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对比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由此可推知,元朝( )

    A、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 B、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C、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D、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 2、唐朝时期,在都督、刺史等正官升迁或有故暂缺之际,往往临时派员代理,主持州、府之务,即通常所谓的“知州府事”。宋朝建立后,“凡诸郡入版图,率命朝臣出守,曰权知(暂代)州事”。行之既久,大藩镇多授文臣,乃始尽正其衔,明曰知某府、某军州事也。唐宋时期,知州制逐步取代刺史制反映出( )
    A、地方自主权力的扩大 B、藩镇割据基础的根除 C、中央政府权威的加强 D、科举选官条件的放宽
  • 3、韩偓诗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他所吟咏的是( )
    A、山水屏风 B、草书屏风 C、人物屏风 D、篆书屏风
  • 4、十六国到北魏诸政权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天命”,如北魏立国之初的“土德”说,利用黄帝祖先说结合拓跋氏的祖先传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其用意是( )
    A、发挥古神话的资鉴功能 B、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C、论证本国政权的合法性 D、淡化本民族的历史传统
  • 5、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 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 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 6、西周至春秋时期,“公”主要指国君、祖宗,“私”主要指卿大夫,“公”“私”的价值色彩不浓:到战国时期,“公”则主要指国君和朝廷,以及公平、公正之义,“私”则主要指百官和普通民众,以及私心、私欲等。“公”“私”的指向和价值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汉字含义日渐丰富 C、君主专制逐渐确立 D、宗法分封日趋瓦解
  • 7、新兴与发展

    材料一 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于1981年率先提出了“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概念,以进步、发展与活力来概括发展中国家中那部分发展较好国家的基本特征。有中国学者经过综合测算甄选,界定新兴市场国家为30个,简称为“E30”。

    新兴市场国家分布示意图(E30,图中阴影部分)

    不同类型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全球占比(%)

    年份

    1998—2002

    2003-2007

    2008-2012

    2013

    2014

    2015

    发达国家

    55.37

    51.23

    45.02

    42.10

    41.48

    41.06

    新兴市场国家(E30)

    35.34

    38.96

    44.60

    47.39

    48.03

    47.31

    ——胡必亮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

    材料二 中国“一五”到“十三五”时期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趋势表(%)

    ——编自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兴市场国家E30的地区分布特点。概括其GDP在全球占比的变化趋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现过若干高峰时期。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 8、民族与国家

    材料一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民族”一词引进后,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样就把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来了,并且把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彻底废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14-15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
  • 9、制度与时代

    材料一汉朝从武帝(设立中朝)以后,宰相就渐渐失其实权……(曹)魏朝建国之初,置了一个秘书省(后改为中书省),于是中书亲而尚书疏。南北朝以后,因侍中(门下省负责人)常在禁近,时时参与机务,于是实权又移于门下省。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机要是在中书、门下省的,尚书不过执行政务罢了。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长官作为丞相,中书面授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中叶以后,所谓翰林学士,和天子十分亲近,又渐渐的握起实权来……明清时期的殿阁,也不外此理。

    ——吕思勉《大中国史》

    材料二科举夙(一贯)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核心)。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并任选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该奏折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相关作用。
  • 1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

    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

    定居生活是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基础

    B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中国丝绸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中国丝绸是拜占庭帝国最重要的贸易物资

    C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

    际货币体系,明确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D

    20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高度发展

    解决了人类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

    A、A B、B C、C D、D
  • 11、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
    A、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 C、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 12、美国自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影响总统的决策”。据此可知,美国( )
    A、文官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B、总统立法权力受到制衡 C、职业文官政治影响力大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 13、英国于1802年颁布了第一部《工厂法》并不断调整。结合下表内容得出的认识是( )

    1802年

    对童工的工作时长、教育、工厂卫生条件做了限制,还规定任命两名

    工厂视察员监督法令的实施

    1833年

    规定工厂童工每工作日需接受2小时教育。政府任命工厂视察员,有权监督工厂在童工年龄和教育有无违法行为,并可对违令者处以罚金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将自愿性工厂视察制改为集中检查制度。工厂视察员的管辖范围从1867年的3万家工厂增加为1871年的11万家工厂

    1901年

    规定工厂视察员直接受命于中央政府,可随时进入工厂中的任何部门

    ①《工厂法》保护童工条款推动英国教育发展②工业革命中低龄雇佣及超时劳动等问题明显

    ③工厂视察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范围权限扩大④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放任政策转为干预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自治传统的发展与延续 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提倡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 15、下图是“物种大交换”示意图,其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改善了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人口增长②推动了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

    ③高产的粮食作物是早期洲际贸易的主要商品④直接推动了欧美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6、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其中第39条明确了“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由此可见《大宪章》的颁布( )
    A、否定了封建主的特权 B、一定程度限制了王权 C、奠定君主立宪制基础 D、推动专制王权的产生
  • 17、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掌握自己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庄园主、管家、僧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带有基层自治的色彩 B、继承了古希腊的村社自治 C、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 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的地位
  • 18、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 )
    A、赞扬社会遵从道德 B、提倡追求生命权力 C、歌颂司法体系公正 D、认为城邦利益至上
  • 19、1999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其内容有如下表格内容。这体现了人民币发行的原则是( )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从事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发行、流通和回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A、经济发行 B、系列发行 C、集中统一 D、计划发行
  • 20、观察并分析“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以中法建交为标志,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C、中美建交后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超过以往总和 D、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
上一页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