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98年裘廷梁等创作《无锡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认为“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前后(     )
    A、维新思想已转变为政治运动 B、知识分子掀起文学革命 C、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已露端倪 D、封建正统思想受到动摇
  • 2、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西方人孜孜注目于此。但他们要求的“平行之礼”对传统中国来说,同天朝大国对待外夷历来的不平等是直接对立的。它的实现,会使王朝体制裂开一个大洞并促成夷夏之防的逐渐崩溃。这表明清政府(     )
    A、拒绝列强的平等诉求 B、外交转型中的观念冲突 C、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D、朝贡外交体系遭到破坏
  • 3、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 4、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以此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动乱,结果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恶性膨胀。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     )
    A、实行按军功授爵制 B、推行“兵农合一”征兵制 C、定期更换禁军驻地 D、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 5、《太平寰宇记》“润州”条目记载:“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好用剑。自永嘉南迁⋯⋯人性礼逊谦谨,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这表明南方地区(     )
    A、风俗渐受侨民影响 B、经济得到迅速开发 C、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D、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 6、下图为战国时期货币分布图,该图反映的现象(     )

    A、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奠定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C、属于诸侯分裂割据的产物 D、阻断了商品和货物的流通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金本位的确立,加上当时英国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英镑很快也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的那样:“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等优势,英国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摘编自凤凰网《英镑: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使命终结。……现行汇率制度呈现弹性化趋势。在牙买加体系建立初期,大约有 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本币与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下降到45%,1997年进一步降至40%。固定汇率制度占比大幅减少,意味着汇率制度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欧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的局面,从而推动国际货币储备的多元化。但是截至2012年,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美元的影子无处不在,美元的影响范围在扩大,流通领域在扩展,影响力度在增加。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元还无法取代美元。 

    ——摘编自朱丰根、朱延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货币进入英镑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认识。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7%。1978年以后,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 

    ——摘编自高晓春《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现代化艰难曲折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年)作为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第一次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人人都要尊重誓约的神圣”,“因为誓约是以上帝的名义而立的,也因为上帝拥有强制履行义务的权威”。至于和约,根据“誓约保证的信义之神圣性”,“无论和约订立了何种条款,务当绝对遵守。” 

    ——据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

    材料二:在19世纪60年代,面对各国修改条约的要求,李鸿章等少数人认为,修约“系条约而非议和”,彼此双方均有同等权利,任何一方若要重修条约,须先行知照,“有一勉强,即难更改”;我方可坚持自己的意见,“于其可许者许之,其不可许者拒之”,并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交涉中,鉴于“惟彼有所求于我,而我一无所责于彼,虽足以示中国宽大,特恐彼视中国太易,更生非分之思”,奕䜣“亦拟数条向彼商办”。其后中英签订的《新定条约》在形式上亦与以往大不一样,每一款均以“中国允”或“英国允”之类的语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据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格劳秀斯的条约观,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鸿章等人的修约策略。今天应怎样对待传统国际法。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走上追寻现代化之路。但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因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仅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种种危局,因而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明确下来。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尝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清现代化探索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探索的主要特点。
  • 11、2022年,中国北斗系统为国内110万辆共享单车、全国12个城市的20万个停车电子围栏提供高精度服务,为国内21款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行驶里程已经突破25亿千米。这说明我国( )
    A、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B、正式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D、航空技术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 12、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走合作之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 13、在古埃及,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其留下的冲积沃土,适于播种;古埃及历法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即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人们按照季节安排生活;国王经常征调人力兴修水利,并派专人长年观测管理。这主要反映了( )
    A、古埃及处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 B、农耕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C、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业影响深远 D、古埃及的农业生产领先世界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以至于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声称:“当前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短缺已进入危机状态”。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 D、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
  • 15、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他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并且提倡教士结婚。据此推断,他的主张( )
    A、受路德思想的影响 B、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C、维护了天主教权威 D、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 16、“昔日无关紧要的城镇如巴黎、伦敦和科隆等在1100至1200年间规模大致增加了一倍,1200至130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
    A、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改变 B、欧洲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 C、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 17、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这说明( )
    A、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 B、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融入法律 D、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18、如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 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 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 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
  • 19、英美两国在文官任职上实行“职务常任”,这就决定了文官不再是由总统或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根据文官自己的业绩及意愿。这一制度原则( )
    A、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B、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避免了政党分肥制的干扰 D、有利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 20、“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改革加强对宗教的信仰 B、天主教会的管控力较弱 C、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D、独立而强大的世俗王权还未形成
上一页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