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化合物A(由三种元素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气体D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g/L。试回答:

    (1)、黑色固体E的化学式
    (2)、写出溶液F中通入过量Cl2的离子方程式
    (3)、写出化合物A隔绝空气加热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检验黄色溶液G中金属阳离子的方法:
    (5)、红褐色固体K受热完全分解生成红棕色固体,某同学取该红棕色固体与一定量的H2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再往其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未变红。该同学得出结论:红棕色固体已反应完。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
  • 2、在光照条件下,CO2加氢制CH4的一种催化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La2O3的介入,CO2H2就不能转化为CH4H2O B、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带负电荷的H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__CH4+2H2O D、La2O2CO3是反应的催化剂
  • 3、Na2O2是强氧化剂,也是航天航空、水下作业的供氧剂。近几年科学家研制出较锂电池稳定性更高、电压损失更小的“钠—空气电池”。其反应原理是:2Na+O2=Na2O2 , 装置如图,其中电解液为NaPF6 , 可传导Na+。电池放电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Na+B电极移动 C、外电路电流方向为BA D、当转移电子0.2mol时,消耗1.12L(标准状况)O2
  • 4、以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C、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晶体反应 D、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 5、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32、OH-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的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①②③②④ D、④②③②①
  • 6、《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 7、氯化碘(ICl)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A、HI和HCl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 8、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1溴丁烷与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共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可证明产生的气体中有烯烃

    B

    在物质X柱面上滴一滴熔化的石蜡,用一根红热的铁针刺中凝固的石蜡

    石蜡熔化呈椭圆形

    说明物质X为非晶体

    C

    碳与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

    有单质Si生成

    非金属性:C>Si

    D

    向盛有Mg(OH)2固体的试管中加入CH3COONH4溶液

    白色固体溶解

    NH4+促进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A、A B、B C、C D、D
  • 9、利用离子液体EMIMAlCl4可电沉积还原金属Ge,其中EMIM+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离子液体能导电 B、AlCl4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C、该物质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 D、电解沉积金属时,金属在阴极析出
  • 10、缓释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功效,一种合成缓释布洛芬的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 缓释布洛芬的结构简式为
    (2)、化合物Ⅱ易溶于水的原因是 , 化合物Ⅳ+Ⅴ→Ⅵ的反应类型是
    (3)、根据化合物Ⅲ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完成下表。

    序号

    结构特征

    可反应的试剂

    反应形成的新结构

    反应类型

    、Ni

    还原反应

    Na

    取代反应

    (4)、写出Ⅲ→Ⅳ的化学方程式:
    (5)、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化合物Ⅴ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峰面积比为6∶3∶2∶2∶1的结构简式为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②苯环上含有两个取代基。

  • 11、室温下,在P和Q浓度相等的混合溶液中,同时发生反应①P+Q=X+Z和反应②P+Q=Y+Z,反应①和②的速率方程分别是v1=k1c2(P)、v2=k2c2(P)(k1、k2为速率常数)。反应过程中,Q、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开始后,体系中X和Y的浓度之比保持不变 B、45min时Z的浓度为0.4mol·L-1 C、反应①的活化能比反应②的活化能大 D、如果反应能进行到底,反应结束时,有40%的P转化为Y
  • 12、溴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S)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各组物质分离提纯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待分离提纯的物质

    分离提纯方法

    A

    分离苯和水

    分液

    B

    除去溴酸钠中的少量氯化钠

    重结晶

    C

    除去乙炔中的少量H2S气体

    CuSO4溶液洗气

    D

    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

    过滤

    A、A B、B C、C D、D
  • 13、NF3常用于微电子工业,可由反应4NH3+3F2Cu__NH4F+NF3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3的VSEPR模型 B、中子数为2的H原子可表示为12H C、F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NH4F的电子式为
  • 14、油画创作通常需要用到多种无机颜料。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空气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颜料雌黄As2S3褪色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以下两种化学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2O32SO42的空间结构都是正四面体形 B、反应Ⅰ和Ⅱ中,元素As和S都被氧化 C、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nO2nH2O:Ⅰ<Ⅱ D、反应Ⅰ和Ⅱ中,氧化1molAs2S3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3∶7
  • 15、CH3OH是一种液体燃料。利用CO2H2合成CH3OH的主要反应为

    反应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58kJmol1

    反应ⅡCO2(g)+H2(g)=CO(g)+H2O(g) ΔH2=+41kJmol1

    在密闭容器中,1.01×105PanCO2:nH2=1:2时,CO2平衡转化率、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tmin所测得的CO2实际转化率及CH3OH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CH3OH的选择性可表示为nCH3OHnCH3OH+nCO×10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tmin内,240℃下反应Ⅰ的速率比在280℃下大 B、从220℃~280℃,H2O的平衡产率先增大后缓慢减小 C、280℃时增大压强,CO2的转化率可能大于40% D、需研发低温下CO2转化率高和CH3OH选择性高的催化剂
  • 16、已知室温下,Ksp Fe(OH)3=1×1036Ksp Ni(OH)2=2×1015Ka(HClO)=3×108。用含少量Fe3+NiCl2酸性溶液制备NiOOH的过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molL1Na2CO3溶液中:cOHcH+=0.1molL1+cH2CO3 B、pH=11的NaClO溶液中:c(HClO)>cClO C、“调pH”得到的上层清液中:c2Fe3+c3Ni2+>1028 D、“氧化”时主要发生反应:2ClO+2Ni2++2OH=2NiOOH+Cl2+H2O
  • 17、丙烯腈()是合成橡胶及合成树脂等工业中的重要原料,以

