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下列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②“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④“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朝代之一、文化繁荣,国力强大。下列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有(     )

    ①开创“贞观之治”   ②“郑和下西洋”

    ③遣文成公主入藏       ④白莲教攻入皇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     )

    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   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

    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胁 B、在楚、赵、燕已有长城基础上建造 C、得益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D、使得现代中国的版图得以基本定型
  • 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一“变法之令”有利于(     )

    ①促使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②推动贵族政治持续发展

    ③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他”最有可能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7、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关于图中所示文化遗址①②③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B、②处代表器物为蛋壳陶,开始群居并使用火 C、③处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最早种植农作物粟 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养蚕缫丝的技术
  • 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宋朝立国后,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重演,实行“更戍法”“将从中御”等制度,但这限制了宋军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导致宋军在战场上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整个社会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武人地位低下,难以激发将士们持干戈以卫社稷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士兵无法得到正规而有效的训练,军队也经营商业,武器质量低劣,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虚外守内的消极防御的政策使统治者不得不把和议与苟安视为医治边患的良药。总之,抑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主要弱点,畸形的军事指挥和管理体制,对武人阶层的轻视,军备的荒废,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使得宋朝军力削弱,国力不振,这必然会造成对外的妥协苟安,而妥协苟安的政策又极大地影响着军力和国力,由此宋代军事陷入了恶性循环。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却没有向军事方面转化。相比前朝,宋朝从装备到战法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和提高,甚至在战斗力上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些都极大地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使得宋最终被后起的元朝所灭。

    ——摘编自赵明明《宋朝军事“积弱”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概述宋朝军事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军事建设影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考试很有意思,考墨义(简答)口试、贴经(背诵)策问、诗赋等。铨选就是吏部试,考身言书判,考察书法是否遒美,文章是否有条理,体貌是否丰伟,言辞是否辩证。这对唐朝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能看到名字,这就需要你有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怎样获得?必须有人肯定,所以士子要写诗歌、小说、传奇,要学书法。

    ——摘编自张国刚《时代变奏:大唐的鼎盛与衰颓》

    材料二   太府卿(掌财称库藏)杨崇礼……在太府二十余年……财货山积,尝经杨卿者,无不精美;每岁句驳省便,出钱数百万缗。是岁,以户部尚书致仕,年九十余矣。上问宰相:“崇礼诸子,谁能继其父者?”对曰:“崇礼三子,慎馀、慎矜、慎名,皆廉勤有才,而慎矜为优。”上乃擢慎矜自汝阳令为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慎名摄监察御史,知含嘉仓出纳,亦皆称职;上甚悦之。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选官的标准,并说明唐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选官制度的不足。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具有民族主体意识的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外在客观因素加上唐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了外来元素中国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反映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中国化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因交流而多样,因多样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主体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内涵,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并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造物方式和人文精神。

    ——摘编自谢晓茹《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的中国化研究》

    结合材料信息,围绕“唐代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1、下表所示为三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这些评价认识合理的是(     )

    评价

    来源

    王室之所以安者,以能使百姓有余力而乐其生也,而今也敛于民者烦、督于民者急、夺于民者尽,而人人救死恐不暇,安石可谓危王室矣

    [北宋]王岩叟《上神宗论王安石》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A、王岩叟的评价最为可信 B、评价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梁启超的评价全面客观 D、评价者立场带有时代印记
  • 12、有学者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在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下列选项中可以论证这一说法的是宋代(     )
    A、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 B、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13、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000人,平均每年取士360人,科举取士成为宋朝最重要的官员入仕途径。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①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②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素质

    ③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④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4、有学者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说:“人在这里不再以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B、士人关注个体精神 C、理性主义影响广泛 D、佛学文化推陈出新
  • 15、下图所示为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不同类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和考察内容。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选拔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 B、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C、旨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D、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16、如表所示是唐代接收的部分降将情况。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人物

    身份

    情况

    泉男生

    高丽王侯

    668年,请降,诏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率兵以应接之

    名悉猎

    吐蕃大臣

    728年,献方物,请降,许之,封赏授官

    阿布思

    突厥王孙

    742年,率其党属来降,赏赐不可胜纪

    屈武

    回纥首领

    842年,降幽州,授左武卫将军同正

    A、疆域开拓的必然性 B、因俗而治的合理性 C、中外交流的广泛性 D、政治统治的包容性
  • 17、《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     )
    A、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统 C、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民族交往交流频繁
  • 18、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西汉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都在西域地区设立军政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体制。两汉这些措施(     )
    A、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B、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实现了对西域统治的长治久安 D、得益于中央行政体系的创新
  • 19、如表所示为汉朝初期推行的部分政策。汉初这些举措旨在(     )

    统治者

    政策

    汉高祖

    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许乘车并加重他们的赋税

    汉惠帝

    规定商人子孙不得为官

    A、推行抑商政策 B、稳定社会秩序 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 20、下图是马、安二字六国字体与秦小篆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秦朝(     )

    A、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B、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 C、积极巩固国家统一 D、完成了文字由简到繁转化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