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图所示为1922—1925年苏俄(联)合办的股份制(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合作)公司数量统计情况。这类公司的创办( )

    A、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 B、以牺牲农业作为代价 C、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D、促成指令性计划体制
  • 2、 20世纪初,伊朗、印度次大陆、印度尼西亚、越南、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列宁把这次革命高潮称为“亚洲的觉醒”。这次革命高潮之所以被称为“亚洲觉醒”,主要是因为( )
    A、革命运动后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各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D、资本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 3、 历史学家评论道:“这场战役挽救了法国的首都,被称为‘巴黎城外的奇迹’,它在短短数天内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局势,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彻底失败,再也不可能迅速结束西线的战事。”该历史学家评论的“这场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凡尔登战役
  • 4、 据下表可知,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 )

    1864年

    马克思作为第一国际的领导者之一开始为法国人所认识

    1879年后

    盖德主义成为法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殊形式,强调组织要求和反对割裂政治运动与工人组织

    1880年

    法国工人党成立,创始人朱尔斯·盖德和保罗·拉法格积极支持工会运动,领导罢工斗争,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19世纪末

    马克思主义著作开始在法国系统出版,哲学家索雷尔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在社会主义者内部引发了激烈论战

    A、为巴黎公社提供了思想武器 B、结束了法国的社会动荡局面 C、推动了法国政治文明的进步 D、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
  • 5、 1825年,普鲁士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这一时期,德意志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德意志的这些措施( )
    A、阻碍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B、得益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消除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 6、 如表所示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部分规定。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

    条序

    规定

    第4条

    除非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受损,否则,皇帝必须获得联邦议会同意后方可宣战。

    第14条

    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联邦议会可以解散帝国国会;只要1/3的议员投票同意,可以随时召集联邦议会。

    A、代议制民主健全 B、皇帝权力备受冲击 C、共和体制较脆弱 D、联邦议会权力较大
  • 7、 1861年,俄国颁《解放宣言》后,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革,农奴解放成为自由农民体但土地分配仍然存在不公,大片土地归地主所有。这说明当时俄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 )
    A、贵族地主的权力加强 B、中产阶级的崛起 C、社会等级制度的消失 D、农奴身份的变化
  • 8、 奇马布埃为佛罗伦萨圣三一教堂的祭坛所绘制的大型木版画。画面中人物姿态优美,特别是宝座上方的圣母和天使,与中世纪风格的呆滞、僵硬有明显区别。这幅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教会的黑暗统治被彻底推翻 B、绘画手法变革打破宗教神圣 C、女性社会地位普遍得到提升 D、人逐步关注自身及现世世界
  • 9、 1619—1653年,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一方面阻止在英国本土栽培烟草,另一方面又鼓励按保护关税从弗吉尼亚进口烟草。烟草种植业作为一种特殊经济形态打破了地域限制,为英国扩大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带来了机遇。这反映出( )
    A、英国事实上承认美国的独立性 B、民主制度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冲击 C、殖民地与宗主国经济交流频繁 D、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利用
  • 10、 番薯在日语中被称为“芋”,17世纪末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带到日本。萨摩的藩主在鹿儿岛种植番薯,将其称为“唐芋”。后来日本人还用番薯制作烧酒,即“萨摩白波”。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欧洲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传播 C、亚洲饥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 11、 早在1419年,葡萄牙的享利五世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地理研究院,学员信仰自由,民族平等,研究院集中了一批最卓越的天文、地理学家。西班牙也不甘示弱,对哥伦布很是器重,在当时的财力、物力下,仍每年提供1.2万钱币给他维持生活。这体现出葡、西两国( )
    A、重视航海人才培养 B、教育水平普遍较高 C、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经济实力大体相当
  • 12、 16世纪,阿兹特克人不仅修建了雄伟的金字塔和庙宇,也善于建造城市。1519年,在西班牙人入侵他们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时,其规模已有当时伦敦的五倍大。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欧洲文明远远落后于美洲 B、不同文明存在相似之处 C、美洲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区域文明发展各具特色
  • 13、 664年,日本天智天皇颁布诏令,将冠位(官衔)由十二级增至二十六级,再按照忠诚与贡献的标准,用新的阶位制适当调整贵族地位,即对贵族进行某种程度的重新排列。这一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加强封建君主集权体制 B、仿照中国进行官制改革 C、彻底消除地方分裂势力 D、维护封建贵族政治地位
  • 14、 有学者指出:“以王宫和神庙为核心的公共建筑和空间,与宗教节日和国王登基等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以制作木乃伊和厚葬为特征的来世观念,成为支撑每一个埃及人日常生活的基石。”据此可知,古埃及( )

    A、王权始终不断发挥核心作用 B、王权与宗教影响社会生活形态 C、宗教成为文学艺术主要题材 D、文明的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15、 下图所示是公元114年左右建于罗马图拉真广场的图拉真记功柱,这种建记功柱的做法源于古希腊,他们用直立的柱子来记载重大事件。而图拉真记功柱上的螺旋描述浮雕代表着罗马人杰出的创新。这一建筑( )

    A、表现了罗马的希腊化倾向 B、反映了罗马民主政治的繁荣 C、彰显出希腊罗马交流频繁 D、体现了西方文明的传承发展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工业化进程也改变了英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而火车和汽船则开始代替马车和帆船。到1851年,英国已经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000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英国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太阳不落的帝国。在这个帝国里,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拿过接力棒的美国,虽然工业革命起步稍晚,但其速度和力度却超过了欧洲,到1860年前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新的时代里,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自拟论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民主宪政的优点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产生和完善的过程却非常复杂。从历史上看,宪政的产生过程也可能非常漫长。由非宪政体制向宪政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也会使得国家政治动荡。根据近代世界各国民主宪政道路建立的曲折过程,可以将民主宪政道路分为以下类型:自然演进型、卓越领袖引导型、不断革命型、非暴力运动争取型等。

    ——摘编自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1718世纪是一个思想启肇与社会革命同步进行的时代,所以也常常被称为革命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胜利,将启蒙运动的成果以新型的政治制度模式加以制度化的确立,使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得到了最终的实现。

    ——摘编自崔存明《西方文化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近代宪政类型划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三类型分别对应的西方国家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在新型政治制度模式中运用启蒙运动的成果的?联系所学相关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一法律文件中将启蒙运动的成果加以制度化?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西欧商人通过马尼拉直接进行美洲金银与东方产品的交换;或通过马尼拉运回中国的丝绸瓷器,形成了一条与外界沟通的“海上丝绸之路”。西欧航海贸易势力也纷纷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它们在东方建立了若干以中国为贸易交往对象的商业贸易据点。……为与美洲诸国建立直接的商业交往联系,中国商人冲破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远涉重洋。大量作为文化交往媒介的传教士来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往加强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呈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及影响。
  • 19、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 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联合斗争
  • 20、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兴建铁路热潮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代议民主制发展 B、各国文化传统的转变 C、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D、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上一页 257 258 259 260 2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