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记载:“此次在滇黔剿匪自愧不如也”“残匪之机惊灵捷与我军之呆笨迟钝,更为民族前途忧,非全力扑灭此匪,国家与民族更不堪设想矣”。以下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属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手史料 B、体现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C、反映国民党抗日战场的不利形势 D、可用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国共关系
  • 2、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评价清朝某位皇帝“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在位期间曾将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中,史称“摊丁入亩”。下列关于该皇帝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B、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C、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D、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金瓶
  • 3、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C、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 4、观察如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国际秩序变动几乎涉及了国际关系的所有领域。下列对一战后国际秩序表述准确的是(  )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②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③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6、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如表各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理论和实践

    意义

    《共产党宣言》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唯物史观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国际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A、 B、 C、 D、
  • 7、1278年,基督教圣法兰西斯会谴责罗杰•培根并把他投入监狱达十四年,因为他倡导归纳法。1616年,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1633年,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科学革命”早在13世纪已经兴起 B、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依然强大
    C、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D、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在形成
  • 8、有一段时期,让注重金银的欧洲人极难忘怀,“所有国家都带来了货币,同样地运走了商品;而这些货币到了印度就给埋藏起来,不再外流。”有着与印度类似情况的还有(  )
    A、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B、17世纪初的中国
    C、18世纪初的英国 D、19世纪中叶的中国
  • 9、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欧洲才出现的。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导致中世纪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  ) 
    ①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②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③独立的民族教会出现 
    ④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各文明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是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也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发展。下列关于文明之间交往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地区
    B、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C、腓尼基字母向东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D、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 1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
  • 12、1954年,毛泽东接到苏联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苏联政府通告中方,正在柏林召开的“四大国外长会议”拟举行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讨论如何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问题,苏方希望中国能派遣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周恩来带队出席的中方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
    A、使朝鲜问题排除美国的阻挠达成协议
    B、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C、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顺利进行
  • 13、如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年份

    项目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①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国家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④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4、某战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马上给予肯定,9月26日兴奋地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蒋介石也先后两次致电祝贺嘉勉。数日内八路军总部收到贺电贺信百余封,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及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八路军获胜的消息。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首战大捷。材料中的“某战”最有可能是(  )
    A、平型关大捷 B、忻口会战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 15、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人著书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 16、如表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如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代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2.50亿

    3.13亿

    4.30亿

    A、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B、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
    C、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 D、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17、《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朝因此采取的治理措施有(  ) 
    ①保持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②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③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④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8、历史学家顾颉刚指出,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器的制作也随之发展,彩陶时代、黑陶时代和白陶时代,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以下选项最符合黑陶时代历史特征的是(  )
    A、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B、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
    C、主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D、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

    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年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

    (1)、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
  • 20、我们需要全面看待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入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二: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思想、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1)、公元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得一些国家灭亡,也让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下列史实能论证此结论的是 ____ (单选) 
    A、赫梯帝国的灭亡 B、贵霜帝国的建立 C、西罗马帝国灭亡 D、蒙古帝国的建立
    (2)、有学者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的某些技术。”这说明游牧民族的迁徙 ____ (双选) 
    A、体现了文明交流双向性特征 B、拉开了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序幕 C、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D、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上一页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