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的欧洲,砂糖和茶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些变化说明( )
    A、海外贸易减小了社会贫富分化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助推了各地消费升级 D、工业革命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 2、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3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刻着“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的箴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印证(      )
    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 B、“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 C、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被普遍接受 D、古代希腊文明在文明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 3、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实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三种经济责任制形式。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监管力度 B、优化了国企所有制结构 C、推动了企业管理方式转型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4、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一个月,中美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周恩来就此次谈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周恩来这番话说明当时我国谈判的出发点是( )
    A、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B、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 C、坚守并扩大已有战略成果 D、坚决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
  • 5、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实施的土地政策。这反映了( ) 

    时间

    口号

    简介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没收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

    抗日战争

    “双减双交”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

    “耕者有其田”

    规定凡人民分配得到的土地归个人所有,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

    A、土地问题是革命核心问题 B、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解决 C、中国的革命性质发生改变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6、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棉花出口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同时中国棉纺织业中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的现象日益普遍。由此可见( )
    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大 B、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C、传统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D、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
  • 7、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不任事。韩雍两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悟州,遂为定制”“三司皆长跪白事”。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地方制度发生调整转变 C、分化事权降低行政效率 D、国家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 8、南北朝时期,弥勒形象与其他传入中土的诸佛、菩萨相差无几,光照寰宇、端庄肃穆;到了唐末五代,则变为身矮腹白、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当时( )
    A、佛教信仰的中国化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政府力倡弥勒信仰 D、民众心理更趋乐观
  • 9、《汉书•公孙弘传》载:“(丞相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继踵连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楚时,坏以为马底、车库、奴婢室矣!”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汉(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丞相更替的频繁 C、社会经济的凋敝 D、中枢机构的调整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资产阶级所有制,变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形态。新政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包括联邦政府权力和重要性的急剧上升,工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崛起,开始考虑对少数民族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权益。美国政治中的新政传统在民主党当政时期:1948年杜鲁门和1960年约翰·肯尼迪、1964年约翰逊时期得到加强。即使是在1952年和1956年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当政时期,也没有改变新政的基本方针。艾森豪威尔说:“如果哪个政党试图废除社会保险,取消劳工法案,那你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政治历史上再听到这个党派的声音。”

    ——摘编自杰克逊 · 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各发生了哪些变化?两国的变化有何共同点?
    (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概述两国的调整措施,并分析其调整的原因。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帕沃·彼德维希·斯维宁所作的水彩画《东方轮船》,描绘了罗伯特·富尔顿的轮船“模范号”,轮船运送旅客和货物,把工业化一度流行的运输旅客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图2:这幅版画描绘了1863年英国的东印度铁路,铺设铁路的最初动机是运输货物,但它很快成为印度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选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里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

    提取一张或全部图片信息,自拟论题,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信息明确,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甲午战争到庚子之变,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发生了重大转折,其中货币流通领域也出现了重要变动,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币制的走向。据统计,1895—1899年间钱荒高达72省次,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地区都是重灾区,部分地区更是连年钱荒。光绪二十一年,张之洞奏陈:“各市用铜钱日见其少,加以私销不绝,钱价因之日昂”……据战后日本官方统计,战争期间仅作为日军战利品的各种金、银、铜钱等货币价值即达3000万日元以上……两江总督张之洞急奏:“近日大江南北各州县,旬日之间银价骤跌,以致市面愈不流通,小民生计艰难,百业窒碍”……但各地征收税赋的标准依旧停留在过去银贵钱贱时期的折钱数额上,农民只能按旧有标准以钱折银纳税……此后,为应对钱荒,政府逐渐开铸大小银元,使银元从属于钱法体系,并最终在1904年后的本位制改革中使银元脱离钱法,提升为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核心。

    材料二  图:
    1890—1899年京局铸钱数额简图

    1895—1899年中国紫铜进口价格表

    年份

    紫铜价格(海关两/担)

    1895年

    16.95

    1896年

    16.79

    1897年

    19.84

    1898年

    20.07

    ——上述材料摘编自韩祥《甲午战后全国性钱荒危机的爆发及其对城乡社会的冲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甲午战后钱荒危机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甲午战后钱荒危机造成的影响。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逐鹿中原”说的是距今两千年前秦汉之际的事,后来成为争夺天下的代名词。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至少可以上溯至距今5000年以前。“逐鹿”行动至少在距今4400年以后约五百年的时间里,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图)。

    ——据许宏《何以中国》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作为当时人们观念中的经济重心、财富重心,反复出现在该时期人们的谈论、书信、文集甚至奏折等文字中。这个作为明清财富中心的“江南”,当时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之江南,实际上是指“五府”,即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基本上都在太湖周边;广义上的江南还包括杭州府、镇江府、应天府(也就是江宁府)和直隶的太仓州。这时的“五府”或“八府一州”,成为明清时期人们公认的财富中心,有明清王朝经济“江南腹心”之称。

    ——据黄纯艳、包诗卿主编《江南史十八讲》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原长期成为“逐鹿”之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中原与江南的交流共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说明。
  • 14、下表是1993一2008年中国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反映出我国(      )

    时间

    主要内容

    1993年

    重点放在工业部门,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制做了大胆探索。

    1998年

    将国务院40个部门减少到29个,一些原来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退出政府序列。

    2003年

    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管理事务的要求;成立了银监会和调整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8年

    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 B、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C、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D、初步确立新型政企关系
  • 15、裂瓣纹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纹饰,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各地(图1)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发现多个裂瓣纹银盒、铜盒(图2)。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此类器物主要在北方使用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C、此类器物主要用作陪葬品 D、当时银器的使用还没有普及
  • 16、《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看作是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D、标志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 17、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 18、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提出( )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的政策
  • 19、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B、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0、如图为1901年德、法两国发行的漫画明信片《中国皇帝被戏弄》。其反映的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甲午中日战争 C、镇压义和团 D、八国联军侵华
上一页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