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761年3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布特的亲信格兰威尔伯爵却说:“这位先生谈到对人民负责,这是下院的惯用语。他忘记了在内阁中,他只对国王负责。”这反映出( )
    A、议会政党权力竞争激烈 B、君主在国家政治中作用明显 C、光荣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D、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
  • 2、 17世纪的欧洲迎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但被视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约翰·道尔顿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创始人的牛顿也热心于炼金术。这表明(    )
    A、近代学者缺乏理性追求 B、封建迷信束缚科学发展进步 C、教会依然拥有强力影响 D、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精神内涵
  • 3、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一诉求的背景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智者运动 D、启蒙运动
  • 4、 在意大利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有产者竟相购筑豪宅,以恣情靡费为目的。如15世纪中期,佛罗伦萨上层社会的代言人指出“富人必须豁达大方,慷慨解囊正是他们能拥有的最高贵、最吸引人的美德”,并公开说“花钱确实使我感到快乐和满足”。这一现象( )
    A、表明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使国家经济发展后继乏力 C、助推个人主义走向极端 D、意味着中世纪道德的消亡
  • 5、 16世纪初,葡萄牙着手把里斯本打造成欧洲的一个金融中心。1503年,德国富格尔家族在里斯本开设商业银行。意大利城邦银行家族也来到里斯本设立分行并为里斯本远航提供贷款。这(    )
    A、壮大了葡萄牙资本家的实力 B、有助于商业革命的发展 C、拓展了金本位制的流行范围 D、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 6、 都铎王朝时期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石。这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大约一个半世纪。殖民扩张驱使英国人反对包括罗马教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汉萨人等在内的外国势力对英格兰的束缚、限制与威胁,英国人把海外殖民扩张视为实现英格兰民族平等发展的神圣权利。这反映了( )
    A、殖民扩张促进民族国家发展 B、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充满血腥 C、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D、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 7、 英、法、尼德兰在西欧国际贸易中有一定余地,有利可图;意大利实力强,有既得利益,于是相对后进的西班牙、葡萄牙人捷足先登,率先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因此,开辟世界市场,主要不是资本主义相对发展的国家承担的,而是由资本主义萌芽相对薄弱的西欧南部后进国家来进行的。这个矛盾体现了(    )
    A、西、葡不具备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 B、新航路开辟与西欧贸易发展关系不大 C、新航路开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D、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8、 书云观与观象监是明、清藩属国朝鲜李朝的司天机构,李朝政府屡派天文官赴北京学习天文历法、购置天文书籍和观测仪象,形成“赴燕官”制度。由此可知( )
    A、宗藩体制下朝鲜李朝对中国政治认同 B、中国天文学向东亚周边国家广泛传播 C、朝鲜积极向外学习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长期领先世界
  • 9、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逐渐成熟的标志,他确立了罗马私法的三大中心:人、物和诉讼。围绕“人”这一中心,论述了罗马市民、拉丁人和归降者等基本问题。围绕“物”这一中心,论述的是物法关系、债法关系(包括契约之债和非契约之债)以及财产继承和转移等基本问题。这表明罗马法( )
    A、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 B、揭示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C、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D、体现了公民法的法律主体
  • 10、“他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他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材料中的“他”( )
    A、实现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首次统一 B、6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C、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 11、 11世纪以来,欧洲很多城市是原发性的。12世纪后尤其是13世纪建成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多是领主特别是国王主动推动甚至规划、设计和筹建的,从城市平整的街区和街道也可以看出其中人为设计的痕迹。对上述变化理解合理的是( )
    A、市民自治传统渐趋消亡 B、城市军事功能日益凸显 C、政治需求助推城市发展 D、教会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12、 中世纪的西欧土地往往凝聚着封君与封臣多层次的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土地的支配权受到封臣的制约,封臣对土地的支配权受到封君的制约,这致使土地买卖、转让受到严重限制。上述状况( )
    A、推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B、维持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 C、导致封建庄园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D、有利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 13、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前,在古埃及城邦希拉孔波利斯第100号墓的壁画上,描绘有一位男性用双臂分别与两头站立的狮子做搏击状,这一绘画主题具有显著的两河流域地区文明特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亚非之间已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 B、这些地区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C、古埃及受到古巴比伦王国的影响 D、文化的交流改变了古埃及的历史进程
  • 14、 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统治者在民族政策中的一贯策略是扶持西哥特部众中相对弱势的领袖,如瓦伦斯皇帝曾帮助与他同为基督教异端的西哥特首领费列提根,以此对抗其国王阿瑟纳里克。这一策略的主要意图是( )
    A、稳定边疆局势 B、传播基督教文化 C、推动民族交融 D、稳固封君封臣制
  • 15、 古波斯文献记载, “马都克(两河流域守护神)命令居鲁士(波斯帝国君主)前往巴比伦,让他走在通往巴比伦的路上。马都克就如他的朋友那样,伴随在他身边”,“没有战争,没有争斗,马都克让他进入自己的城市巴比伦……马都克把巴比伦交给居鲁士大帝”。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波斯帝国( )
    A、对希腊化文化采取包容态度 B、承袭了西亚的君主专制制度 C、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并立局面 D、因袭征服区文化以维系人心
  • 16、 古印度《梨俱吠陀》描述:“我是一个诗人,父亲操业医术,母亲用石磨谷,所事各有不同,同为求富与福,恰似觅草群牛,不限一地食物。”这说明当时印度( )
    A、不同种姓社会等级固定 B、种姓与从事职业一致 C、种姓制度尚未完全成型 D、女性的家庭地位低下
  • 17、 如图所示,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项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①处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B、②处修建了波南帕克等众多神庙 C、③处是世界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 D、④处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双轮车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以南的中原、长城以北的草原、嘉峪关以西的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四大区域共同构成中国,而河西走廊是中国若干个走廊当中唯一一个连接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的区域,所以到河西走廊,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施展《枢纽》

