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的民族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评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政治协商会议 C、人民代表大会 D、村民自治制度
  • 2、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确立 C、标志着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 3、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推行民族政策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这些变化(  )
    A、推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完美实现 B、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D、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 5、《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和平等的基本原则,此外《人权宣言》还继承了古罗马法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理规定。由此可知,罗马法(   )
    A、强调公民权利高于义务 B、为西方法制建设提供养料 C、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开创了欧洲成文法的先河
  • 6、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
  • 7、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之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的规定( )
    A、违背了法律公正 B、表明统治者对老人的优抚 C、缓解了社会矛盾 D、深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
  • 8、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
    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 9、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针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官僚制原则和特征进行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封闭性架构逐渐被打破,出现非职业化倾向。近年来,我国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相似变化表明( )
    A、公务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公务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C、中西方公务员制度趋同 D、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
  • 10、宋代考核官员时由各级官员的上级在其考核的印纸、历子上记录任职职务、时间、年限、任期内的承办公务明细、受奖惩情况,初步定出等级,报给吏部等铨选官司审核,或报宰相府裁定,“即使属于统一资序或条件相仿者,亦会产生先后之别”。这反映出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
    A、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 B、注重严密性和精确性 C、易激化官员间的矛盾 D、侧重思想品行的考核
  • 1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定取舍。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加强了君主和中央权力 D、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 12、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 13、1981年,专业户在我国农村的少数地区开始出现。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专业户已达农户总数的13.6%,经营内容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加工、运输、服务、文化、卫生等行业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土地所有制变革成效显著 B、得益于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 C、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 14、下列关于1954年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准确的是(   )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B、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组织 C、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D、各人民团体参与立法的组织
  • 15、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派宣传队进村,通过发传单、贴标语、召集群众大会、打锣喊口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而且创造性地发明了投豆法、画圈法、烧洞法、投纸团法等具体投票办法。这些举措意在(   )
    A、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需要 B、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 D、丰富边区选举方式的需要
  • 16、“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制宪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困难在于将必不可少的稳定与政府的能力和不可侵犯的自由以及对共和政体的关注结合起来。”为此该宪法(   )
    A、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B、建立地方服从中央集权制度 C、确立国会对总统负责 D、强调分权制衡和联邦制原则
  • 17、在古典时期的雅典,由抽签产生陪审员组成陪审法庭,在控诉人与被告相继完成演说之后,开始进行投票,没有专门官员会对当事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陈述进行客观的总结。陪审员们根据他们对于所听到演说词的直觉反应投票判决被告有罪或无罪。这反映出古典时期雅典的陪审法庭(  )
    A、机构设置较为精简 B、司法审判程序极度紊乱 C、无需提供法律证据 D、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
  • 18、清代奏折制成为固定制度前,军机大臣当面聆听皇帝指示,草拟文书,形成谕旨,由军机处密封,函面上书“办理军机处封寄某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廷寄到达后,由受命者本人拆阅,不许其他人代拆。据此可知,清代(  )
    A、军机大臣的位高权重 B、军机处的保密性极强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 D、皇帝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 19、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20、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推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

    材料

    时间

    法律

    内容节选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等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阐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政权是如何逐步建设起来的。

上一页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