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 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
  • 2、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 3、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 4、表1 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 5、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 6、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 7、《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的发展交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对于历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还要 关注个人和群体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既有西汉中期汉匈关系变化、经济发 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响,又有汉武帝雄才大略、张骞个人抱负的推动。又如: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的独立意识,萨拉热窝 刺杀事件等,共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请根据上述视角,运用所学知识,选取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展开评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 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抄袭示例)。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格林纳达位于加勒比海东南端,扼守着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门户,17世纪后,格林纳达先 后沦为法、英殖民地,1974年独立,建立亲美政权,但仍属英联邦。1979年,信奉社会主义的毕晓普上台, 与苏联建交。苏联、古巴与格林纳达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协定,派遣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并帮助其修

    建机场。随后,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也推翻了亲美政府。古巴、格林纳达、尼加拉瓜形成反美 三角。

    ——摘编自《拉丁美洲丛刊》等

    材料二 美国报纸就格林纳达的重要战略地位评论道:“格林纳达是西半球临近美国腹地的一艘不沉 的航空母舰,可以成为苏联对西半球进行扩张的跳板。”1981年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进攻性战略,里根总 统认为在核均势和东西冷战处于僵持的战略态势下,在本世纪内亚非拉第三世界地区将是美苏争夺的主要 战场。1983年10月24日晚,美国对格林纳达实施了代号为“暴怒”的入侵行动。次年,美国扶持的政党 上台,格林纳达沦为美国的“附属国”

    ——摘编自《拉丁美洲丛刊》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20世纪格林纳达与美、苏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格林纳达未能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6年,总理衙门令派出游历之人,“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 带回中国,以资印证”。

    晚清中国人的海外旅行及写作,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甚至 改造思想、知识,重绘世界之图景。

    ——摘编自《异城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材料二 旅行可使国人于国内各地山川之形势,人物之分布与国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确之了解,就国 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此外,我们应于欣赏山水之余,关怀 前贤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应联想岳武穆的精忠。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旅行杂志》

    材料三 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 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 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不同时期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问题(1)得出的认识,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 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 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 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

    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

    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

    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 ·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 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 · 百官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
  • 12、1978年,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 ·卡丹来华,帮助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服装模特队。1981年,模特 队在北京的公开表演引起广泛关注,登上三十多国媒体头条。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国( )
    A、与法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B、开始引领国际服饰潮流 C、服饰审美发生巨大变化 D、在国际舞台展现新风貌
  • 13、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获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 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 14、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 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 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 15、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 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 16、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 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 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 17、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 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 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 1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 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 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 19、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 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 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 20、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 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