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启示。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
时间
概况
1949-1956年
过去的社会上层,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成为社会下层阶级,而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贫雇农和城市工人阶级则上升为社会上层。
1957-1965年
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二元身份等级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1966-1977年
一方面是前一时期的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个人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处于严重失序状态。
1978-1991年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各种二元身份等级体系逐步被打破,原来的阶层发生了日渐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生的阶层也开始出现。
1992年至今
社会分化更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
——摘编自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65年我国发生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 -
3、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乌克兰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括近500万名乌克兰离境的难民。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指出,“冷战30年以来,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遭遇的人道主义灾难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关于难民问题以下认识最准确的是( )A、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 B、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C、大大推动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 D、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
4、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A、影响了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D、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
5、如表所示是1741~1821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长率(部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
1741~1750年
1761-1770年
1791-1801年
1811~1821年
增长率
1.2%
6%
9%
18%
A、殖民扩张强化了英国与美洲大陆的交流 B、人口迁移改变了英国工业化布局 C、自然科学的进步提高了英国人口出生率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人口的集中 -
6、与古代东方只许帝王显贵和神灵发生牵连不同,希腊宗教则把神拉到人的中间,神性和人性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且交相辉映,神是人的完美典型,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人的智慧和美丽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希腊宗教的“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思想促使整个希腊文明带有( )A、天赋人权色彩 B、天人感应特征 C、人文主义色彩 D、君权神授特征
-
7、1964年中法建交前,美国政府及政客有“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之类表述。据此可知( )A、中法建交影响美国利益 B、冷战思维决定美国外交 C、中法建交不利于中美正常化 D、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
-
8、1853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办,该月刊辟有“布告篇”专栏,专载船期、商情和广告。稍后出版的外人所办的诸多报刊,对登载广告的业务更加重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的商品市场扩大 B、大众传媒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C、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 D、民族企业的营销手段不断革新
-
9、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A、京察制度 B、朝觐考察制度 C、殿试制度 D、中央监察体制
-
10、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由此可见关于“采诗”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地方得失 B、体察民情疾苦,纠正君主专制 C、掌握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 D、集合各地民情,以备后世借鉴
-
11、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的历史轴线。在山西襄汾陶学遗址,考古学家出土了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物特点的陶雾、陶盗等陶制品,还有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察和玉壁,以及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尚的双翼形玉饰。这说明( )A、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国家机构形态完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所示为学者张联朋《用唯物史观整体认识世界近代史》一文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发展演变的几个视角。
表
视角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视角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促进)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
视角三
生产力再次推动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与加强
视角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视角,据此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财政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同治朝的变动则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关税作为最具扩张性的税种,按照一定的比例征之于货物或船只,与财政税收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同治时期的常关税征收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关税侵占的深刻影响,但仍有起色;洋关税征收则异军突起,成功扭转了咸丰时期关税征收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关税和厘金收入均超过田赋,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朝旧有的以田赋税收为主体的农业型财政税收结构,开始向以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商业型税收结构转变,这一过程可以称为清代财政的近代化转型。从这种角度来看,“同治中兴”在军事成就之外,也有着强有力的财政数据支撑。
——摘编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以同治朝的关税财政为例》
材料二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为标志,新中国财政体系随之建立起来。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之时,面对当时饱经战火摧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财政主要担负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筹集并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以消灭残余敌对势力、接收旧政权的人员和维持新政权的运转;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生产生活秩序,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政府推出统一财经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以及各方面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摘编自高培勇《新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及时代潮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晚清同治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状况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同治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状况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 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分属南汉、闽、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五城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率先成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区。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中国出口货物多为瓷器和丝绸,进口品大多为香料和奢侈品。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耿元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材料二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朝贡贸易因缺乏贸易激励而无法维系自身发展,自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海上退缩,业已开拓的远海海权随之被弃置。海禁政策造成政府主动放弃近海经营并将海上民间力量“挤出”,致近海海权渐失。明清海洋经略方式既是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衰落、海权渐失的内在因素,也为西方获取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提供了历史机缘。
——摘编自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时期“海权渐失”的原因。 -
16、二战后,发达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方式主要有: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利用政策调节;等等。这些举措( )A、意在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 B、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C、成功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D、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17、20世纪20年代的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都必须丢开。”他还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这表明他( )A、主张人们简单淳朴地生活 B、竭力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反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 D、认为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倒退
-
18、麦迪逊声称,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的政府既非纯粹的“联盟”,也不是纯粹的“全国性政府”,而是一个混合政府——既带有“全国性政府”的性质,也有“联盟”的性质。这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 )A、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 B、强化了州政府的自主权 C、践行三权分立的治国理念 D、背离联邦制的基本原则
-
19、18、19世纪是英国图书馆成长的关键时期,英国颁布的《1850年公共图书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公共图书馆法,这是英国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的认可。这可用来说明,此时期英国( )A、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B、政府重视文化传播 C、社会需要大量人才 D、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
20、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土坦丁七世(912~959年)利用古典文化遗产为现实服务,组织学者收集古典作品,编纂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当时编纂的有历史丛书、战术教令、农业丛书、医学及兽医丛书、国家管理规程、拜占庭宫中礼仪等。这些做法( )A、重创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B、使专制国家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C、促进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发展 D、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