    材料二

       河西地区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的聚合区。特别是汉武帝以来,汉族及其农耕文化扎根于此,这里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以及外来文明接触交流和文化创新的舞台。如敦煌、凉州成为佛经翻译、传播的中心。而在永嘉之乱后,河西一度成为中原儒家文化的复兴基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在西晋永嘉之乱后,“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复经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通,而形成了包括河西儒学在内的具有河西特色的本土文化。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5年10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社会安全法,该法规定社会救济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使法国98%的人口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受惠者。在法国,凡加入社会保险总体系的法国公民以及投保人家庭中的配偶和子女均可享受医疗保险。法国对家庭补助领取人作了明确规定,以便分别给以相关的家庭补助,这一项补助占用了法国政府和保险机构不少的资金。从80年代开始法国实行60岁退休的规定,退休人员在退休前工作满37年6个月者,退休金相当于本人最高10年工资平均数的一半。由于法国已进入人口老年化国家的行列,领取退休金的老人越来越多。此外,法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对连续工作超过半年的失业者及待业青年、长期失业者、带子女独立生活的妇女分别实行不同的失业保险法。

    ——摘编自孙健《为什么偏偏是法国》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二战后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将基督教当做一种文明来对待。马克思·韦伯写过一本书,叫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例如,撒切尔夫人经常说:“我们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后下面完全是讲其保守党主张。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因为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于个人的文艺复兴时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宗教改革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并立的局面。改革中出现的教义、教规的分立造成救赎道路的分别,其革新的实质是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是政治权力广泛介入的结果,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这一切都推动了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思想文化为视角说明16世纪宗教改革前西欧地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的表现。以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对基督教的研究方式为例,指出中世纪基督教的“理性”之处。
    (2)、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后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根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对推动“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上一页 346 347 348 349 3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