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管子》记载: “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 ,三年而兵弱” “甲兵(军事) 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 ”。这些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
2、图1~图4为长江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出土文物图。这可以说明( )
A、手工业标准化的趋势明显 B、早期王权国家已经出现 C、长江和黄河流域文化同源 D、文明间存在交流与传承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而有节奏地劳动,他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上下班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经开发的、具有主导性的、富有的;另一个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并分析其基本特征。(2)、写出材料二中“两部分”具体所指,并分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发起成立该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四次工业革命简表
次序
时间
发展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40年代
革新了纺织部门,带动了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劳动和生活状况发生深刻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期
经济、生产和劳动因为密集的机械化、电气化广泛应用及商品大宗生产出现(泰勒制和福特制)。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因为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导致产品和生产自动化,人们通过通信技术迅速缩短了物理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
现在
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涵盖了诸多领域,人们沟通方式、获取信息范式、自我表达方式等发生改变。
——根据袁玥《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中有关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至清朝赋役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唐朝
租庸调制
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租即田租,均田制上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谷物;调即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
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收。
宋朝
募役法
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政府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又陆续将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材料二
11—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
——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方向有何不同,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 -
6、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7、汉到明清,中国城市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推行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如教育、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这说明古代城市( )A、主要发挥的是经济性功能 B、其发展深受商品经济影响 C、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 D、不同时期发展具有一致性
-
8、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
9、从1924至192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工作的决议、单一农业税的决议等一系列决议,指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并加以落实。这表明当时苏联( )A、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B、苏联模式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C、经济发展仍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
10、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
11、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大西洋沿岸城市逐渐崛起,来自更多其它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大量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于是,阿姆斯特丹出现了银行并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说明( )A、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资本输出助推扩张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顺应价格革命趋势
-
12、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 B、手工业制品畅销各地 C、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D、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
13、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
14、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
15、14世纪,英格兰地区契约性劳动关系迅速发展。雇佣双方订立契约,规定契约期限、报酬多少与支付方式等,并约定无正当理由双方不得违背。这一现象( )A、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兴起 B、维护了庄园秩序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解决了劳资纠纷
-
16、《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
17、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为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换 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
18、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9、下图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世界古代主要文明分布示意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居民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B、②地居民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C、③地居民培育出番茄、玉米和芋头等农作物 D、④地是粟的发源地,并饲养猪和狗等动物 -
20、《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 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