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林则徐借助在外国报纸和地理著作来尽力了解西方,他还宴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翻译了瓦泰尔的《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此举反映了林则徐意在(   )
    A、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B、唤醒革新政治的意识 C、向西方学习先进外交理念 D、解决了外国走私难题
  • 2、英国工商界推动的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使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之上。该论述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大量倾销鸦片 B、打开中国市场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
  • 3、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由此可见,契丹(辽)官制的特点是(   )
    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 4、《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饼店每案(桌)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有五十余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民族交融频繁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商业发展繁荣 D、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 5、唐初统治者接受隋末滥用民力而导致农民起义这一深刻教训,不得不作出可以绢布代役的规定,即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这一做法(   )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引发了土地兼并
  • 6、里耶秦简记载,秦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存在“槎田”(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垦田”耕者是来自外地的“秦人”。由此可见秦迁陵县(   )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 7、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官员职责专业化 B、官僚政治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变法运动的兴起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雕刻作品,今已不存。如图为罗马时代的大理石雕复 
    制品。 
     
    材料二:在文化统一综合的大势之下,罗马在法制建设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希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最大。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界末共和初建直至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编撰法典为止的所有罗马法律。……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当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资产阶级把罗马法“巧妙地运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条件”。1804年颁布的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的。 

    ——摘编自董小川《世界文化史》

    材料三:阿拉伯文化是在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但却带有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教特征,它不仅仅是对各种文化的拼凑,而是原有各文明的综合。在阿拉伯文化身上,可以见到宽广胸襟与自我创造的完美统一、开放意识与宗教精神的深度兼容,这正是阿拉伯文化的魅力所在。……对于中古欧洲文化来说,阿拉伯文 
    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阿拉伯人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摘编自董小川《世界文化史》

    (1)、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请用一句话说明古希腊、罗马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地位。
    (2)、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古代西亚和欧洲文化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继承与发展”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9、铁路交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唐胥铁路,是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的问题而下令修建的。铁路最先计划连接开平煤矿至北塘口,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而竭力反对。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李鸿章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力的“快车马路”。铁路于1881年6月9日开工,同年11月9日竣工,全长9.7公里。铁路总工程师为英国人克劳德•金达,使用标准轨道,建造费用11万两白银。……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首先从开平煤矿收购唐胥铁路,独立经营铁路业务,然后开始展筑铁路。唐胥铁路后来成为京山(山海关)铁路的一部分,1994年在唐山因京山铁路压煤改线而成为七滦铁路的一部分。 
    材料三: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世界” 

    2004年

    中国中车陆续开始引进日、德、法等国技术,联合生产时速200公里动车组。

    2011年

    中国研发制造出以“和谐号”CRH380为代表的17种型号动车组,涉及4个技术平台,涉及时速350公里。

    2012年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工作启动。

    2014年

    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2017年

    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2022年

    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纪录。

    2022年

    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

    ——摘编自“学习强国”APP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铁路交通的成果。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胥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二,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概括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表现。
  • 10、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说:“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祇鼻子扁平、皮肤黝黑,色雷斯人则说他们的神祇长着一双蓝眼睛和一头红发。倘若牛马也像人类一样有两只手,并打算用双手绘画或者制作艺术品,那马匹也会仿照自己的模样来绘制它们的神像,牛的神像自然也一定像牛,它们都会依自身的模样塑造神祇的身体。”作者意在说明(  )
    A、相同的宗教信仰可能对同一事务予以全然不同的文化解释
    B、历史研究受到在特定时空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的限制
    C、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D、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并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 11、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图中区域与人种对应正确的有(  ) 
     
    ①甲地——希腊人 
    ②乙地——雅利安人 
    ③丙地——波斯人 
    ④丁地——赫梯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2、 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其他买卖文书

    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其他租赁文书

    2件

    房屋、蚕桑、马、牛等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记账文书

    5件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 13、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有650万人口的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接下来是420万纽约,330万人口的巴黎和270万人口的柏林。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带来大量城市移民 B、圈地运动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增长
  • 14、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巨著——《国富论》。斯密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资本主义企业是创造财富的首要因素。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乐观,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有关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表述错误的是(  )
    A、英国已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此时的英国企业中已经出现了工厂制
    C、英荷等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以推行自由贸易
    D、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 15、 如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该印反映出(  )

