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 工商业集中的地区, 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 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 化”现象, 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B、以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动力 C、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 D、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
  • 2、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 从欧洲出发, 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 出程” 。在 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 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 中程” 。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 返回欧洲, 这叫“ 归程” 。该“ 贸易” ( )
    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 3、1519 年 ,某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五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 ,经过风浪险恶的海峡 进人太平洋。英国作家理查德 ·伊顿对该航海家的航行评论道:"毫无疑问 ,它是如此奇特和令人惊叹 ,这样的壮举从未有过 ,未来似乎也不会再次发生。 "据此可知 ,该航海家及其船队( )
    A、最先开通到达美洲的新航线 B、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C、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 D、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 4、“ 14 、15 世纪, 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 发展起来, 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 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 ”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黑奴贸易兴起
  • 5、 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都城的遗址,如图。遗址中出土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各种器物,说明了( )

    A、非洲人未能创造自己的文明 B、古津巴布韦曾经征服世界 C、非洲制瓷业等手工业较发达 D、非洲与外界保持贸易往来
  • 6、在日本镰仓时代,将军与家人(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称为御家人制度。在这一制度中, “将军”位于主从关系链条的顶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各级武士拥有家臣与主君的双重身份,对上是家臣, 对下是主君。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实权 B、标志着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形成了镰仓幕府对政权实际上的控制 D、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7、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 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 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务, 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 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 8、由于伊斯兰教宣扬人人平等,规定主人必须善待奴隶,与奴隶同衣同食,所以在德里苏 丹国时期, 苏丹和穆斯林贵族通常会赋予一部分表现出色的奴隶一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一 部分奴隶被主人解除奴隶身份, 晋升为军事首领、宗教圣人、手工业者、工匠、宫廷艺人或文人等。据此可知, 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南亚大陆的统一 B、对种姓制度产生了冲击 C、融合了东西方宗教文化 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繁荣
  • 9、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 以祭谷神、奉献于神” 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 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 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 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材料说明( )
    A、罗马法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B、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早期罗马法具有宗教色彩 D、早期罗马法有明确量刑标准
  • 10、 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西北一个叫盖塞尔的古代城市的废墟中发现了属于埃及的雕像;著名的《辛努海特的故事》讲述的是埃及同叙利亚之间活跃的商业联系: 克里特岛上同样也发现了具有埃及风格的石瓶制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埃及通过商业进行扩张 B、埃及对外联系较为活跃 C、世界市场发展十分完善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走向
  • 11、(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两大帝国的扩张, 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 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下列关于两大帝国共同点的论述不正确的有( )

    ①地方都实行特辖领地制,各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②都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修建完善道路系   

    ③都地跨欧亚非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④都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

    ⑤都创造辉煌文化成就, 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 12、如图为约公元 2 世纪的印度雕像,其中佛陀的护法“执金刚神”(如图)原型为希腊神话里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这类雕像可用于说明( )

    A、宗教是文明交流的载体 B、希腊文化开放包容 C、佛教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D、印度文明源远流长
  • 13、《汉谟拉比法典》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诸子女均已结婚,仅有一未成年之子未娶妻者, 父死亡后分割父家之所有时,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应继承部分外, 更应以银予之以为聘礼之用,未成年之兄弟应娶妻。 ”这一规定( )
    A、意在缓解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 B、折射出婚姻自由已成为时代风尚 C、体现了法律所蕴含的人文色彩 D、反映了家庭成员地位的日趋平等
  • 14、1890 年,美国 60%的街车线路仍在使用马匹作动力;到了 1920 年,几乎每个城市和集镇 都有了街车服务,而且在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由于这 30 年间电车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 电车时代” 。美国“ 电车时代” 的到来(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缩小了城乡经济差异 C、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D、加剧了城市拥堵状况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表为英国1760-18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进口原料、粮食、小材口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为棉纺织品以及其他部分出口制成品。 
    1760-1810年英国对外贸易表(单位:千英镑) 

    时间

    进口

    出口

    1760

    10719

    10043

    1770

    12104

    9287

    1780

    13820

    10200

    1790

    21797

    17380

    1800

    28740

    17520

    1810

    31640

    35050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英帝国的转型(第四卷)》

    材料二:如表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1733年

    凯伊

    英国

    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93年

    伊菜•惠特尼

    美国

    轧棉机

    1782年

    瓦特

    英国

    联动式蒸汽机

    1807年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年

    斯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车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0年

    格拉姆

    比利时

    电动机

    1887年

    狄塞尔

    德国

    柴油机

    1867年

    诺贝尔

    璃典

    炸药

    1885年

    卡尔•本茨、戴姆勒

    德国

    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1837年

    莫尔斯

    美国

    有线电报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96年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

    ——摘编自(英)托马斯•S•阿什顿

    材料三: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中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时代有如下描述: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一一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0-1810年英国进出口贸易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运用18世纪和19世纪中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相关主题,自拟题目,谈谈您对查尔斯•狄更斯“精彩描述”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6、中国既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已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已民,随事而作。……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材料二:“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材料三:早期东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主体是涵盖中国大部地区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东南包括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东部涉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北向波及亚欧草原,西向触及中亚。 
    ——韩建业《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成果。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国制度文化革新的共同特点,并结合唐朝佛教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 17、“求同存异”思想历史悠久,应用广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礼记•乐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经被历史与现实无数次地证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求同存异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的“法宝”。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并指出孔子在伦理道德和政治重建领域的思想主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写出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体现“求同存异”的?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请列举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的举措。
  • 18、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 19、1811年,一封署名为内德•卢德将军的恐吓信被发到诺丁汉的纺织厂的雇主那里,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不久,数量不等的工人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工厂里砸毁机器。在三周以内,两百多台织机被捣毁。1812年,毁机活动蔓延到其他地区。这些抗议的工人被称为“卢德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其斗争的目的是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C、是工业化早期贫富分化严重的结果
    D、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20、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洪水传说的故事应该源自于两河流域 B、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C、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 D、古代希腊的洪水故事继承自古希伯来
上一页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