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61年,天津洋布的价格甚至“仅及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它也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购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当时( )A、农民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B、农村经济破产日益加剧 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列强侵略还未深入内地
-
2、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3、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此举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B、已经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主动反思鸦片战争 D、开始主动了解外部世界
-
4、后周世宗平定淮南后,立即疏浚运河。北宋每年通过运河输往汴京槽运米六百万石,有时甚至达八百万石。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北方大规模种植水稻 B、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5、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A、土地私有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6、董仲舒说:“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意在( )A、建议朝廷尊崇儒术 B、吸取秦亡教训 C、统一法律 D、延续百家争鸣
-
7、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律》规定了“禁苑制度”:居住在禁苑附近的百姓,在幼兽繁殖时不能去打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追兽要打死。这一规定说明( )A、《秦律》严苛残暴 B、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违背民意 D、较重视禁苑的农业生产
-
8、《尚书》记载,盘庚迁殷时,为了争取卿士和庶人的支持,对他们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dǐsuí,得以安定)四方。”这反映了( )A、道法自然初现端倪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专制王权开始形成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拿破仑加冕礼”的历史镜像
油画与漫画是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法国历史上的大事,1804年12月2日的“拿破仑加冕礼”被两者同时选中,创造出不同的历史镜像。
材料一
“拿破仑加冕礼”画作
简介
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雅克•路易•大卫油画(1806~1807)
油画回避了拿破仑自己加冕的画面,采用了拿破仑为皇后加冕的画面。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是教皇庇护七世,环绕周围的除了主教和外国使节外,还有皇亲贵戚和国家重臣。
法兰西第一任皇帝在巴黎圣母院的加冕游行詹姆斯•吉尔雷漫画(1805年1月1日)
漫画中拿破仑远离妻子;皇冠硕大无比,拿破仑身材矮小;大臣福歇正忙于为他的君王托起长披风;教皇庇护七世的披风里藏的一个孩童摘下面具露
材料二雅克•路易•大卫,法国人,家境优越。 1774年,公费前往罗马接受艺术指导。1780年,当选为美术学院院士,其作品迅速获得国王和贵族喜爱。参加法国大革命并担任拿破仑政府首席画师。
詹姆斯•吉尔雷,英国人,早年在店铺当学徒,收入微薄。18世纪70年代,开始了漫画创作,其作品面向城市中下层市民群体,关注国际局势和社会新闻。1793年,拿破仑占领埃及威胁英国殖民地利益,他创作了嘲讽漫画《争夺粪堆的格斗》。
——摘编自余文驿《油画与漫画描绘中的“拿破仑加冕礼”》
(1)、提取材料一信息,说明画家对拿破仑加冕所持的不同态度。(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态度不同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独秀的青年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道路选择难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
身心观念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不能承担时代大任,“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力能胜者,体之强者也”。青年必须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之身手,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
人生观变革
近代青年生逢变时,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
成长目标变革
面对近代中国的“变”,当代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摘编自马舒姜尚汝《近代青年自我变革的三重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宋代社会的世俗化,平民化”主题学习时,搜集到如下史料: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来世俗多颇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谣谚
材料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
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成之。
……
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小组搜集史料的不同类型,并分别说明三则材料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习俗
汉代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待考证
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禳除灾害等。
两汉
浙东地区
曹娥
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
陈临
荆州等地
屈原
魏晋南北朝
吴越地区
勾践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竟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
伍子胥
三晋故地
介子推
南方地区
屈原
隋唐宋元
隋唐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竟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盛大、热闹。
明清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
13、如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2001年:“尊重”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8年:“保护”
2010年:“家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
14、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社会中存在以下现象: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西洋舞蹈;天主教堂里,虔诚的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政府规定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这反映了新加坡( )A、宗教矛盾突出 B、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殖民色彩浓厚 D、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
15、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这一变化有助于( )A、保存文化典籍 B、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
16、如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率变化(%)。其中,丙是( )
年份/大洲
甲
乙
丙
丁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
58.3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
17、如表是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及内容摘要。据此可知,该著作的研究主题是( )
目录
内容摘要
第一章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
第二章维米尔的帽子
欧洲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
第四章地理课
讨论欧洲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吸烟学校
烟草风靡世界各地
第六章秤量白银
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A、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海上马车夫的繁荣 D、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
18、如表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作品风格。这反映了古希腊( )
作家
作品风格
埃斯库罗斯
悲剧英雄形象高大,有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面对苦痛和灾难勇往直前。
索福克勒斯
将人作为戏剧的主角,神不再是具象的存在。
欧里庇德斯
对神和命运的观念提出异议,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
A、神学体系受到冲击 B、主体意识日益觉醒 C、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D、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
19、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几于人手一册”“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糕饼以人,清关邮不能禁”。上述现象表明( )A、民主革命成为大势所趋 B、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C、革命派的群众基础广泛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20、如图为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地图(局部)。据此判断,该时期( )A、清政府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B、资产阶级为挽救危机变法 C、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民众的反帝爱国觉悟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