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 、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 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D、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 2、魏晋时期,内迁黄河流域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如拓跋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认为祖先是有虞氏,匈奴铁弗部也自称系大禹的嫡脉相传。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长期领先 B、社会矛盾趋向于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溯清了族源
  • 3、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此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这表明( )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中国)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
  • 5、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减少,金属铸币占据了主要地位,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 6、中华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是( )
    A、临潼姜寨遗址 B、红山文化遗址 C、襄汾陶寺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 7、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8、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秋开始,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逐步展开。表4为关于土地改革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改规定

    土改场景

    第一、将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
    第二、把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
    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均不予没收。
    第三、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在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概括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呈现的新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2)、结合土改场景,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为1952年底的《人民日报》写一封投稿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事清楚,表述成文)。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
  • 10、关于朝代之间的继承与变革,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
  • 11、2020年底,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但大幅增进了农村居民的福祉,而且大幅推进了世界反贫困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扶贫政策的成功(    )
    A、标志我国民主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B、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C、标志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12、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折线图。产生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 13、下图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一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救亡图存、爱国牺牲 B、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改革开放、廉洁奉公
  • 14、下图为1956年发行的一幅宣传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该作品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农民(   )

    A、拥护土地改革 B、推进农业机械化 C、进行承包经营 D、支持农业合作化
  • 15、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
    A、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
  • 16、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政治宣传的代表性标语。这一时期是(   )

    地点

    标语

    榕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息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

    遵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

    黎平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7、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符合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B、促进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8、中国近代部分铁路轨距不一:胶济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使用4英尺8英寸轨距;滇越铁路采用的是1米窄轨。造成该差异的根源是(   )
    A、工业革命进程不同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 19、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鸦片输入 B、开放口岸 C、战败赔款 D、协定关税
  • 20、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携带工本,雇募匠役”,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商帮活动较为频繁 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上一页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