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当中,主权是人们在社会契约过程中以缔约行为形成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当这一共同体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在这一共同体当中,每个结合者集体地被称为“人民”。由此可知,卢梭( )
    A、反对君主制度 B、重视人民公意 C、强调人人平等 D、主张间接民主
  • 2、1667年,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揭开了人们对光的性质(光是粒子还是波)大讨论的序幕。这场讨论使“物体不存在固有色”等观点深入人心,并启发了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光的表现。由此可见,近代科学的发展( )
    A、推动了视觉审美观念创新 B、传播了人文主义创作思想 C、改变了西方社会主流信仰 D、提高了绘画作品的真实性
  • 3、在谈到古代罗马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并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时,有学者说:“罗马法学家们谈论的一般不再是想象之中的‘正义’或‘应然’之中的理想,而是一般人的境遇、普通人的常识、世俗人的生存事实,以及商业交换的探究”。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B、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 C、罗马法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实用性 D、法学家可左右法律的解释
  • 4、如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战争”“和平”与“建设”三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国家工作重心的调整 B、国际形势的根本转变 C、政府对外方针的改变 D、外交环境的全面好转
  • 5、太原会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以“敌进我进”的超常胆略逆势而上,陆续开赴华北、华中敌后,使日军机械化、大兵团的一线平推的交战方式,不得不变成犬牙交错的战场布局。这说明,敌后战场的开辟( )
    A、改变了中日战争态势 B、形成了全民抗战局面 C、打破了日军速胜阴谋 D、配合了正面战场胜利
  • 6、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改变了党的一大文件中“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规定。这一变化( )
    A、表明中共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B、保证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C、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D、为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
  • 7、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 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 8、20世纪初,上海市郊农民,放弃了播种棉稻豆麦的旧生活,十之六七,以种蔬菜为生。1912年海关报告记载:“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该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大 B、得益于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 C、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D、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9、如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所)

    占比(%)

    翻译类

    8

    21

    企业专门技术类

    11

    30

    军事技术类

    18

    49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教育体制日益走向完善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 10、乾隆皇帝大幅度扩大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将“农事考课”强行列入决定官员前途的考核,希望提高粮食产量,但有些官员大力发展棉花、茶叶、蔬菜水果、甘蔗、油菜甚至花卉等产业。材料反映出清朝时期( )
    A、粮食产量已经出现富余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深 C、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D、经济作物种植产量更高
  • 11、明代在全国设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共15个一级政区,合称15省;另外创立省的派出机构一道,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提学道、清军道、驿传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这反映出明代( )
    A、机构职能专业化 B、行政制度体系化 C、地方权力扩大化 D、地方层级多样化
  • 12、朱熹认为“且如此灯,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也。气质不同,便如灯笼用厚纸糊,灯便不甚明;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用纱糊,其灯又明矣;撤去笼则灯之全体著见。”朱熹意在强调( )
    A、人性本善 B、格物致知 C、克制私欲 D、发明本心
  • 13、北宋元丰年间,官僚制度从原来的二府制变成了“三省+枢密院”的体制。也就是说,原来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分成了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样的设置( )
    A、与唐代三省制一致 B、政务运行更为高效 C、制衡方式更为严密 D、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 14、据记载,唐朝在洛阳营建新潭(码头):“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扬州、杭州等运河沿岸城市,也是商业繁荣地区。荆南首府江陵,“凑舟车之都会,控湖岭之要冲”。这体现了( )
    A、大运河沿岸经济繁荣 B、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C、海外商业贸易的活跃 D、坊市制度的逐渐瓦解
  • 15、晋室南渡之初,士人奉中原文化为正统;北齐时,北朝文人流行学习南朝文人讲究声律词藻的文风;至隋朝,隋文帝在文化上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但“南朝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这种文化领域的变化根源于( )
    A、江南地区的逐渐开发 B、关中地区社会动荡 C、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D、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 16、据记载,汉成帝时把刘向《列女传》中的人物画在屏风和墙壁上,并以这些节女为鉴戒教育的典范,在此影响下,“郡县乡里闻风景从”。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地方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C、国家主流意识开始确立 D、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 17、考古发掘出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据此判断,秦朝( )
    A、郡县制已全面推行 B、政务运行效率较高 C、法律体系完善详密 D、基层行政管理精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二:在1985年的四月全会上,苏共中央提出了“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加速”口号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愿望,但这一发展战略仍然是不计投入成本的,只强调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逃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增长的老路。1986年2~3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批准“加速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反映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层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乐于制定宏大的战略,而不是艰苦细致、脚踏实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几年后,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这些宏大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便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1910年以后,武汉的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11~1926年,武汉三镇共有工厂301 家,至1936年年底增至536家,另外还有小型手工业工场1200多家;城市人口也从1920年前的50万人,增至全民族抗战前夕的123万人,其中工业人口占1/10以上,共计13.4万人。20世纪30年代的《江海关十年报告》称:“武汉这座大都会,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吸引力的增强,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其中一些人甚至在此定居下来,变多的人则因家庭农事需要走走停停。”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材料二:自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流动数量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得身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的欧洲人迁居海外。非洲奴隶的被迫迁徙,首次为美洲提供了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从15世纪至19世纪,人数达1500万人),其后各殖民帝国之间又相互远程运送积约劳工。西欧的工业化使无地而贫困化的人们大规模迁居别的大陆。美国的建国和经济增长十分倚重移民,在1861~1920年这60年间,入境者达3000万人。在西欧内部,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移民劳工: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等等。 

    ——摘编自【英】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0年至1936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武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上一页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