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 )

    A、讴歌了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 B、表明抗战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 C、反映了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的积极影响 D、意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 2、张謇的大生纱厂初建时,公开向社会集股,总共拟筹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2个月为期,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认购。但结果很不理想,应者寥寥。这反映出当时( )
    A、沿海近代企业发展不足 B、实业救国流于形式 C、民族企业家创业的艰难 D、国内市场竞争残酷
  • 3、早在1897年上海就出现了廉价的有轨电车,但当时乘坐的人很少。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叶,上海的电车生意已相当红火了。据时人统计,当时所有电车每天行驶的总路程约为5.15万公里,每天的乘客有六七十万人次。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B、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C、旧式交通工具基本被淘汰 D、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 4、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 )
    A、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 C、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 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
  • 5、如表反映出清代前期(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清政府实行的是台湾风山县安平镇鹿耳门与厦门之间单口对渡贸易政策

    嘉庆十五年(1810年)起

    清当局允许闽省厦门、(泉州)蚶江、(福州)五虎门船只通行台湾三口

    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810年6月29日)起

    清帝谕内阁“商船往来(台海两岸)贩易,驶赴海口,自应听其乘风信便,径往收泊”

    A、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 B、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政府对外政策并不是一味保守
  • 6、元朝时,倭寇已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展开掠夺,明初则更加猖獗。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不仅禁止渔民私自出海,还认为海道可通外邦,故也将其禁止通行。由此可见,明政府( )
    A、认识到中日实力差距的巨大 B、海禁政策政治目的明确 C、已预判到海防危机的严重性 D、对海防建设持消极态度
  • 7、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 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
  • 8、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分别记载了孔子身世、孔子部分弟子的情况以及孔子以后直至汉代儒学研究的状况。这表明司马迁( )
    A、为孔子不被重用而惋惜 B、首次抬高孔孟地位 C、歌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D、思想具有时代印记
  • 9、如表所示是小豫同学为探究学习而收集到的春秋时期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春秋时期( )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

    楚国整顿田制和军赋,“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即根据收获量的多少征集军赋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郑国“作丘赋”,即按田亩征发军赋,每丘(征发单位)征马一匹、牛三头

    A、土地所有制变化 B、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C、诸侯国纷纷增税 D、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 10、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手段分析,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这可用来( )
    A、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多元一体 B、研究水稻种植的发展和传播 C、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D、证明中国重农政策由来已久
  • 11、材料
    邹承鲁( 1923-2006),祖籍江苏无锡。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酶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1942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期间他对生命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1946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剑桥大学,师从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基林(Keilin)教授。研究生期间,他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1951年,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年他毅然回国,1958年,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1965年9月17日,经集体努力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他所确立的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公式及相关方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接受和采用,并写入教科书。邹承鲁治学严谨,思想活跃,直言不讳,被誉为“中国生化泰斗,科技界直理斗士”,他积极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有很多在改革开放后被作为国家政策,成为现实。邹承鲁还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摘编自王志新《邹承鲁先生两项被收入教科书的研究成果》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承鲁先生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邹承鲁先生取得成就的原因。
  • 12、材料:1899年,第一次海牙会议在《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中规定: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各种化学武器。但是在一战期间德军依然使用化学武器,用得比较多的是芥子气毒弹。1918年7月,为抵御美国远征军在凡尔登以西发动的一次进攻,德军发射了34万枚芥子气弹。9月至10月间,英军每周都有3000到4000人因芥子气而伤亡,在一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人。到1918年,德军在西线投入的毒气弹,数量之大,前所末有。毒气弹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德军当中也有很多人毒气中毒。1925年国联在日内瓦签订了《日内瓦协定书》,规定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对化学武器下了严格的禁令,同时德军使用化学武器受到舆论界的强烈谴责。二战时期,德军也生产了大量的化学武器,但使用的量相对比较少。 

    一一摘编自刘萌《一战尾声:毒气战的高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减少使用化学武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使用化学武器这一行为。
  • 13、材料:常平仓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一项较为重要的仓储制度,最早创立于西汉时期,运行起来较为简单,即年丰谷贱时,政府加价收籴;年歉谷贵时,则减价出粜。青苗法从常平仓制度变化而来,其改制之初衷在于当时常平、广患仓“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人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青苗法虽然为农民而设,但常平仓、广惠仓均设于州具城郭,而非乡村,对农民的泽惠自然受到限制,到后来反而以城郭之民为其主要贷方对象。 

    ——摘编自王文东《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间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经济中心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变迁原因

    意大利商人垄断欧亚大陆交易,地中海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展。

    在大航海时代掌握海洋霸权,获得发展。

    凭借造船技术与海运支配世界经济。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殖民地的大帝国。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的整体、部分或某一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普遍注重历史的贯通意识,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其记述内容都是贯通古今的。典制体史书如杜佑的《通典》等,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体现经世致用的史学价值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如《左传》记事详尽,书法不讳,《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撰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中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1949年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其他有关的选集和单行本。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对“什么是史学理论”作了明确说明,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后者为史学理论”。 

    ——摘编自翟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的表现,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看法。
  • 16、1981年1月,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着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里根政府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并且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此外,里根政府还推动了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里根政府的这些做法( )
    A、提升了美国的福利水平 B、导致国家干预政策失灵 C、促进了知识经济的产生 D、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17、在1947年至1954年间,有五十多部含有“反苏”主题的影片在好莱坞出产,这些影片直接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把任何“邪恶”的东西都与共产主义挂起钩来的简单思维逻辑。这些影片的出产表明( )
    A、美国刻意丑化苏联 B、国际环境影响艺术创作 C、美国电影事业发达 D、美苏冷战即将爆发
  • 18、1927-1940年,网联平均每年建成8座城市。新城市的建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伊万诺沃州和临近地区集中了大量纺织业市镇,北方和西北形成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和纸浆制造企业市镇,顿巴斯等地区则形成了煤业市镇。这表明苏联的城市化( )
    A、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产业结构单一特征明显 C、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D、有利于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 19、1701年,英国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继承王位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将丧失继承资格,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向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国王未经议会许可,不得出国旅行。这些规定( )
    A、向专制王权发起直接的挑战 B、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正式确立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D、说明资产阶级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 20、马克思有过三个“从属于”的结论:“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材料本质上说明( )
    A、殖民侵略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 B、殖民扩张改变各国经济和阶级结构 C、殖民扩张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强大的扩张性
上一页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