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
    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 2、下表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者的统计数据,表中宰相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变化反映了(  )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14

    7

    24

    15

    23

    21

    进士出身者

    17

    9

    7

    19

    12

    20

    20

    A、才学成为选任高官主要标准 B、科举成为入仕升迁唯一途径 C、官吏选拔方式日趋公平透明 D、科举制影响宰相数量的变动
  • 3、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开凿与修整(  )

    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都以洛阳为运河的中心

    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④反映古代政治中心变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开凿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飞天的形象变为半裸上身、赤足为短衣、长裙曳地不露足的汉族女子形象;面部及身由肥壮变为清瘦、窈窕;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这些变化说明当时(  )
    A、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B、佛教开启本土化的进程 C、文化心理认同开始形成 D、民族迁移与汉化一致性
  • 5、秦朝时,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郡守为郡的长官,可自行任免大部分郡以下的官员。监御史隶属御史大夫,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掌管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直辖于朝廷。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政府职权扩大 B、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政治统一初步巩固 D、贵族政治得以完善
  • 6、春秋后期,列国相继出现文武分职,如“相”即为专职的国家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相”成为百官之长。同时,各国设立将军之类为武官。这一系列做法(  )
    A、有利于防范大臣对君主的威胁 B、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C、有效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D、促成了职官制度的完善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题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 9、从古至今,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以“一边倒”为重点的外交使中国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还先后和十几个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安全和外来经济援助问题。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站稳了。

    ——摘编自胡新民《毛泽东开创新中国和平外交事业》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 10、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11、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或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被称作“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揭示了(  )
    A、人民币影响力的逐步上升 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C、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趋势 D、国际汇率应该一直保持浮动制
  • 12、“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 13、有学者说,日耳曼法在很多方面还是比较粗糙和简单的,但日耳曼法中的一些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正涌动在现代的法制文明中。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日耳曼法(  )
    A、是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汇编 B、奠定了近代西欧法律的基础 C、所维护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为世界法制文明做出了贡献
  • 14、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 15、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D、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
  • 16、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 17、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出宋朝政治体制(  )
    A、解决了“三冗两积”的问题 B、使皇权得到强化 C、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矛盾 D、有利于监察相权
  • 18、唐玄宗时期,以诗赋为主的进士科是科举的主要内容。但中唐以后,几乎每次开科都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达于吏理可使从政”、“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为主。这种变化体现了(  )
    A、进士科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B、科举制更加强调公平性 C、现实需要促进科举的改革 D、科举科目设置趋于合理
  • 19、表1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

    表1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商业活动较为规范 B、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上一页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