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 )A、表明儒学向基层社会渗透 B、凸显了经世济民的精神 C、旨在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 D、意在加强对基层的治理
-
2、下图为1927年3月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铜钱壹串文流通券(注:民国十六年印)。这种纸币的发行( )
A、服务于当时革命发展需要 B、旨在增强国家的认同感 C、表明货币铸造走向规范化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
3、图1是一幅关于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下列有关这次国际会议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特征明显 B、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促进了德意志地区宗教改革 D、国际关系体系实行大国一致 -
4、考古学者在唐宋长沙窑窑址出土了书写着“衣裳不如法,人前满面修(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等文字的日用瓷器,它们贯彻“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的古训,提醒人们时时注意自己的仪表。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意在以儒学经典教化民众 B、以教化来加强中央集权 C、使经学与律法走向了合流 D、教化要求渗入世俗生活
-
5、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提出: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这些提议( )A、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建设需求 B、反映了干部选拔管理的法制化 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杜绝了官员政治不作为的行为
-
6、1870年英国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此后,常务次官以下官员都由考试录用。该规定( )A、保证了选官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B、消除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利于扩大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D、有利于政府行政效能提高
-
7、东汉末年,曹操打破察举制桎梏,施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而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建立兼重“德”“才”的九品巾正制,该制度沿用了近四百年之久。由此可见,九品巾正制( )A、扩大了政府统治基础 B、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C、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D、蕴含着一定合理成分
-
8、《魏书》记载,北魏决定以“魏”为国号,认为“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魏书》中称东晋为“僭伪”,称宋齐梁为“岛夷”。这些称呼意在( )A、学习治国理政经验 B、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C、强调政权的正统性 D、加剧民族问的冲突
-
9、公元前139年,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在立法、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票的决议;公元前133年,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奥克塔维乌斯的保民官职务。这说明当时罗马( )A、通过加强专制保障民主 B、元老院的权力受到限制 C、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 D、民主运作程序遭到破坏
-
10、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既掌管天下文书,颁布皇帝诏令,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汉武帝时,其机要秘书工作分割给尚书署办理;东汉时改名为大司空,掌管水利、工部。御史大夫职能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机构趋向专门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行政部门的分工合作 D、中枢机构的完善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美国学者威尔•柱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就理论上来说,这个方法最能调和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人人皆有平等做官的机会,但只有那些适合做官的人才会有机会做官。事实上,这个方法实施一千多年来,给中国带来许多好处”。
——摘编自丁建中《中国科举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科举考试制度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新的文官制度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1870年,英国颁布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框密院命令,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影响。
——摘编自陈友义《试论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上科举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好处”。(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三制”政权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1940年2月,中共发出指示:“为了力争时局好转,克服逆转危险……便要巩固与扩大各个抗日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上建设完全民选的没有任何投降反共分子参加的抗日民主政权。这种政权不是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政权,而是一切赞成民主的人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同年3月发布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明确规定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各级民意机关或政权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的构想由此应运而生。——摘编自冯晓艳、徐光《论抗日边区“三三制”政权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为集中力量进行全国规模的解放战争和从事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党中央决定将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建立大行政区。1946-1949 年,中共在长江以北建立了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个大的战略区,分别设有党政军领导机构。大行政区的建设,“它不单纯是一个武装斗争的问题”“具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雏形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性质”。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边区“三三制”政权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建设的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的欧洲在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在18世纪结出了巨大硕果,一场主要由知识分子揪起的思想运动——启蒙运动——在欧洲大陆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运动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把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一种传统,使之传遍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受过教育民众的层面上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为西方民主化进程在19世纪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美国革命者感到,必须大力加强各州之间的团结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并设计一套社会矛盾的调节机制,以确保人民的各项天赋权利。1787年,美国的制宪活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政治民主化创制实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由于实现了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的兼收并蓄,它无疑是18世纪末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且最有前途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特点。(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美国的“政治民主化创制”及其成功原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描述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弛用银之禁”,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赋税拆征级两,后“朝野率皆用银”。
①
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祝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户“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星绘计。……两者相资为生久兵”。
②
甘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算……初种于漳都,渐及泉州、渐及萧田”。
③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思想领域形成“以情反理”、冲击传统的浪潮,一向为人们所轻视的商贾、庶人、优伶等起而摇锋讲学,鼓吹蔑视礼法、追求个人情性等“异端”学说纷陈。
——摘编自陈支平《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填写在相对应的位置。(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思想领域变化出现的原因。 -
15、
1907年《第642号行政命令》
限制文官参加政治活动
1939-1940 年《哈奇法》
进一步明确限制文官参加政治活动,并把适用范围扩大到联邦政府所有的职业文官以及州和地方政府文官
如表为美国通过的行政命令和法令。这体现了美国文官制度( )
A、政治中立原则 B、职务常任原则 C、公开录用原则 D、功绩奖惩原则 -
16、明弘治时,科道官上疏:“我朝朝巍考察……盖委之抚按,俾报其贤否;又参之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俾究其实;部、院又迹其岁报殿最,以为去留之据。如有不当,科道得以动之。”这说明,明代( )A、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B、考核机制相互制约 C、监察制度更趋完善 D、官员考核程序严密
-
17、唐朝崔暇在《授萧邺李玄监察御史制》中写道:“御史府居朝廷之中,杰出他署,盖以圭表百吏,纠绳四方。故选其属者,必在坚明劲峭,临事而不挠,不独取谨厚温文,修整咨度而已。”据此可知,唐代( )A、监察机构地位最高 B、注重监察官员综合素质 C、官吏勾结现象严重 D、赋予监察御史广泛职权
-
18、甲午战争后,“开议院”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但康有为在首日维新中并未提出“定宪法、设议院”,也不赞成速开议院。康有为的做法(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巩固了传统封建制度
-
19、明朝士人周思兼道:“介甫(王安石)之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而成大功,而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鸣呼,法未行而先挤之,已不足以镇服天下之心,而况其所挤者,又当世之望人,……而卒无成功。”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遭到名人贤士反对 B、触犯大地主的利益 C、未能解决统治危机 D、措施违背民众意愿
-
20、在 1912-1913 年的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在众议院中取得269席,参议院中占123席,合计占有两院议席392个;共和党仅175席,统一党24席,民主党24席。这反映出,民国初期( )A、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 C、建立共和成为潮流 D、国人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