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埃及的人物像,头部为侧面,肩部、胸部、胯部正对视者。古希腊的人物像仍有古埃及的印记,但身体不再是埃及样式,手和臂也没有摆布得那么明显和生硬。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绘画技术发展缓慢 B、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古希腊与埃及文化雷同 D、古代绘画蕴含神秘色彩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二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178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 4、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开始,1943年2月结束,历时200天,最后德军惨败,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1.2万门大炮、3000架飞机。苏德战争进入苏军战略反攻阶段。这表明了( )
    A、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伟大力量 B、德国发动侵略必定失败 C、苏联军事力量成长超越了敌国 D、斯大林模式的伟大胜利
  • 5、 1934年9月15日,以英法为首的30个“国联”成员国邀请苏联加入“国联”,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支持。9月18日, “国联”以38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苏联加入“国联”的提案,并让苏联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 B、近代欧洲外交的功利主义特征 C、经济危机缓和了欧洲意识形态对立 D、苏联的外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 6、 如图为1898年非洲主要政治压力来源图。据此分析,当时( )

    A、英法德对外扩张重心在非洲 B、英法德在非洲展开激烈殖民争夺 C、非洲已经被英法德瓜分殆尽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7、 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000普特去年的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 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 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 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
  • 8、 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重要文件,宣布组建第一届工农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由此可见,苏维埃政权( )
    A、推行全面社会改革 B、积极准备社会主义建设 C、注意巩固革命成果 D、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 9、 下图为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之间利益纷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法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欧洲中心地位已经丧失 D、英国世界霸权受到美国挑战
  • 10、 观察下图,两图的主题应该是( )

    A、非洲人口大量迁移到美洲 B、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 11、 1843年,马克思表示:“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恩格斯也认为《资本论》可能会使一些读者失望,因为此书不会描述共产主义千年王国的样子。上述观点可用来论证( )
    A、社会主义将在实践中发展 B、马克思主义缺乏实践远景 C、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D、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缺陷
  • 12、 如表是英国1717年至1763年国债发行数额统计表。英国发行国债( )

    A、源于专制王权缺少限制 B、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C、导致出现严重债务危机 D、利于国家集中社会资本
  • 13、 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地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 )
    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 C、得益于工厂制度的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 14、 19世纪前期,德国出现了大量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地方工业学校,如一年制手工业者学校等。19世纪60年代,地方工业学校开始改革,不仅统一了入学标准,将学制改为两年制,还增设了力学、机械学、建筑结构学、工业化学等新课程。德国职业教育的这一改革(    )
    A、以适应工业化发展为出发点 B、构建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C、表明国家统一推动教育发展 D、推动了科技与技术紧密结合
  • 15、 1780年,普鲁士、俄国决定成立武装中立同盟,宣称同盟成员的船有前往交战国进行贸易的自由,为避免正在交战的国家侵犯中立国的船只,同盟将组织武装护航。丹麦、瑞典、奥地利陆续加盟。1783年,该同盟解体。据此推知,该同盟的活动(    )
    A、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B、利于反击拿破仑的侵略 C、致力于挑战荷兰的霸主地位 D、传播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
  • 16、 1868年10月,明治政府以京都府为试点制定了《京都府户籍仕法》,将城市町民(市民)和乡郡百姓分别编入“市中”和“郡中”户籍,并记载姓名和年龄、家族情况、户主与继承人、职业和财产等信息。随后京都府又制定了“士籍法”、“卒籍法”和“社寺籍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保证了维新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C、利于稳定新政权恢复社会秩序 D、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17、 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与同时期英法不同的是,其帝国议会是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的,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敢于超越英法是基于( )
    A、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压力 B、广大无产阶级不懈的斗争 C、德国政府不对帝国议会负责 D、工业化加快了政治民主化
  • 18、 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贵族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许多贵族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如国家公职人员、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工人、手工业者等。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
    A、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 B、满足了资本主义劳动力需求 C、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19、 1789年7月,法国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1791年9月宪法生效。该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见,该宪法的特点是(   )
    A、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要求 B、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注重捍卫既有的革命成果 D、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 20、 美国许多州在 1787 年宪法制定之后,拒绝批准;直到国会承诺修改宪法并在1790—1791年做出若干追加民主权利的修正案之后,各州才先后批准了这部宪法;1791年它真正成为合众国各州批准的国家有效宪法。这一历程( )
    A、揭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 B、遵循了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 C、折射出 1787 年宪法的局限性 D、化解了联邦政府与地方矛盾
上一页 345 346 347 348 3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