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鸦片战争后,广州港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化的港口。英国等西方列强在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口通商的冲击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西方列强的入侵
  • 2、 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军事著作:有最早提出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著《纪校新书》,军事百科全书性著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西法神机》等。这反映明朝后期(  )
    A、中外科技交流密切 B、重视培养科技人才 C、边患危机不断加剧 D、军事实力发展迅猛
  • 3、 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受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的影响,并与成都平原本土文化结合而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商文明的影响,却迥异于商文明。这说明三星堆文明具有的特点是(  )
    A、交流交融 B、独立发展 C、对外辐射 D、源远流长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监察御史专门负责地方监察工作,从而克服了秦汉以来监察机构以及御史机构重叠、权责不清的状况。监察御史的官职仅为八品下,但与皇帝关系密切,甚至曾有御史越过其上级,直接将弹劫事件上报至君主,不受其他上级势力的干涉。此外,唐代御史还取得了部分司法审判监督权,对地方财政经济工作也拥有监督权,而且还有监军、监馆驿等职能。《唐律疏议风唐六典》等综合性法典中有大量关于监察的条文。另外,地方监察活动的重要依据还有武则天时修订的《风俗廉察四十八条》和皇帝的大量诏令。 

    ——摘编自周石磊《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在汲取唐王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大分裂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威胁国家安全,需要向北方游牧民族进贡大量的岁币和绢帛来维持边境稳定的现实,宋王朝的统治者一方面限制地方权力,另一方面营造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宋代路级的监察制度虽然沿袭唐代“道”的形式,但不再是唐朝那种由中央派遣的单一地方监察制度,各监司虽然在行政职能上存在区别,但在监察职能上大致相同,各监司互不统属,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官员的专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代有利《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原始社会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监督和谏议活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随着政权更迭而不断调整,每个朝代的监察制度既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又有对前一朝代的承袭借鉴。纵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无论是监察机构的构建、监察制度的设计,还是监察法制的不断完善,在当时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维护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魏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借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地方监察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影响。
  • 5、如图体现了全球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这反映出(  )
    A、自由贸易已成为全球共识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C、各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D、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了优化
  • 6、二战后,为了解决劳动力资源紧缺问题,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国签订引入劳工的劳务合同。至1976年,来自这三个国家的移民人数占法国移民总人数的33%,达到了71.1万人。这一做法(  )
    A、刺激了法国科技革命的发展 B、改善了法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
    C、为法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D、表明法国移民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 7、有学者指出,美国最初是由移民组成的拥有自治权利的殖民地市镇,然后在市镇基础上陆续建成13个分散的殖民地,美国独立革命是由13个互不相属的殖民地联合起来进行的。该观点可用来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实践基础 B、移植了古希腊的村社体制
    C、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 D、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 8、19世纪中叶起,西方国家逐渐加强了保障民众健康权的立法。1848年,英国《公共健康法》明确提出政府要对城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卫生,特别是供水和污水(处理)的卫生承担责任;1883年,德国《企业工人疾病保险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具有医疗保险权。这些做法(  )
    A、完善了福利国家制度 B、造成了沉重财政负担
    C、在亚洲国家迅速推广 D、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 9、从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在整个欧亚大陆出现了一种以南俄草原为中心,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的运动,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得诸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空前的活跃和密切。这表明印欧人的迁徙(  )
    A、解决了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人口布局 D、传播了印欧民族先进的文化
  • 10、在赫梯帝国时代,随着巴比伦书吏和亚述书吏先后在哈吐沙直接从事楔形文字教学的深入,赫梯书吏在楔形文字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技巧上更趋熟练。楔形文字成为赫梯人表达本民族印欧语和记载国王功德、历史、宗教活动和神话文学作品的主要文字。据此可知(  )
    A、赫梯人全面使用完整的楔形文字 B、楔形文字是赫梯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C、巴比伦文明推动了赫梯帝国形成 D、赫梯人借助文字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管控
  •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城市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再到历史街区保护的三级保护体制。这说明我国(  )
    A、开始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B、民众遗产保护的意识相当浓厚
    C、对历史特色景区维护不够重视 D、注重维护历史真实性和人文性
  • 12、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交。到1950年1月,中国相继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  )
    A、表明西方国家孤立、敌视新中国 B、说明新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是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践 D、反映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 13、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首极富影响力的歌曲作品(简谱版,局部)。该作品创作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4、如表是一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简表(部分)。这说明当时中国(  ) 

    项目

    一战前(1913年)

    一战后(1919年)

    棉纺厂数目

    22个

    64个

    纱数目

    70余万枚

    222余万枚

    绿丝厂教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数目

    40多家

    120多家

    A、民族工业利润快速增长 B、手工作坊市场化
    C、商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D、轻工业发展迅速
  • 15、据统计,19世纪中叶前往拉丁美洲的华人总数在30万人以上,主要集中在古巴、秘鲁和英属圭亚那。在古巴大约有8万华工在种植园和制糖厂工作,输入秘鲁的10万华工多数在种植园和矿场工作。这一时期华工移入拉美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的政策鼓励 B、欧洲殖民扩张的需求
    C、极为优厚的收入回报 D、跨洋交通条件的改善
  • 16、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 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 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
  • 17、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这表明宋朝时期(  )
    A、水陆交通通达度较高 B、政府主导商品经济活动
    C、外交活动屈辱性明显 D、商品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 18、如下表是西北五省出土的部分汉代文物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文物名称

    出土地点

    备注

    银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产于帕提亚(安息帝国)

    箜篌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

    产于且末,源自西亚、中亚的角形竖琴,受到印度竖琴影响

    双面神小陶塑

    新疆和田县约特干

    双面神为希腊雅努斯(Janus)

    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狮纹栽绒毯、鹰蛇飞人罽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

    罗马风格织物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 19、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民众垦荒;同时把国家土地分配给农民,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这些措施(  )
    A、确立了以农为本政策 B、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削弱了贵族封建特权 D、维护了农民根本利益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印度尼赫鲁政府在军事较量失败后,计划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象的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对此,美国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肯尼迪时期援助印度的一贯做法,但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约翰逊奉行印巴平衡原则,不愿过于偏袒印度,并且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附加了更多前提条件,索要政治回报。 
    在制定国防计划的过程中,美印双方对“中国威胁”的判断、应对方式、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手段等核心问题上存在明显歧见。例如,印度想要组建超音速战斗机中队,但美国政府认为超音速战斗机不是对抗中国所必须的装备,且印度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施。向美国索要而不得后,印度便积极地与苏联接触。此后,约翰逊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武器禁运,中断所有军事援助,并且撤销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驻印军事供应代表团。至此,美印军事关系史上的一段“蜜月期”宣告结束。 

    ——摘编自刘恒《美国对印度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的援助和限制(1962-1965)》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六十年代美印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 结合两国关系的变化,谈谈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
上一页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