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盖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记载了米面行、铛釜行、帛练行等各种行铺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质分为上、次、下三等,依等标价。《唐六典·两京诸市署》记载:“京都诸市令,草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原注: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这两条史料互证,可知唐代吐鲁番(   )
    A、行铺林立商品多样 B、推行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 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 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
  • 2、 据表可知,北魏意在(   )

    出处

    相关内容

    《魏书·律历志》

    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

    《魏书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诏群察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 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 3、 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 4、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8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   )
    A、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 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 C、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 D、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管理“幅员极广”的疆域专设的管理民族事务机构的名称,并简述清政府边疆治理的原则;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对大一统国家的成功治理经验和暴政而亡的失败教训都是历史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中华多民族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自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二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促进华夷交流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费正清先生的观点进行合理评述。
  • 7、“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B、引起了清王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顽强意志 D、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8、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下列说法符合该朝代状况的有(     )

    ①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形成地区性团体                    ②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

    ③诞生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历法《授时历》               ④蒙古是其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9、中国古代皇帝大部分有庙号,即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以下称号属于皇帝庙号的是(     )
    A、汉武帝 B、宋高祖 C、康熙 D、秦始皇
  • 10、宋元时期政府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
    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B、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C、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 11、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 B、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 C、结束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垄断 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 12、据沈约《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以下关于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 B、为躲避战乱,北民大批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C、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D、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
  • 1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之后,又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的巡视和监察。上述政治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地方经济
  • 14、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商鞅推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的改革措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据上述改革措施分析,促使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是(     )
    A、铁犁牛耕 B、富国强兵 C、稳定政局 D、发展生产
  • 15、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成公

    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商周时期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B、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C、广泛使用青铜农具劳作 D、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 16、自2015年8月起,在黄海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打捞中,100多件文物陆续出水,其中一组瓷器碎片拼合后,出现了显现出“致远”的铭文字样,成为推断“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的依据。作为重要的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分析,其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民族自治 C、因俗而治 D、中央集权
  • 18、有一副歌颂戚继光的对联写道:“武威贯东南,海晏河清,赖将军手提三尺;义举铸春秋,兰薰桂馥,感赤子心仪十分。”联中“武威贯东南”是指(     )
    A、在闽浙粤抗击倭寇 B、打败了荷兰殖民者 C、率船队远航东南亚 D、与俺答汗订立和议
  • 19、元代建立初期就面临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难题,如何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采取的举措是(     )
    A、修运河,开海运 B、修驿道,设驿站 C、建仓库,兴农业 D、迁国都,促生产
  • 20、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控制 B、加强君主权力 C、解决财政危机 D、缓解边防压力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