    A、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最初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是为了赔付战争赔款,通过无偿援助、技术援助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从而实现其经济目的;随后,在 70年代,埃博拉等传染病的疯狂肆虐不仅伤害了人类健康和人身安全,更是导致了贫困,特别是在非洲,传染性疾病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也导致了大量人口的贫困化。财务省通过经济支持,通过日本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带动了大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步伐。二战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处于美国的阴影之下。这个时候的日本刚好面临全球卫生问题频繁出现的状况,无论是三大传染病还是埃博拉病毒,都为日本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契机。 
    材料二 “四省厅制”是日本通过政府参与全球治理的重点方式。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会有其他不同的省厅参与进来。虽然外务省在“四省厅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比重,但是由于没有划分明确的职责范围,四者之间缺乏一个控制位置。一个援助项目的实施依旧会根据多个部门进行商议,并经过商议—报内阁—再商议的过程,其依旧是复杂和难以协调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妲妲《二战后日本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卡斯特罗时常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经常教育古巴人民:“思想工作是古巴生存的基础。”卡斯特罗认为古巴共产党体现了古巴历史上所有革命者的理想,因此,要加入古巴共产党必须首先承认党纲,向党宣誓。在建立好各政党联合阵线的同时,牢牢把握住军队指挥权这一枪杆子。卡斯特罗独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同各党派、运动和小团体建立联合阵线的同时,牢牢握住革命的枪杆子。在马埃斯特腊斯山区作战的时候,卡斯特罗就提出了土地革命的思想。鉴于解放区财政的困难,卡斯特罗积极发展同平原地区的贸易往来,为山区作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随即展开了他对全国范围内经济思想的实践。 

    ——摘编自尹维杰《卡斯特罗的革命思想及其拉美实践》

    材料二 卡斯特罗领导游击队在山区与政府军作战的同时,也指示城市中的“七二六运动”地下组织发动后方攻势。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不断援助拉美各国,希望拉丁美洲整体独立。卡斯特罗的革命思想对拉美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在拉美出现了夺取政权道路的所谓“卡斯特罗主义”。卡斯特罗积极建立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关系,以此对抗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他亲和的形象,受到了东欧各国人民的喜爱,甚至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有着独特的情谊。 
    ——摘编自尹维杰《卡斯特罗的革命思想及其拉美实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斯特罗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卡斯特罗革命思想的影响。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绘制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任意选取图中世界近代史的两个重要事件,分析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 11世纪起,商业进入复兴时期,十字军运动最初是开拓宗教之路,结果却开拓了商业的道路,“黎凡特(TheLevant,地中海东部)到处都建立起了拉丁商人的聚居区”,整个西欧不久又恢复了活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都是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的。自11世纪以来,家庭中人丁兴旺的现象似乎在贵族中和在农民中一样的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到处皆是,他们感到自己的乡土人满为患,渴望到远方去碰碰运气。10世纪以来重犁的普及,不必纵横对翻,自然形成高垄和深沟,可以节省人力,非常便于种植作物和提高产量。三田制推广,使农村每个农民的农业生产量可以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

    ——摘编自李安敏《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11世纪开始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取得自治权成为共同目标。当欧洲农村还处在封建制下、农奴对领主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时,“自由”的城市则成为逃亡农奴心中的圣地。所有想成为市民的人,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城市管理,实行民主制是十分自然的。12世纪,罗马法复兴后,城市法体系很快就形成了。随着城市工商业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支由城市市民集结成的新社会力量,最后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作为市民,他会借助城市共同体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他也会努力维护这个共同体的利益、维系这个共同体的存在。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孕育的欧洲政治文明要素。
  • 20、 一个令欧洲国家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目前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及其解决难度正在“螺旋式升级”。来自欧洲边境管理局的消息说,欧盟国家2020年记录试图非法入境者总计大约33万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64%,为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这说明当今(  )
    A、难民问题日益突出 B、经济全球化弊端凸显
    C、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D、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
上一页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