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年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年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 3、 2009年,中国民航总局局长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旬距昆明659公里,山高陆深,经济落后,但投资2.56亿元的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于1999年建成通航后,“香格里拉”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该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在2001~2005年年均增长21.5%。材料强调( )
    A、第三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B、民航运输使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C、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D、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
  • 4、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5、《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6、 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强大且稳定,二是他国人有可能持有此种货币。二战后,美元一度成为国际货币,促成此事的史实是( )

    ①美国黄金储备雄厚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美国主导北约建立 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7、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这反映了( )
    A、教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B、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 C、教会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D、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欧洲
  • 8、 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
    A、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 B、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 D、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 9、 1215年,大贵族、骑士和市民在斯坦福集会,并向伦敦武装进军。在强大的压力下,经过坎特伯雷大主教朗顿的斡旋,约翰王与贵族签订了《大宪章》。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妥协性质 B、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C、体现了国王专制统治的建立 D、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1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发展、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新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在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迈向民族复兴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邓小平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逐步形成了关于时代问题的新判断,为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由此推动世界格局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将以什么样的身份、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摘编自徐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交工作的历史经验》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建立后前30年外交的主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外交努力。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 世纪 70年代后邓小平的新判断及此时外交政策制订的目的。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及举措。 
  • 1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详尽而透彻地分析了贯穿中日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的全部基本要素,并对这些因素以及由它们交织而形成的态势的变化进行前瞻性分析,得出中国抗日的历程是艰难的、持久的,但结果一定是中国取得胜利的结论。在这一科学预见的指引下,毛泽东不仅将游击战和运动战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且指出,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论持久战》破除了全国人民思想上的迷雾,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的力量。

    ——摘编自许恒兵 申一青《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 赵虎《新时代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的思考——重读<论持久战>》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 
    (2)、 据材料概括《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全民族的抗战”所作的努力。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 
  • 1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 大一统 ”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确立该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 14、1979年是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大包干”后的第一年,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年粮食生产量高达6.6万公斤,比之前增加了近4万公斤,这一年是小岗村自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第一次有了充足的粮食向国家交了公粮。小岗村丰收的原因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释放农村生产力 B、土地经营方式调整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对外开放政策刺激农业生产扩大规模
  • 15、图13 为部分省市区(北京、上海、云贵川) 1964年、1966 年和 197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善了国家工业布局 B、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 C、完善了国家工业体系 D、推动了西部农业发展
  • 16、

    图12是创作于1958年的宣传画《新来的拖拉机手》。该作品反映出(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显著 B、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 C、一五计划成就影响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 17、在战士们即将出国作战时,文教干事将苏联的共青团歌改了词,“我们用鲜血换来的一切,宁死也不能让给敌人,中国青年武装起来万众一心……”它唱出了战士们的心声——我们用鲜血换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换来的中国人民站起来,绝对不能让给敌人!这次作战的胜利( )
    A、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 18、“中央原以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城市,应该能为新中国经济做出贡献,现在上海不但活不起来,反而需要各解放区向上海输血。……不解决上海的问题,国内的经济形势就不会好转”。为解决“上海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是( )
    A、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 B、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C、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 19、图11漫画反映的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人民解放军从此数量上取得优势
  • 20、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的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亲自耕种过的一块菜地。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生产坚持抗日战争 B、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D、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上一页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