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朝时,常举考试合格获得为官资格,后经吏部选拔才能正式任官。《通典》记载,“始取州县案牍疑义,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这反映出吏部选人的标准之一是( )
    A、“体貌丰伟” B、“言辞辩正” C、“楷法道美” D、“判案能力”
  • 2、自隋朝开始,政府把户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户籍地参加考试,而且录取名额按照地域进行分配。此做法的影响包括( )

    ①方便政府组织考试                                                ②强化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③拓展了户籍的功能                                                ④对稳定政权发挥一定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北史·酷吏传》序言记载,“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 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 该材料意在说明( )
    A、礼制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礼教具有强制性法律化的特征 C、法令与刑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D、礼法共同承担治理国家的功能
  • 4、秦皇古驿道位于石家庄市西部的井陉县境内,在赵国原车马道的基础上开辟为驰道, 后为历代主要驿道,是连接华北和西部的交通要道,驿道上设有为邮差补充给养、转送函件的驿铺。此驿道 ( )
    A、证明了中国道路建设早于罗马古道 B、表明“车同轨”政策未得到落实 C、有力地促进了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 D、建成伊始就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5、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农业生产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必须上报。其中,《田律》规定了上报的行文要求:一是报告受雨、抽穗及未耕田地的面积数;二是报告降雨量和生长期受益田地的面积数;三是报告受灾田地的面积数。这体现出秦朝( )

    ①“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    ②社会治理措施具体细致  

    ③统治者具有居安思危意识    ④赋税沉重,田赋税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观察下方秦国和六国劳动力耕作能力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每户人均面积

    家庭平均人口数

    家庭平均劳动力数

    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

    六国

    100(亩)

    8(人)

    3.5(人)

    28.57(亩)

    秦国

    108(亩)

    5(人)

    2(人)

    54.00(亩)

    A、七国的劳动力耕作水平差距很小 B、秦国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 C、耕作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 D、六国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
  • 7、考古人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都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水稻遗存,在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栽培粟和黍。大约距今8000年,原始农业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得到初步发展。这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 )
    A、表明中国是稻、粟、黍的唯一原产地 B、是先民采用青铜工具刀耕火种的结果 C、使人类完全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D、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对边疆和微外通常慎用刀兵,处理与边疆“蛮夷”微外邻邦的争端时,大多是采取守势,用兵以自卫及防范性质者居多。我国南北方地缘政治长期存在差异,从秦至宋,中原王朝承受游牧势力经常南下骚扰的压力,遂把治边的重点放在北方,对南部边陲相对忽视,至元明清时期才略有变化。对于边疆“蛮夷”与微外势力,统治者主张“修文德以来之,被声教以服之”,在此基础上推行和亲、朝贡封赏与建立宗藩关系等制度,其主要体现在笼络、赏赐以及华夏文化的传播与浸润方面,向腹地以外的地区积极传播文化和影响,由此形成治边的文化软实力。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进而施行以注重全局与长远利益为特色的远交近攻方略,施行的重点自元代起发生变化,从此前普遍施用于广义上的“蛮夷”,而改变为更重视经营边疆地区。

    ——摘编自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已经逐渐改变了把西方国家以及周边藩属国和少数民族看作“夷”“蛮”的传统华夷观念,传统防边治边理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守在四夷”思想在地域范围上有了改变,由主要针对边疆“边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到“边外”地区。其目标已经主要不是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威胁,而是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建立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屏障。在防御态势方面,进入“中外之防”后,晚清政府改变了古代“重内虚外”、重边政轻边防的边防方针和做法,其突出表现就是清廷内部在1874年爆发的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争论。1875年5月,清廷在上谕中为这次争论做了总结,一是肯定了“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二是明令左宗棠“通盘筹划,以固塞防”,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摘编自吴智刚《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理念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防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议会制度在英国的真正起源是13世纪英国男爵们写给当时英格兰国王约翰(1167 —1216)的《大宪章》,里面规定了要求国王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征兵),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的经费未经贵族或元老院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这里面已经囊括了国家最重要的内政外交权。同时,英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及精神特质也为这一政治传统的沿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缔造的是一个君主立宪政体。 如果说,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国王与议会有可能各行其是;那么,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了,立法权已经超越行政权,将行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任何政府要想存在,就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宪政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英国宪政发展的历程留下诸多历史启迪,请围绕其中一种用英国以外的史实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历史启迪,并用两例予以说明)
  • 10、良好的文官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
    (3)、综上所述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西方的文官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及其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2、《旧唐书》对唐代的某项赋税制度有如下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推断该税制(    )

    ①实行了量入制出的原则    ②以均田制为基础   ③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④体现一定合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由英国主导到美国主导再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说明(   )

    ①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有利于主导国的经济扩张

    ②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扩大世界贸易、稳定金融秩序

    ③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④世界货币体系就是为英国美国服务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4、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时(  )
    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 15、有人形象地说,高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的分配”。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连失业者的地位都很高,导致了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主动失业现象”说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向深广发展 C、“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D、高福利国家劳动者道德品质低下
  • 16、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中提出: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例如,西方正试图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下列史实最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   )
    A、建立由英法操控的国际联盟 B、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 C、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D、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 17、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

    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18、据统计:197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为8.68亿美元,1982年为62.91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2470.25亿美元。造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是中国( )

    ①尖端科技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③加入世贸等国际经济组织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活力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 19、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 C、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 D、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
  • 20、 1787年,美国拟定宪法草案期间,为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
    A、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上一页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