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据西周晚期的《柞钟》铭文记载,柞接受了周王“司五邑甸人事”册命,铭文中的致谢对象,却只有自己的上级“仲大师”,这与早期铜器颂扬的文词惯例不合。这种“受职公堂谢恩私门”的情形是( )A、王朝君臣关系变异的写照 B、礼乐制度瓦解的结果 C、贵族政治初现端倪的例证 D、青铜铸造进步的体现
-
2、广告与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广告曾被等同于欺骗、浪费、奢靡的“资本主义事物”。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反对意见则认为宁江机床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指出:“现行的沿用了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办法有很大的缺陷……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1985年前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国际饭店”顶楼,竖起了“东芝”的巨幅霓虹灯广告。此事被部分愤怒的市民形容为“鬼子进村”。为此,代表官方意见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既然我们允许和欢迎外商贸易来往和做广告,既然国际饭店顶端是可以做广告的地段,那又为什么非不给人家做呢?”
——摘编自2006年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主编的《中国广告图史》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告曾一度成为世界管窥“中国向哪里去”的窗口。概括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商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从书本中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从实践中学习提高经商技能。徽商在异地他乡立足发迹,讲道义、重诚信是最核心的因素。微人外出经商总是按血缘、地域聚居,这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团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结成商帮的直接原因,且它在集聚财力、物力、人力及统一行动方面等都有很强优势。
——摘编自膝祁源《徽商兴衰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讲道义”“重诚信”“重视科举和功名”等价值观的形成对徽商事业的发展和成败十分重要。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徽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然而,徽商经商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求利”,这限制了他们不断追求利润的精神。许多徽商当其积有余资,往往撤业而归,或自身“弃贾归儒”,或延名师督课子弟业儒,使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商业经营,转瞬之间化为乌有。
——摘编自张俊《试探徽商价值观形成的动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徽商崛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徽商的价值观。
-
4、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家庭式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材料二
材料三 克林顿政府采纳了供给学派“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并在1998年出现盈余。为了实现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条件下的温和增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政府还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抢先占领信息科技的全球制高点,教育投资从1989年的35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500亿美元,把开拓国外市场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材料四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对应的核心动力。据材料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分析,“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3)、结合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如何调整经济政策使美国美国IT产业迅速发展。(4)、根据材料四,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 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回答,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适应工业4.0时代的发展。 -
5、下面是中国1400~1794年的人口增长简表,这种变化说明
年代
人口数量
1400年
6,500万人
1600年
1.5亿人
1700年
1.5亿人
1794年
3.13亿人
A、社会安定有利于人口繁殖 B、战乱频繁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C、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人口 -
6、蒂姆.哈福德在《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中指出,当电动机像现在的网络这么年轻时,工厂主人仍热衷于蒸汽机,真正大的变革才刚刚浮出地平线。他意在强调A、科学理论需要时间的检验 B、蒸汽机比电动机更为先进 C、动力的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新技术的推广具有渐进性
-
7、英国随军记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称:“对圆明园内部彻底的破坏,只不过是对大清皇帝桀骜不恭以及清国人对待战俘方式的一个小小惩罚”。该评论( )A、抹杀了火烧圆明园的性质 B、促使中英矛盾进一步升级 C、成为英国扩大侵华的借口 D、阐述了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
8、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西方国家从事奴隶贩运900趟,所贩奴隶卖价1500万镑,净赚1200万镑。殷殷鲜血,累累白骨,不知道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底深渊埋葬了多少黑人奴隶的骸骨。这一现象反映了A、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B、非洲社会发展的落后性 C、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D、三角奴隶贸易的艰难性
-
9、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旨是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激发民众坚持抗战的爱国热情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的持久动员力
-
10、有学者指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下列有关 “□□□□”这一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
11、“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
12、汉成帝时期,匡衡、王商、张禹、薛宜、翟方进和孔光先后为相,其中除王商以外戚、薛宜以治能进相外,其余皆为儒者。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道家无为主张的湮没 B、察举选官制度的推行 C、儒学独尊局面的影响 D、太学教育规模的扩大
-
13、国民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不包括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工农群众的支持 C、苏联的帮助 D、英美等国的支持
-
14、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总统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责任内阁制
-
15、国际石油价格变化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示意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销售受西方控制,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水平。1960年,以西亚产油国为主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围绕着石油定价权不断与西方石油资本进行斗争。到70年代初,西亚产油国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联合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西亚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使伊朗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锐减。80年代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欧佩克单方面决定,转向由欧佩克、石油需求和西方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国际油价曾出现短期大的涨落。90年代后期,亚洲一些国家经济萧条,石油需求减少。21世纪初,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拉动需求。
——摘编自汪莉丽《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1)、依据材料,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程。(2)、阅读材料,归纳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结合史实对其进行说明。 -
16、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
17、晚清铁路建设
晚清铁路建设示意图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
18、礼仪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国家礼仪,政府对各种礼仪的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抑制了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朝廷上“群臣饮酒争功”,刘邦命叔孙通制订了朝拜礼仪,后来进行岁首大典时,“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敬酒)”,刘邦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中国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个“礼文化圈”。
——摘编自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等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等国要求按条约规定及国际惯例,派使节觐见清帝呈递国书,但此后十几年清廷一直阻止使节觐见。1873年,外国驻华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觐见同治帝。随后围绕礼仪问题几经交涉,最终商定公使以鞠躬礼觐见。以下是描述觐见的两则笔记: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国家礼仪的作用。(2)、材料二两则笔记记述的场景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讲史小说的特点是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讲史小说比起史书来有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
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之战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魏蜀吴建立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提取材料二中信息对材料一中讲史小说的特点加以说明。(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 -
20、冷战期间出现了两次美苏对话高潮。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美苏首脑多次互访,签署了《限制地下试验核武器条约》等文件。到80年代,双方首脑、外长、 军方定期会晤,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商定北约和华约削减在欧洲的常规武器,苏联撤出阿富汗,相较于前者,第二次对话高潮的成果是( )
①美苏双方形成均势地位 ②裁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形成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④两国关系整体上走向缓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