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解放日报》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边区财政经济的新面貌;太行群英座谈放羊植树经验;保德合作社发展;全国筹组人力车联合会;广东中小学生五十万人失学;美货入侵华北西北;纽约时报驻津记者报道美军官士兵均愿离华;周恩来将军在沪招待记者,列举蒋方破坏和平事实,应负全面破裂责任。

    ——摘编自《解放日报》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4月17日,布鲁塞尔世博会正式开幕,主题为:“科学 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原子球塔是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标志性建筑,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原子球塔内展览的就是国际核能技术的和平应用。两个超级大国的共同参与也给这届世博会增添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苏联展馆内还汇聚了众多的高科技成果,包括世界上第一座核电厂的模型和一艘核破冰船的模型。美国展馆主要展出洗衣机、洗碗机和电视等产品,天天安排时装表演,彩色电视机放映着电影《美国之游》。在本次世博会上,苏联馆和美国馆相互毗邻,是世博园区内最受关注的展馆。布鲁塞尔世博会成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亮相的唯一一届世博会,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两国都互相拒绝参展,一直延续到1991 年。

    ——摘编自 周志《冷战阴影下的新希望: 1958 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特点做出合理解释。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服装发展历程(节选)

    欧洲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服饰风格是以教堂建筑命名的哥特式,颜色尚黑、灰、白三色,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拜占庭样式服装则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又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

    14至17世纪,男性服装主要是紧身的上衣和长裤,强调肩部和臀部的线条,使得身材看起来更加挺拔和精悍;女性服装则强调腰部线条的优美和身体曲线的展现。

    18、19世纪,大规模的服装厂开始出现,服饰的价格进一步降低。男性代表性的服装是西装和领带,女性服装则逐渐摆脱束缚,短裙和紧身上衣逐渐成为主流,也出现了比较实用的外套和裤装。

    20世纪上半期,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40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女性开始穿战时服装,男性开始穿制服。

    二战后,女性服饰更加随意、自由,年轻一代喜欢奇装异服,超短裙和牛仔装广泛流行。80、90年代服装设计更加多元化,中性服饰成为风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欧洲服装发展的时代性”为题,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所谓“和合文化”,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合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
  • 5、1996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批准了福利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须参加工作。这一法案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自主权 B、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C、兼顾效率与公平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6、戴高乐在其《希望回忆录(第一卷1938—1962)》中提到:“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这一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欧共体的成立 B、多极力量的成长 C、殖民地的斗争 D、两极格局的形成
  • 7、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以上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重工业成为主要工业部门 C、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D、垄断组织逐步形成并发展
  • 8、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全国选民的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而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从约2%增加到3.3%。这说明了英国(     )
    A、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 C、议会的权力日益扩大 D、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 9、如图是16到19世纪宗教裁判所颁布的《禁书目录》占比情况,如图中出现禁书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出现 B、宗教改革兴起 C、自然科学产生 D、启蒙运动发展
  • 10、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美以及欧洲市场。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
    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 11、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战争不断,宫相查理·马特废除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作法,实行采邑制。受封领主必须提供自备马匹武器的骑兵,随时应召为封君作战。这一措施在当时(     )
    A、有利于封建制发展 B、加速了王权衰落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加剧了割据混战
  • 1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东汉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汉朝与罗马建立了直接联系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在今坦桑尼亚地区的陵墓中出土了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瓷器

    中非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印加帝国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A、 B、 C、 D、
  • 13、如图为1952年朱宣咸创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图像紧跟时代热点,形式彰显时代风采。据此判断,该作品文字说明“____”处是(     )

    A、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B、巩固国防,支持志愿军 C、互助合作,社会主义有奔头 D、备战、备荒、为人民
  • 14、1941—1943年的三年中,在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占其总收获量分别是1941年13.58%,1942年11.4%,1943年不足9%。从1943年起,边区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这得益于(       )
    A、工农民主政权的巩固 B、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C、土地改革运动的推行 D、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 15、民国时期,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后,受到国人关注并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主张效仿;有人认为“国难当头怎可溜冰”,提出质疑;还有人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据此可知,当时(       )
    A、革命思想传播 B、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C、爱国思潮盛行 D、强身健体意识兴起
  • 16、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到:“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
    A、阐明政权正统地位 B、陈述明亡真实原因 C、揭露农民起义危害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 17、宋代逐渐形成了不同社会群体“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会食制。会食聚餐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亲朋联谊、商业联系、官场交往等各类需求。这可以说明,宋代(       )
    A、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自然经济结构突破 D、南北饮食文化碰撞交流
  • 18、下图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某一经济措施的示意图。这一经济措施(     )

    A、增加了百姓赋役负担 B、破坏了商品物价稳定 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D、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美国为打击恐怖主义和保障能源供应,应对中国等国家在非洲的竞争,美国开始重新审视非洲的战略价值,加大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当地应对民生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但援助的同时依然附加政治性条件,例如通过援助推进当地军事安全建设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等。

    ——摘编自杜小林《冷战后美国对非政策的演变、特点及趋势》

    材料二   中国对非洲官方发展援助方针与政策是基于南南合作的框架之下,提倡互惠互利,共同发展。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与非洲地区构建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援助模式,集中在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对非洲进行援助,增强非洲受援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周尚思《中国与美国对非洲官方发展援助模式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美国援助非洲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特征

    具体情况

    17世纪是英国革命时代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高潮。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副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

    18世纪是英国剧变时代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改变了时代潮流。

    19世纪是英国高峰时代

    英国站在世界的最高峰,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并且让整个世界向英国靠拢,去学习英国,走近代化道路。

    20世纪是英国衰落时代

    英国逐步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真正回归她“应有地位”的时代。

    ——摘编自张娟、胡斌《从“革命”到“革命”:走在历史岔道上的英国》等

    围绕英国发展史,任选或补充一个时期,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时代特征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上一页 299 300 301 302 3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