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无色透明的碱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
    A、Fe3+、Na+NO3-、Cl- B、Mg2+NH4+NO3-、Cl- C、Na+、K+CO32-、Cl- D、Cu2+、Na+NO3-SO42-
  • 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漂白粉、胆矾都是混合物 B、烧碱、氯化钠都是离子化合物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 D、水、氨水都是弱电解质
  •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2+I-=Cl-+I2 B、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C、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D、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 4、下列各组反应,最终一定能得到白色沉淀的是
    A、向Na2CO3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B、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C、向FeCl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D、向Al2O3固体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灰乳中通入少量SO2Ca2++2OH+SO2=CaSO3+H2O B、C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a2++H2O+CO2=CaSO3+2H+ C、碳酸氢钾溶液中滴少量氢氧化钡溶液:Ba2++HCO3+OH=BaCO3+H2O D、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中性:2H++SO42+2OH+Ba2+=BaSO4+2H2O
  • 6、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HNO3=H++NO3 B、Ba(OH)2=Ba2++OH- C、NH4NO3=NH4++NO3 D、NaHCO3=Na++HCO3
  • 7、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的主要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黑火药的使用 B、用铁矿石炼铁 C、打磨磁石制备指南针 D、粮食酿酒
  • 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很早就把化学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 的氧化性” B、《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 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 烟起,乃真硝石也”,二者也可以利用“焰色试验”区分 C、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和木炭一起加热进行火法炼铜的工艺,孔雀石的主要成分Cu2(OH)2CO3物质类别属于碱 D、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是古人巧妙运用温度变化和溶解度差异获得资源的方法
  • 9、某同学对胶体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而胶体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D、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 10、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0.1mol/LCH3COOH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小于0.1NA(忽略水的电离) B、标准状况下,2.24LSO21.12LO2充分反应,生成的SO3分子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 HF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NA D、1molNaHCO3完全分解,得到的CO2分子数目为NA
  • 11、在一定温度下,某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其反应过程对应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a为逆反应活化能,E为正反应活化能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Ea-Ea C、所有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高于或等于所有分子的平均能量 D、温度升高,逆反应速率加快幅度大于正反应加快幅度,使平衡逆移
  • 12、有关Na2O2性质实验如下:

    已知:①Na2O2与水反应经历了Na2O2+2H2O =2NaOH+H2O2

    ②酚酞褪色原因与溶液的强碱性或强氧化性有关。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双氧水能使酚酞褪色 B、浓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褪色 C、双氧水和浓氢氧化钠都能使酚酞褪色 D、可利用二氧化锰和水来完善实验方案
  • 13、化学小组研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如下:

    序号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

    现象

    铁钉周边出现_________色

    锌片周边未见明显变化

    铁钉周边出现蓝色

    铜片周边略显红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Ⅰ中铁钉周边出现红色 B、实验I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Fe2e=Fe2+ C、实验Ⅱ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D、对比实验I、Ⅱ可知,生活中镀锌铁板比镀铜铁板在镀层破损后更耐腐蚀
  • 14、利用超分子可分离C60C70 , 将C60C70混合物加入一种空腔大小适配C60的“杯酚”中进行分离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C60分子中含有90个σ B、“杯酚”与C60形成氢键 C、一个C60晶胞中含有8个C60分子 D、该分离过程利用的是超分子的自组装特征
  • 15、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化学知识解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解读

    A.

    疫情期间常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84”消毒液具有强氧化性

    B.

    焙制面包时使用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

    用盐酸刻蚀鸡蛋壳制作艺术品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使用明矾净水

    胶体具有吸附性

    A、A B、B C、C D、D
  • 16、KKaKw分别表示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SO2+O22SO3达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时K不变,SO2的平衡转化率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 B、50020MPa条件下,在5L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使用催化剂后K增大 C、室温下KaHCN<KaCH3COOH , 说明HCN的酸性比CH3COOH的强 D、25时,pH均为4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Kw不相等
  • 17、在我国空间站的太空课堂中,航天员向水球内注入蓝色颜料后,将一颗泡腾片(由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组成的混合物)放进了水球内。水球“沸腾”了!无数气泡在其中产生,逐渐将水球充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泡腾片溶于水只发生物理变化 B、气泡的主要成分是酸性氧化物 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属于碱类 D、泡腾片溶于水发生分解反应
  • 18、叔丁基氯 与碱溶 液经两步反应 得到叔丁基醇,反应 (CH3)3CCl+OH-→(CH3)3COH+Cl-的能量与反应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CH3)3C+比(CH3)3 CCl 稳定 C、第一步反应一定比第二步反应快 D、增大碱的浓度和升高温度均可加快反应速率
  • 19、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其反应能量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三种物质中B最稳定 C、A与C的能量差为E4 D、A→B的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
  • 20、滴定法是用于测定溶液中微粒浓度的重要方法。某实验小组利用滴定法测定碘酒中碘的含量。
    (1)、配制稀碘液:移取10.00mL碘酒,准确配制100mL稀碘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从下列图中选择,填选项)                  

    A.        B.        C.        D.

    (2)、测定碘含量:每次取25.00mL稀碘液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0.10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Na2S2O3溶液的用量/mL

    稀碘液的用量/mL

    1

    21.32

    25.00

    2

    20.02

    25.00

    3

    19.98

    25.00

    已知:2Na2S2O3+I2=2NaI+Na2S4O6

    ①第1次实验Na2S2O3溶液的用量明显多于后两次,原因可能是

    A.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润洗

    B.滴入半滴标准溶液,溶液变色,即判定达滴定终点

    C.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内有气泡产生

    D.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

    ②该碘酒中碘的含量为gmL1。(已知MI2=254gmol1

    (3)、借鉴(2)的方法,用图所示的流程测定海带中的碘含量。

    ①加入H2O2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②预测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为 , 在实验时却发现溶液变色片刻后,恢复滴定前的颜色。继续滴加Na2S2O3 , 溶液变色片刻后再一次恢复原色。

    (4)、探究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该学习小组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并不能较快地氧化待测液中的I

    提出猜想:过量的将生成的I重新氧化成碘单质。

    验证猜想:将2mL待测液、2滴0.1molL1H2SO4溶液、2滴淀粉溶液和混合,用Na2S2O3溶液滴定,若待测液变为无色后又反复变色,则证明猜想不成立。

    提出疑问:什么物质反复氧化碘离子。

    寻找证据:按图中的流程,H2O2用量改为少量,氧化后的待测液静置半小时,利用氧化还原电势传感器测定滴定过程中电势的变化,待溶液变色后停止滴定,溶液恢复原色后继续滴加Na2S2O3至溶液变色,循环往复,得到图所示的曲线。

    已知:

    ⅰ氧化性物质的电势值高于还原性物质:

    ⅱ一定条件下,氧化性物质的浓度越高,电势越高,还原性物质浓度越高,电势越低。

    a-b段电势升高的原因是(填化学式)被氧化。由a-b段电势变化的斜率小于b-c段可推测溶液反复变色的原因是

    优化流程:将用H2O2氧化后的待测液 , 再进行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待测液变色后不会恢复原色。

上一页 387 388 389 390 3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