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蕙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各举一例唐朝史实予以说明。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早期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他们主导殖民地政治经济生活,以英语文化为骄傲,坚守传统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政治文化,使英语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统一语言。语言学家约翰·皮克林、韦伯斯特等人提倡“摆脱各州语言的缺陷,要创立美国的语音,借以谋求美国文化上的独立”。美国政府发挥语言融合的民族同化作用,压制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印第安语等其他语言,引导移民丢弃原有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为“出色”掌握英语的移民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就业保障、生活便利,使英语成为将美国人“连在一起的工具”。
——据周玉忠、李文军《“大熔炉,尚可;巴别塔,不可。”——美国建国初期的语言政策》等整理
材料二:鉴于复杂多样的方言环境对福建内外交流的阻碍,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在福建、广东两省开展推广官话的正音运动,在福建设立了112所正音书院,从浙江、江西拣选正音教官,并把地方行政长官和教官推广官话情况列入政绩考核范围,规定“延请官话读书之师……转相授受”,对限期仍不能说官话的士人,暂停其科举考试资格。乾隆初年,朝廷以“教习多年,乡音仍旧,更觉有名无实”为由,裁汰“正音书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福建、广东同时取消了“岁科两考”中的官话考试,标志着正音运动的寿终正寝。即使如此,一些地方仍以“混一四海,八纮之远咸号同文”为由,出资重建重修正音书院。
——据杜晓萍《清代以来汉语共同语推广史鉴——以福建为个案》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统一语言推广的社会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中两国统一语言的主要途径,并评价各自的效果。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材料二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弗兰克指出:东方的条件实际上比西方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偶然因素的介入改变了这一状况。
材料二: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材料三: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1)、用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观点。(要求:提出新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论述。)(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
5、18世纪,美洲加勒比地区形成了克里奥尔语,它以非洲土著语为主干,吸收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的一些成分融合而成。这一语言影响了当地的官方语言法语,使其发音、语调、词汇,甚至语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反映了( )A、人口迁移促进文化融合 B、民族间的差异趋于消除 C、殖民扩张重塑世界格局 D、殖民国家丧失文化优势
-
6、自1848年之后,全世界的移民数量急剧增长。截至二战全面爆发之时,已有超过5500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这些移民使( )A、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 B、混血人口成为当地主流 C、印第安文化影响力减弱 D、美洲居民得以和睦相处
-
7、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埃及进行改革,那些能够教授希腊语文的教师、希腊传统竞技体育教练、狄奥尼索斯(希腊诸神之一)节日演员等享有一定特权,其中有能者包括埃及人、犹太人等甚至跃升为国家重臣。这表明改革( )A、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B、消除了帝国民族隔阂 C、拓展了人才选拔途径 D、推动了“希腊化”进程
-
8、一战期间,英国女工比例从1914年的13%上升到1917年7月的73%,女工从事了几乎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原来的“男性工作”,工资水平也从1914年不到男性工资的一半上升到将近2/3。由此,1918年2月英国政府赋予600万30岁以上的妇女选举权。这表明一战( )A、提升了英国妇女地位 B、实现了英国男女平等 C、推动了女权运动发展 D、冲击了女性就业观念
-
9、英国小说家哈代在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号手长》(1880)中这样写道:“这是拿破仑的侧面像,帽子是一只受伤的法国老鹰,脸庞由死尸巧妙堆积而成;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肩章则是一只手,正在将象征着英法和平条约的蜘蛛网扯下去。”小说的描述( )A、体现出拿破仑战争的残忍 B、真实反映了英国人民的普遍诉求 C、推动了欧洲民主思想传播 D、有利于唤起英国民众的爱国热情
-
10、宋真宗时期,北宋气候逐渐寒冷,干旱区域不断扩大,南方水稻减产。“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遗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从材料可知,占城稻的推广( )A、得益于统治者的重视 B、提高了粮食产量 C、主要源自气候的变化 D、缓解了阶级矛盾
-
11、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说明( )A、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B、新技术推动经济和生活方式变革 C、电子计算机时代到来了 D、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的使用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主义席卷亚洲大陆,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各种既有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纷纷兴起,如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印度的甘地主义、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等,形成了一场出现于亚非拉各国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它们利用本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化所获得的驱动力,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创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摘编自徐煌《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第三世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民族独立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集合体,处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占据着相同的结构性位置,这在一方面决定了建立政治秩序和实现经济发展是它们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共同的政治主题。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政治主题经历了从政权建设向民主转型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民主转型,但自由民主体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的效果甚为不佳,不仅没能恢复政治秩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性,而且难以调和政治冲突以及持续动荡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打击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社会基础。
——摘编自汪仕凯《第三世界的政治主题转换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第三世界政治主题转换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材料二 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样,苏维埃政权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活动。它不是按固定的计划办事的。它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它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为这个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它可以轻易地退却,而且它经常这样做。因此,如果对方掌握足够的武力,并表示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如果对方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1946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
材料三 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很清楚,美国不可能指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同苏联政府建立政治上的亲善关系。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看作对手,而不是伙伴。
——1947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研究室主任的乔治凯南化名X先生,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节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认为战后能领导世界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对苏主张的不同及原因。 -
14、学习历史就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许多的“大变局”,很大程度上这些大变局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材料一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殷周之变”的重要意义已广为人知,但“周秦之变”却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其实,“周秦之变”对二千年来中国的现实影响,实在不在“殷周之变”以下。如果说中国文明植根于“殷周之变”,那么,“周秦之变”就给它划定了生存发展的格局,其文化意义也一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顽强地释放出来。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
材料二 近500年共出现3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署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将它们宣称拥有的土地分成两半球;明王朝处于“弘治中兴”(1488-1505年),但已经无法在宏观上逆转半个世纪前“土木之变”(1449年)导致的由盛转衰。随着西方文明的全面崛起,其他文明相对衰落已成定局。第二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轫,为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曹冬英《历史视阈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一18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不同之处。 -
15、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
材料二 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新大陆的猪、马、羊等牲畜,也都是从旧大陆引进的。当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哥伦布的船队里有猪,猪在新大陆上岸后,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三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文,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回答问题
(1)、材料一所处的时代,人类洲际商贸活动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描述的历史现象活跃期,人类商贸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被称为“清教徒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清教徒反映资产阶级意识,起着动员人民群众的作用 B、清教徒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C、清教徒提倡清静节俭,反对奢侈 D、清教徒的教义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
17、1789年,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是( )A、法国制宪议会 B、英国议会 C、美国联邦法院 D、法国国民大会
-
18、罗马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A、习惯法——万民法——公民法 B、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C、成文法——公民法——自然法 D、自然法——习惯法——成文法
-
19、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 )A、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B、到达了美洲最南端的岬角 C、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 D、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
20、181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品德的形成》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1817-1818年间,“工人阶级”一词被欧文不断阐释,并作为同“上等阶级”“中等阶级”相对立的概念。以后,工人的刊物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各阶级间的矛盾日益消弥 B、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理论 C、工人阶级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D、欧文的理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