    为原料合成丙烯腈的反应过程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科学家通过DFT计算得出反应Ⅱ的历程包含p、q两步,其中p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部分化学键键能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C-H

    O-H

    N-H

    C-C

    C-N

    C=C

    C-O

    C=O

    CN

    键能(kJ·mol-1)

    413

    463

    389

    348

    305

    615

    351

    745

    891

    (1)、q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在盛有催化剂TiO2、压强为200kPa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按体积比2:15充入和NH3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测得平衡体系中含碳物质(乙醇除外)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ΔH10(填“>”“<”)。

    ②含碳物质检测过程中,未检测出 , 反应活化能相对大小应为pq(填“>”或“<”)。

    ③M点时,体系中H2Og的体积分数(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④N点时,反应Ⅱ的压强平衡常数Kp=kPa(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50°C~350°C范围内,物质的量分数表示的平衡常数Kx的相对大小:反应Ⅰ反应Ⅱ(填“>”“<”或“=”)。

    ⑤上述条件下丙烯腈的平衡产率不高,实际生产中会向反应器中再充入一定量N2(不参与反应),请解释该操作的目的并说明理由

  • 18、某研究小组通过下列路线合成药物西地那非。

    已知:Mc为甲基(—CH3),Et为乙基(—CH2CH3),Pr为正丙基(—CH2CH2CH3);化合物I中不存在一个氮原子与两个羰基直接相连的结构。

    请回答:

    (1)、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2)、试剂Y的结构简式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D→E的反应条件X为浓硝酸、浓硫酸并适当加热 B、化合物I→J的反应主要经历了加成和消去的过程 C、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将B→C中的CH3I改为CH3Cl,则该反应速率将变快 D、可通过测定K的质谱图来确定J→K中ClSO3H参与反应的是Cl原子还是OH基团
    (4)、写出F与过量NH3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5)、有机玻璃是一种重要的塑料(),可通过化合物W(),聚合得到。设计以丙酮和甲醇为原料合成W的路线(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
    (6)、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合物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分子中含有苯环;

    1H-NMR谱和IR谱检测表明:分子中共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有氮氧键,无氧氢键和氧氧键;

    ③分子中没有两个甲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 19、一种燃煤烟气中CO2的捕集和资源再利用技术可通过图转化过程实现。

    (1)、以过渡金属作催化剂,利用图所示装置可实现“转化”。写出阴极表面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2)、CO2可以被NaOH溶液捕获。若所得溶液pH=11 , 则溶液中含碳微粒(①H2CO3、②HCO3-、③CO32-)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填序号)。(室温下,H2CO3Ka1=4×107Ka2=4×1011)
    (3)、在催化剂下,CO2氧化C2H6可获得C2H4.其主要化学反应为:

    反应I.C2H6(g)+CO2(g)C2H4(g)+H2O(g)+CO(g)   ΔH1=+177kJmol1

    反应Ⅱ.C2H6(g)+2CO2(g)4CO(g)+3H2(g)   ΔH2=+430kJmol1

    反应Ⅲ.C2H6g+2COg+3H2g2C2H4g+2H2Og   ΔH3

    将4 mol C2H6和6 mol CO2的混合气体置于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乙烷的平衡转化率、乙烯的选择性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C2H4的选择性=nC2H4nC2H6×100%

    ΔH3=

    ②M点反应I的平衡常数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C2H4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4)、用Fe3(CO)12/ZSM-5催化CO2加氢合成乙烯,所得产物含C3H6、C4H8等副产物,反应过程如图。

    催化剂中添加Na、K、Cu助剂后可改变反应的选择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添加不同助剂,经过相同时间后测得CO2转化率和各产物的物质的量分数如表所示:

    助剂

    CO2转化率/%

    各产物在所有产物中的占比/%

    C2H4

    C3H6

    其他

    Na

    42.5

    35.9

    39.6

    24.5

    K

    27.2

    75.6

    22.8

    1.6

    Cu

    9.8

    80.7

    12.5

    6.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助剂主要在第Ⅰ步起作用

    B.在Fe3(CO)12/ZSM-5中添加K助剂时,合成乙烯的效果最好

    C.添加助剂不同,CO2加氢合成乙烯的平衡常数不同

    D.Fe3(CO)12为簇状超分子,可活化CO

  • 20、光盘金属层含有Ag(其它金属微量忽略不计),可以进行资源回收利用,下图为从光盘中提取Ag的工业流程:

    已知:①气体A、气体D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气体。

    ②配离子的形成是分步进行的:Ag++NH3[Ag(NH3)]+   K1=2.0×103

    ③AgCl的Ksp=1.8×10-10[Ag(NH3)]++NH3[Ag(NH3)2]+   K2=8.0×103

    请回答:

    (1)、已知Ag位于周期表的第五周期IB族,Ag的原子序数为;气体A的化学式为 , 写出溶液C中所有的阳离子
    (2)、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
    (3)、AgCls+2NH3aqAgNH32+aq+Cl-aq是一个可逆反应。

    ①结合相关数据说明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

上一页 569 570 571 572 5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