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利亚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这反映了(  )
    A、欧洲传统社会的转型 B、欧洲商业格局的演变
    C、欧洲工商市镇的发展 D、欧洲商业资本的积累
  • 2、 下列徽标或宣传画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两级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C、建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3、 如图是一份苏南区太仓县人民政府签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该证书反映了(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行
    B、新中国巩固政权的努力​
    C、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实现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4、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其特别介绍和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有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主张自由收用”。这些描绘反映了(  )
    A、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的情怀 B、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机趋向成熟 D、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
  • 5、李鸿章说:“此次……实获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并证明可收到实效。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对李鸿章所评述事件理解准确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引起权力结构变动 B、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实效显著​
    C、甲午战争失败激起民族救亡热情 D、八国联军侵华促进民族觉醒
  • 6、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他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例如《明大诰》中规定:“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见诰仍有逸夫(游民),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逸夫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材料可以说明明朝(  )
    A、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 B、社会等级秩序的规范
    C、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化
  • 7、 《宋代经济史》的数据说:“北宋皇祐治平年间,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及南宋绍兴、乾道之交,仅茶盐榷货一项即占49%,连同经制钱、总制钱,非农业税达79%。而至淳熙、绍熙年间,茶、盐酒等坑冶榷货已达56%,加上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非农业​税更达84.7%。”下列选项对材料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政府赋税收入持续增加 B、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与民争利埋下危机祸根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8、 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其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和实行科举制 B、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D、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
  • 9、 《后汉书•樊宏传》中记载:“(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该材料说明东汉时期(  )
    A、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 B、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
    C、地方豪强威胁君主权威 D、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 10、 黑龙江小南山墓葬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玉器200多件,品类众多,加工工艺达到一定水准,尤其是采用了砂绳切割技术,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了6000多年,该技术也是后来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的主打工艺。该材料可以说明(  )
    A、阶层分化已经初现端倪 B、社会分工促进技术进步​
    C、人类向新石器时代迈进 D、中华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全球一致性,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消失。历史表明,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呈现出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模式、文化模式、思想模式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一国的国情决定的。严格地说,完全相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全球化中没有标本和唯一模式,只是原有多样性新的优化和重组。

    ——摘编自曹招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2、 [移民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赴美移民的三次浪潮

    时间

    移民成分组成

    移民人数

    第一次浪潮(19世纪20-40年代)

    大多是来自贫困农村的小农和佃农

    每年超过4万人

    第二次浪潮(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

    产业工人、工匠、商人

    每年超过6万人,最高达7.5万人

    第三次浪潮(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工厂工人、矿工、建筑工人

    每年超过8万人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材料二   二战中,英国饱受战争摧残,人员伤亡惨重,经济的重建亟需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殖民地民族运动此起彼伏、英国缔造的“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英国政府试图以英联邦继承帝国势力,并通过《1948年英国国籍法》赋予联合王国、殖民地和英联邦公民共同的“英国国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殖民地和英联邦公民充分利用其公民权移居英国,并逐渐形成一股移民潮。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每年进入英国的移民超过2万人。到1958年,已经约有12.5万名西印度裔在英国定居。此后移民数量逐年递增,更在1961年一度达到50万人的高峰。

    ——摘编自元鹏成《国际关系视野下二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调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赴美移民浪潮的特点及对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移民大量增加的原因。
  • 13、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主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持续了三个多月。它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称其为“民族典型”。 

    ——摘编自《资深外交官厉声教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

    材料三: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转型较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淞沪会战的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 14、 “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自守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 15、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  )
    A、提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B、旨在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 16、 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虽历时半个多世纪,其生活仍具有封闭性,经济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独立体现,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较大村落几乎都能够自给自足,这说明澳洲华工(  )
    A、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B、生活状况较为艰辛 C、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D、遏制了中西文化融合
  • 17、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 B、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C、西欧封建制度受罗马和日耳曼传统的影响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 18、 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 19、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提出中西在人伦关系上有共通之处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在礼制方面,西方略有不足,但中西方文化对“礼”的核心意义的认识还是相同的。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B、已放弃洋务派的主张 C、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 20、 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
    A、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 C、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上一页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