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之前,这一片土地上还曾经出现过更为原始的书写系统:在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岛——发现的泥板残片中,发现了两种远古的文字形式,分别是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如图所示),这两种文字分别是较为复杂的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这可用于说明( )

    A、古希腊文明历史较为悠久 B、古希腊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C、楔形文字起源于古代希腊 D、腓尼基字母源自线形文字
  • 2、1978年3月,依据宪法恢复人民检察院,两个月后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1979年9月决定设立司法部。随后的几年内又相继通过了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新婚姻法在内的一批基本法律。这( )
    A、反映出政府职能的逐步拓展 B、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C、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D、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3、1938年8月7日,原位于上海的中央银行总行在渝重新挂牌办公。而国有四大行的余下三家一一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则先后将总部或部分管理机构移驻重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国内( )
    A、正面战场会战宣告失败 B、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C、官僚资本乘机占领市场 D、经济布局发生变化
  • 4、1907年,意大利人阿•劳罗来到中国上海,先是经营影片放映,后来开始进行拍摄活动。1908年3月,他在上海拍摄新闻短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这是上海由外国人拍摄的最早的一部新闻纪录影片。由此可见,当时上海( )
    A、市民生活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B、是外商的竞相投资地 C、看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 D、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 5、林则徐看到旧式师船无法抵抗坚船利炮后,主张购买和学习制造西式战舰。他从“权宜之计”走向“长久之计”,提出制造“外海战船”,并认为要形成规模,要求“坚厚战船,以资制胜”。这表明林则徐( )
    A、初具近代海防思想 B、看到晚清积重难返 C、反思现存社会制度 D、提倡建立新式军队
  • 6、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下诏规定大幅减少西域地区和国家朝贡的次数和数量,如规定土鲁番(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三年或五年一贡,贡使不得超过10人。嘉靖二十年(1547年),礼部上奏朝廷,建议对随意放行西域人的边官治罪,“顷来滥放入京,宜敕边臣恪遵此例,滥放者罪之”。这些规定( )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引发了明朝全面衰落 C、加剧了西北边疆威胁 D、削弱了中西陆路联系
  • 7、北宋以前,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也只能归入“子部”前的官私文献中,一般都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孔孟”合称的。基于此,宋代学者( )
    A、提出纲常伦理观念 B、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基础 C、重构儒学价值体系 D、使儒学逐步渗入世俗生活
  • 8、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他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 C、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
  • 9、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后,蒙恬于公元前215年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公元前213年,蒙恬又取高胭、阳山,并将战国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些做法( )
    A、有助于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旨在维护北部边疆秩序的稳定 C、凸显了农耕文明相对优势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性
  • 10、如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1

    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

    2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3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A、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B、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C、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D、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直接地说,变法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就中国古代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王朝初期的改革(“建章立制”);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而进行的变法改革。 

    ——摘编自李卫兵《关于我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思考》

    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 19世纪初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英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表现为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居民生活贫困、城市道德滑坡和建设失序。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英国政府对城市公共领域进行了干预。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并成立专门处理重大事务的特别委员会。到19世纪下半叶,特别委员会的活动范围扩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868年和1875年,英国议会还先后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在多方力量综合作用下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大规模,高速度”著称。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快速集聚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显著的。马萨诸塞州卫生局在多次年度报告中提到该州河流被严重污染,纳舒厄河整个流域恶臭难闻,已不适合作为家庭用水供应。城市产生的大量生活和工业垃圾难以及时处理,相关的技术解决和政策立法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巴尔的摩市在下水道建设和垃圾处理等方面极为落后,主要依靠“自然”处理垃圾——浸泡了后院和大部分未铺过的路面的雨水,最终流向小溪;住户们习惯将厨房垃圾和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大街的阴沟里。 

    ——摘编自刘敏《 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兼与近代中国城市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面临的城市问题及其成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书院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数量大增、规模扩大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备及教育传导、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成为书院的主要事业,表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完全并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组织;内部的职事设置日趋合理,基本形成研究教学、行政管理、财务后勤、学生自治等相互联系的几大条块,说明书院的组织管理已臻完善;各书院开始制订并执行学规、规程、揭示等不同名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自身行为,宣示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学术文化主张。这种自觉的举措,是书院制度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邓涛《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都是士大夫准备科举的场所,在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创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从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摘编自努尔古丽•麦麦提《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书院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宋书院与洋务派新式学堂的不同。
  • 14、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 15、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 16、1914年夏天,在美国的欧洲投资者卖掉手头的美元证券,换回黄金资产并带回国,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大量流失,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工业产量从7月的最高点下滑12%,于11月跌到谷底。这一状况( )
    A、表明美国与欧洲国家矛盾激化 B、预示着世界性经济危机即将爆发 C、缘于欧洲政治局势的日益紧张 D、是美国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的结果
  • 17、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 18、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 19、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教文化的弊端明显 B、民族文化正悄然兴起 C、科教文化发展严重受阻 D、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
  • 20、据如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B、各民族空前团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社会普法力度大
上一页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