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5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钱学森将当时前沿的系统科学理论带回国内,并成为现代中国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除上述理论外,二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支柱还包括(    )
    A、万有引力理论 B、“日心说” C、信息论 D、电磁感应定律
  • 2、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日本在华的军事挑衅,英法两国企图利用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来苏联,但因英国的装聋作哑而作罢。这表明此时英法的国政策( )
    A、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B、成为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主要诱因 C、加速了华盛顿体系瓦解步伐 D、爆发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
  • 3、2008年,丘吉尔出任英国商务大臣后呼吁紧缩海军经费;但他在1911年被内阁任命为海军应时却称“必须加强英国海军( )
    A、政治斗争的需要 B、出色的军事观察能力 C、英德矛盾的激化 D、英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 4、在近代拉丁美洲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欧洲人带来的基督教文化,居于次要地位的是被奴役者的文化,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反而显得薄弱。材料中这一状况直接缘于( )
    A、殖民者对土著的奴役和屠杀 B、欧洲生产方式在拉美的移植 C、拉美独立运动引发的社会动荡 D、以黑奴为商品的三角贸易兴起
  • 5、如图所示是20世纪前期美国福特T型汽车产量和销售价格的演变曲线。由此可推知( )

    A、工业革命率先爆发于民主共和制国家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出现革新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美国机器工业迅速成长 D、自然科学的突破使工业革命不断开展
  • 6、2016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英国通史》(第四卷)将1689~1815年这一历史时期,作为英国历史的“18世纪”,这一年拿破仑帝国彻底覆灭,英法殖民争霸告一段落,最可能着眼于当时英国( )
    A、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B、实现政治制度创新 C、开始进入工业社会 D、阶级结构发生巨变
  • 7、如图所示为卢梭在《爱弥儿》中对“自由”、“理性”和“良心”的定义。他据此提倡以良心统率理性,自由受理性引导并促进自由发展为善性。由此可知,卢梭( )

    概念

    定义

    自由

    意志产生的自动的“动”

    理性

    心灵中所具有的归纳和比较感觉的能力

    良心

    得自天赋的对于善的热爱和对于恶的痛恨的道德情感

    A、认为理性无益于人类的幸福 B、赞同基督教道德观念 C、将天赋人权视为政治的根本 D、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 8、16世纪末,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大商人往往无须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去进货,收获的黄金等贵金属也越来越多。增开工场或商店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热潮。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英国已成为大西洋海上霸主 B、价格革命推动荷兰社会转型 C、“马尼拉大帆船”可以直通西欧 D、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 9、典型的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如住宅、磨坊、仓库、马厩等)基本上是由领主有偿提供的;生产者也不得擅自使用庄园外的同类设施。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庄园( )
    A、存在明显的剥削行为 B、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C、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 D、兼具经济与行政功能
  • 10、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资料卡上的关键词。该资料卡的主题最可能是( )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史诗

    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60进位制

    A、古代西亚文化成就 B、古代埃及文化成就 C、古代印度文化成就 D、古代希腊文化成就
  • 11、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运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 12、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这段讲话意在( )
    A、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B、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C、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D、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3、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回忆说:“我第二次(实为第三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到1920年夏,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李大钊 D、蔡元培
  • 14、如图所示为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举制中选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该图可用于说明( )

    A、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 B、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 C、奠定了士族专权的基础 D、瓦解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 15、都城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都城选址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所有选择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不仅在于时间,政治上靠近“龙兴之地”、经济上保障供给、文化上拥有根基、军事上控内御外,均在其中。 

    材料一 三河地区古都的朝代及区域分类 

    ①注:“三河”指河东、河南与河内三地。河东指今山西省临汾、运城一带;河南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南的附近地区;河内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北、太行山东西走向以南的地区。 

    材料二 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材料三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奥,而俯庭宇也。又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尤易。 

    ——金朝官员梁襄

    (1)、阅读材料,描述五帝至商朝、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都城的大致迁移轨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元明清三朝定(迁)都北京。
  • 16、社会 

    材料下表是反映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社会状况的史料 

    《名山藏•食货》

    当时人皆食力,市廛之民,布在田野,妇织男耕,儿女辈亦携筐拾路遗,挑野菜。而今人皆食人(指工资劳动者),田野之民,聚在市廛,奔竞无赖,张拳鼓舌,诡遇(用不正当手段追求)博货,诮胼胝(老茧,代指农民)为愚矣。

    《云间据目抄》

    吾松(指松江府)素称奢淫,黠傲之俗,已无还淳挽朴之机,兼以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曹时聘的奏书

    (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五杂俎》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山西)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福建通志》

    泉州枕山负海……负山之民,垦辟硗确(土地坚硬贫瘠),植蔗煮糖。地狭人稠,仰粟于外。

    《嘉定县志》

    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三个角度,概况明朝中后期社会状况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 17、青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300余年的交汇点,其中对“三家分晋”的描述颇有不同。

    材料一《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三家分晋”作为《史记•赵世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即失德与“不仁”。 

    材料二《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以下为《资治通鉴》卷首篇节选。

    (1)、阅读读材料,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叙事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
  • 18、边疆 

    材料一唐代天山北麓军政体系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安西、北庭都护府是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军事建制是“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下有烽,烽下有戍”,各级军官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各羁縻都督府、州,有自己的武装,平时镇守封疆,战时则由两都护凭“天子信宝”调遣,参与战事。贞观中,李靖破吐谷浑,侯君集平高昌,太宗认为“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氓,咸出中国”,“所以置立州县,同之诸夏”。“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驻军戍边屯田,在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及轮台等绿洲地区征收商税,补充军费。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

    (1)、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唐代西北军政体系的制度设计。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清前中期如何使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
  • 19、户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社会治理方式。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始自商周,历经秦、汉、三国、晋、隋、唐、宋、明、清等封建君主朝代。到今天,户籍制度仍然是中国政府实施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理论、机制和实践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 20、百年上下求索,考古发现中国。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不准确的是(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1972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彩绘木鸠杖”,杖高196.5米,顶端有鸠鸟横卧。

    体现了汉朝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B

    2002年湖南里耶遗址出土“书同文字”木方,用朴拙的篆书记录了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的字形与字体的规范。

    出土文献中的秦简均以篆书书写

    C

    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写有“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

    是唐朝与邻国开展文化交流的例证

    D

    2013年洛阳衡山路北魏大墓出土了大量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其铸造时间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公元491-518年)。

    北魏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往来比较频繁

    A、A B、B C、C D、D
上一页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