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发行过一系列纸币,统称为钞,包括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等,这些均以当时的年号(中统、至元、至正)来命名。中统元年( 1260年),政府始印行“中统元宝交钞”,之后又印行“中统元宝钞”。自此,纸币发行权专属中央,建立起统一的纸币制度。至元钞最稳定,流通时间最长,前后超过36年,是元代最重要的通货。至正钞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流通,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后期至正交钞的大量印刷,致使物价上涨十倍有余,人们不愿意使用,以至于许多人用纸币糊墙铺地,交钞形同废纸。1332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即位,此时的元朝已经凋敝不堪。政治腐败,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纸币滥发,物价飞涨,再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都导致元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 

    ——摘编自屈梦夏《元代纸币制度》

    材料二随着国民党 3~6个月剿灭共产党的计划破灭和内战时间的拉长,军费给政府带来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此时,由于人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兑换法币的过程中就受到损失,对国民政府和四大银行失去信任,所以政府发行公债等筹措军费的方式已经失效,于是政府又开始发行货币弥补巨额财政赤字。1947年12月9日,中央银行发行1000元、2000元、5000元关金券大钞;而在1948年7月,中央银行发行的关金券大钞的币值已变成1万、5万、25万元。持续疯狂印钞的结果就是法币的发行量由抗战胜利初期的5万亿元飞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万亿元。上海的批发物价较1937年上涨了472倍,至此法币彻底破产,崩溃时总发行额达663万亿元。 

    ——摘编自邢嘉《国统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末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末期发行纸币的相似影响。
  • 2、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阿兹特克部落中已经有别致的花园、精美的服饰以及先进的工具和各种食品,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象形文字,记录了被征服部落所要缴纳的贡品实物。这些史实( )
    A、反映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成果 B、展现了美洲文明的多样性 C、说明美洲古典文明灿烂多彩 D、表明美洲文明领先于世界
  • 3、阿卡德人迁入两河流域南部时,不是将已有较高文明的苏美尔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渐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来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优势地位,当地原有的较发达的文明并没有因之而被摧。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优势 B、西亚区域文化不断重构 C、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 D、民族国家因迁徙而形成
  • 4、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数以十万计的劳动者或走向沿海,或走进西北内陆以“致富”“谋生”,以至于在中国出现春节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抢票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沿海经济开发区激增 B、现代交通建设的严重滞后 C、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D、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 5、如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 )

    A、讴歌了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 B、表明抗战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 C、反映了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的积极影响 D、意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 6、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复线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B、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C、中国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 7、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的《郑氏规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表所示为其内容节选。这反映出《郑氏规范》( )​ 

    第一条

    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

    第十一条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第十八条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于宗图上削其名

    第八十八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第九十一条

    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更劝勿用火葬,无地者听埋义冢之中

    A、违背封建伦理道德 B、符合官方主流思想​ C、利于巩固宗法制度 D、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 8、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室韦诸部,这些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部族在辽建立初期多被太祖征服,俘虏中有大量有伎艺者。这( )
    A、推动了契丹文化事业的发展 B、体现了中原华夏文化的先进 C、造成了辽代治国能力的下降 D、阻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 9、中书省由魏曹丕始设,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到了唐朝,中书省不仅是朝廷文书的草拟机构,还充任皇帝与下级及各地方机构间的交流媒介,并参与朝廷各项重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材料表明唐朝( )
    A、中书令成为皇帝顾问 B、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 C、三省六部制走向完备 D、中书省的职权明显扩大
  • 10、如图为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的《纺织图》,该图描绘了妇女调丝、纺线的情景。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手工工场的生产流程 B、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
  • 11、《周易•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据此可知( )
    A、礼制促使社会阶级产生 B、等级秩序需要礼制来维护 C、中华“礼”文化源远流长 D、礼是中华文化萌发的标志
  • 12、材料:梅文鼎(1633-1721)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历算家和天文学家。文鼎为学勤奋,广阅博览使他汲取了古籍中丰富的营养,40岁时写成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方程论》,阐发中国古算中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纠正了一些传世的错误之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随着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潮流兴起,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文鼎科学、客观地对待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对中西之学采取去伪存真、兼收并蓄的态度,在天文算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著有《测器考》、《自鸣钟说》等。在中国科学史上,梅文鼎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前有明末传统历算的衰颓和西方科学的输入,后有清中叶乾嘉学派对包括历算在内的传统学术的复兴。梅文鼎的天文和数学研究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摘编自《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编著数学、历法以及天文学著作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梅文鼎学术研究成果的意义。
  • 13、材料:1999年3月至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中北约使用的几乎全是新近研制或改进的高技术武器,如上千架的“第四代”战机,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内的55艘舰艇和50多颗北约军事卫星及美国全球卫星系统,采用了空、地、海、天、磁五维作战,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非接触性,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科索沃战争不仅给南斯拉夫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秦思《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索沃战争所反映出的现代局部战争新形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14、材料: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改革,在军事方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1870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的山县友朋提出军事改革要“内足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1873年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建立近代军制。新征集的义务兵按法国陆军模式加以训练,使用新式枪炮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编制。19世纪80年代后,又设立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新式军队称为“皇军”,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1878年,日本颁布的“军人训诫”,并且以“武士道”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在交锋与消融中渐渐蜕变。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规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尘世烦恼;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那种强烈地珍惜尘世幸福和快乐生活的兴趣逐步显现。中世纪的那种在枯燥的基督教义上盛行的禁欲主义,藐视财富和甘于清贫的观念受到挑战;而正当合理享受则备受推崇,对拥有财富的褒扬不绝于耳。以前,人们尊重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式的孤独生活,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大力推动抛头露面、广泛交际的上流社会生活,倾向拥抱文明开化、现世开放的乐观主义生活情趣。种种进步的社会观念说明:西欧社会已经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社会迈进。 

    ——摘编自肖杰《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生观变化》

    材料二: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理性是一种“自然的光亮”,他们就是要用这种理性之光去启迪人类,使之从中世纪神学的非理性的迷梦中醒悟过来。不仅如此,“启蒙”还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鼓舞人们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自然法、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和权力制约说、财产自由,思想自由与个人主义等。美国独立战争也把自由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摘编自郑晓宇、李顺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及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迈进”在人生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意义。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 1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 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 18、自从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近年来,“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也纷纷出现,人工智能正在融入金融、医疗、教育、农业、零售等各行各业。这表明人工智能( )
    A、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困局 B、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削弱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 19、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对苏联、东欧的出口管制》文件,要求立即、无限期地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的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此文件说明( )
    A、美苏争霸局面愈演愈烈 B、东西德国的建立激化美苏矛盾 C、美苏之间冷战对抗加剧 D、两极格局形成加剧了阵营对峙
  • 20、19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工业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出口数量扩大,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 D、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上一页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