枪。“账册”加“火枪”说明当时( )A、殖民扩张以军事技术为根本动力 B、荷兰手工业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
C、公司成为社会生产主要组织形式 D、国际贸易与暴力存在不同程度关联 -
2、 1805年,英国受审判的罪犯为4605人,184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0349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城市酗酒者人数也在增加,因为在他们看来喝啤酒是逃避悲惨生活的最好方法。这表明英国( )A、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B、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C、工业革命导致工人生活悲惨 D、犯罪率与城市化率成正比 -
3、 美国《1787年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有抵触,各州法官均应遵守。”1791年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中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中央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这说明,在美国( )A、联邦宪法并不具有最高效力 B、联邦政府行使宪法范围内的职权
C、联邦法官的权力高于州法官 D、联邦宪法的修正体现了人民意志 -
4、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和上议院再也无权随意动用国库中的钱财,甚至不能向法国借钱。……如果政府破坏了与下议院的友谊,那它将寸步难行;如果无法与下议院达成和解,那就会拿不到一分钱的财政支持”。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王权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
5、 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据此可知( )A、契约精神维护了社会秩序 B、经济利益推动新航路开辟
C、分赃不均埋下了矛盾隐患 D、麦哲伦等人具有双重身份 -
6、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并许诺改宗教信仰后可与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还规定凡官方文件、官场交谈、教育一律使用阿拉伯语言文字。这些措施旨在( )A、扩大统治基础 B、传播伊斯兰教 C、维护帝国统治 D、推广阿拉伯语
-
7、 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 )A、给埃及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B、客观上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C、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D、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战争互为推动作用 -
8、 1974年,国民党元老商震来大陆探访,叶剑英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叶落归根……你是他们的带路人。”商震激动地说道:“我早就想回来看看了……”这反映了( )A、海峡两岸由对峙转向友好交往 B、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C、“九二共识”符合统一的趋势 D、“和平统一”方针正式确立 -
9、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新增建交国数量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代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50年代
12
5
6
0
60年代
1
14
1
1
70年代
12
26
15
13
A、“一边倒”政策推动了50年代与亚洲建交高潮
B、八字方针政策调整促成了60年代中非建交高潮
C、中美关系改善直接影响了70年代中欧建交高潮
D、全方位外交政策推动了70年代中国外交新高潮 -
10、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
11、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促进了思想启蒙
-
12、 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 B、仍然保持坊和市的界限
C、交易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海外贸易发展受到压制 -
13、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1名。这一措施是为了( )A、加强军事防备 B、扩大疆域版图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
14、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由此可知,孟子( )A、认为民众拥护是国家的根基 B、找到了当时社会的救世良方
C、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作用 D、力图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提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摘编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材料二: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在冷战中相互对峙,但是从没有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或者说至少是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其中的一次危机发生在1962年,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几乎引发了核冲突,但是双方都各退一步,苏联从古巴拆除了导弹,美国人也从土耳其撤出了他们的导弹,这一事件表明,两个大国都认识到需要它们所称的共存,至少是它们之间需要共存。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如何打造新“西方”的?(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冷战达到最高潮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并简要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的俄国处于各种交织的矛盾冲突之中,多年的战争把俄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物价飞涨,社会躁动,彼得格勒最大的企业——普梯洛夫工厂的约3万名工人集会,并宣布总罢工……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在8个月的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在关键时刻及时地调整政策夺得了政权,在这方面,列宁的作用无可替代。纵观俄国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合乎民意和愿望的胜利,体现了这场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
——摘自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年3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的背景及意义。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的英国,在手工工场里,每个工人只从事某一环节的操作,生产工具和方法固定,每个环节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同时,工场里集中了大量劳动力,工场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经营经验。1662年,英国成立了西欧第一个科学家组织,从17世纪后期开始,英国进入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时代,从1680年到1759年,英国登记的发明专利共达532项。——摘编自刘景华、任世江《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解析》
材料二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许多地区,促使人们改变了其生活方式,但是,问题在于:工业革命对欧洲人来说,生活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了?持乐观态度的史学家认为,工人分享到了欧洲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所带来的好处,使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一种迄今人类从未达到的普遍高度繁荣。另外一些史学家则认为,上述分析忽视了城市工厂生活施加在工人身上的苦痛。然而,不管当时在城市生活是令人愉快还是如入地狱,只有我们深入体察这种生活,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工业革命对那些置身其中的人的全部影响。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生产技术条件。(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变化?并指出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
18、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在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下列国际组织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经济互助委员会
-
19、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反映了(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
C、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D、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 -
20、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 B、以农业为突破口
C、存在经济决策的失误 D、重点在工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