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俗和仪式的礼仪规范对古代社会的百姓影响甚大。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规范,特别是在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礼仪形式中规定了大量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此实现在社会层面的教化,有力地塑造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儒家德治教化的社会路径还包括古代各类学校的教育与经典传习,以及家族宗族和乡绅的乡约教化等,这些社会化路径都体现了对人情、人义的塑造,构建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网络,有效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双向同构,达到了“化民成俗”的德治效果。

    ——摘编自沈小勇《以文化人化民成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德治思想与教化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中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措施。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观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 4、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力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5、以往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商人、草莽等人物形象极为罕见。但在《型世言》等明代话本小说中涉及商人活动的描写较多,“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少的小市民、小商人形象,《水浒传》则刻画了一批出身下层社会的草莽英雄形象。这一变化说明( )
    A、明朝时期四民界限模糊不清 B、传统社会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C、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被打破 D、市民文化在明朝发展到高峰
  • 6、明朝建立后,朝廷和蒙古部落多有冲突。隆庆和议后,明政府在大同等地划定马市,蒙古部每年以进贡的形式向明朝送来马匹,明朝则对其提供布匹、绸缎、铁锅、茶叶等物资作为交换。蒙古人还可以用这些物资折换成白银以换取草原所需生活物资。明朝这些做法有助于( )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蒙古社会的转型 C、政治认同的增强 D、北部边防的稳定
  • 7、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政府对江南东、西路及镇江府(属浙西路)的“不成片段闲田”,“比民间体例,只立租课,上等立租二斗、中等一斗八升、下等一斗五升”,“召人耕种”。这表明南宋( )
    A、沿用王安石变法的政策 B、封建租佃制度得到发展 C、农村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D、度量衡器基本得到统一
  • 8、元在西藏设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将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中央政府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这说明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 )
    A、西藏办事大臣的辖区 B、诸多行省机构中的一员 C、羁縻制度下的新力量 D、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 9、北宋后期,“比年臣僚营私牟利者众”,“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商业大潮也诱惑着文人,相当多的儒生文士抛弃了轻商的传统观念,“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这表明当时社会( )
    A、重商观念盛行 B、阶层流动日益加剧 C、奢靡之风流行 D、官民共利成为共识
  • 10、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 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 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
  • 11、柳宗元认为佛教有些内容与《论语》符合;激烈反佛的韩愈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当时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学习儒家,开始讲礼义、忠孝,模仿佛教制订教规戒条等。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思想统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学 C、儒学主流地位丧失 D、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 12、有学者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由此可知,科举制( )
    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 13、嘉峪关魏晋墓群5、6号墓中有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壁画,如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墓(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7号墓中有羌女送行图。这体现了( )
    A、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 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C、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 D、丝绸之路沟通海内外
  • 14、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这一判决( )
    A、符合治国理念的变化 B、体现司法公正清明 C、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 D、完成了律令儒家化
  • 15、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国自变法以后,他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自孝公以后,秦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见端倪 B、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 C、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D、封建土地制度弥合了民族矛盾
  • 16、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发掘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 )

    时间

    遗址

    情况

    距今8000年前后

    很那舞阳贾湖

    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

    距今6000年前后

    陕西西安姜寨

    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

    距今4000年前后

    山西襄汾陶寺村

    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

    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D、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怪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以及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的各自原因。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
  • 18、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材料三 1789年,法国妇女和男子一起拿起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但国民议会并没有将这一主张写进法律。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也能够在地方政府担任公职。同年,法国玛丽亚·德莱斯梅等创建了“妇女权利同盟”。

    ——摘编自 (英)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女权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
  • 19、“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 )
    A、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B、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C、有利于提高全球的治理能力 D、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
  • 20、下表汇总了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从该表内容所包含的信息中,可推知北欧国家( )

    项 目

    内 容

    财政

    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

    劳动力市场

    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 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

    养老

    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 延长工作年限

    医疗

    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下降 B、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C、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D、政府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上一页 299 300 301 302 3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