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自伽利略时代以来,时间和空间是各自独立的绝对的存在的观念就开始建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不同的观者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这一革命性的论断( )
    A、解决了全部宇宙学的疑难问题 B、彻底淘汰了经典力学理论 C、极大地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直接推动了原子弹的发明
  • 2、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的文学主流。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现实的手段,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欧美( )
    A、充满对战争和危机的恐惧 B、打破了罗马教会精神独裁 C、积极追寻自由的理想世界 D、社会弊端和矛盾尖锐复杂
  • 3、法国大革命前,音乐家们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的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写音乐。法国大革命后,音乐家们则紧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音乐家的地位从奴仆一跃为时代的先导。这一变化说明,法国音乐( )
    A、具有民族主义的风格特征 B、蕴含挣脱束缚的时代精神 C、朝着技艺高超的方向发展 D、逐步向更广泛的群体普及
  • 4、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 B、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 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 D、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 5、1992~2022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15艘神舟飞船,先后将16名航天员、26人次顺利送入太空。2022年,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由此可见,我国( )
    A、现代科技创新居世界前列 B、航天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C、已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D、国防建设倚重航天技术
  • 6、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2.4,至1984年这一比例变为1:1.70。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 B、城镇职工收入水平逐渐下降 C、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7、淮海战役时,山东柳行村的20名妇女在15天碾米4500斤,她们高喊“碾出小米送前方,打倒老蒋保安康”的口号,积极支援前线作战。这表明( )
    A、军民一体打倒专制统治 B、根据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农业生产取得重大进步 D、华北率先展开战略决战
  • 8、1927年4月中旬,毛泽东受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他积极重建工农自卫军,组织秘密训练,计划武装“上山”,“准备长期奋斗”。同年7月底,他起草的《关于湖南暴动的大纲》,表述了其“上山”思想的具体内涵,被中共中央采纳。毛泽东的上述革命活动( )
    A、推动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B、奠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的基础 C、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促进了国民革命进一步发展
  • 9、孙中山曾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其在解释“民生主义”时说,“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生观( )
    A、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 B、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C、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深谙民生问题的艰巨
  • 10、新文化运动引入了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以解放中国农民阶级为宗旨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 11、1900年到1936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品类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生活用品占比从90%逐步下降到55%,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经济特征
  • 12、如表为梁启超1896年所编《西学书目表》。据此推断,梁启超此时主张( )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

    下卷:“杂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等5类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全面了解学习西方 C、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D、民主革命实现共和
  • 13、明代文言公案小说作品能将公案与世情、爱情有机结合起来,在鞭笞封建官府草菅人命、兵痞衙役为非作歹、下层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丑恶现实的同时,也热情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善良忠贞、仗义助人、勇于牺牲的美德。这反映了( )
    A、文学教化功能增强 B、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世俗文学开始兴起 D、封建专制的束缚松动
  • 14、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强调“原人伦者,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者,无先乎敦睦”。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 )
    A、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 B、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 C、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 D、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
  • 15、如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该作品反映的书法形式( )

    A、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 B、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 C、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D、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
  • 16、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   )
    A、强化对经济的管控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商业借贷活动 D、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姓氏,这个姓氏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其起源和演变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则实行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3万步兵、5千骑兵及160艘战舰东征波斯帝国。公元前333年秋,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城郊,亚历山大激战波斯大流士三世,最终以少胜多。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等

    材料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发展新格局提出的重大议题。“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重塑国际经贸合作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启动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调整国内区域经济空间的重要依托。尽管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风险、新问题,但只要不断创新合作新领域、新机制,必能峰回路转,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国家的大国崛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张逸泽等《“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新时代我国国际发展战略的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亚历山大东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其时空演变受列强侵略的影响,也与中国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顽强发展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工业1840-1945年平均中心变动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工业 1840-1945年平均中心变动的背景。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众所周知,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常动荡的时期。诸侯国彼此征伐不断,导致土地荒芜、民心动荡,饿殍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生于这一时期的孟子,被那悲惨的局面所震撼,对战火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更有深切的体会。在亲身经历了“土狭而民众”“焚鼓而田”“竭泽而鱼”等众多事件后,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环保思想,并以“时养”为核心阐释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进步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一切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摘编自王东炜等《孟子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

    材料二: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又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早在1863年,英国颁布的《制碱法》就对工厂在硫酸雾、二氧化硫和氯化氢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上作了规定。1887年,美国为控制污水对河流的污染,规定了污水排放量和河流流量的稀释比。日本在1970年底召开了公害临时国会,制定和修改了有关公害的十四条法律。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工厂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环境标志,并强制企业予以遵守。 

    ——摘编自周丽《国外环境治理政策措施及我国环境保护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环保思想,并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
    (3)、上述材料中关于环保的思想及措施对当前我国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哪些启示。
上一页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