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利用超分子可分离C60C70 , 将C60C70混合物加入一种空腔大小适配C60的“杯酚”中进行分离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C60分子中含有90个σ B、“杯酚”与C60形成氢键 C、一个C60晶胞中含有8个C60分子 D、该分离过程利用的是超分子的自组装特征
  • 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化学知识解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解读

    A.

    疫情期间常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84”消毒液具有强氧化性

    B.

    焙制面包时使用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

    用盐酸刻蚀鸡蛋壳制作艺术品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使用明矾净水

    胶体具有吸附性

    A、A B、B C、C D、D
  •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g)+3Y(g)═2Z(g),有关下列图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图a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图b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 C、若正反应的△H>0,图c可表示升高温度正逆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图 D、由图d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ΔH<0
  • 4、KKaKw分别表示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SO2+O22SO3达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时K不变,SO2的平衡转化率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 B、50020MPa条件下,在5L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使用催化剂后K增大 C、室温下KaHCN<KaCH3COOH , 说明HCN的酸性比CH3COOH的强 D、25时,pH均为4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Kw不相等
  • 5、在我国空间站的太空课堂中,航天员向水球内注入蓝色颜料后,将一颗泡腾片(由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组成的混合物)放进了水球内。水球“沸腾”了!无数气泡在其中产生,逐渐将水球充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泡腾片溶于水只发生物理变化 B、气泡的主要成分是酸性氧化物 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属于碱类 D、泡腾片溶于水发生分解反应
  • 6、叔丁基氯 与碱溶 液经两步反应 得到叔丁基醇,反应 (CH3)3CCl+OH-→(CH3)3COH+Cl-的能量与反应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CH3)3C+比(CH3)3 CCl 稳定 C、第一步反应一定比第二步反应快 D、增大碱的浓度和升高温度均可加快反应速率
  • 7、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其反应能量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三种物质中B最稳定 C、A与C的能量差为E4 D、A→B的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
  • 8、滴定法是用于测定溶液中微粒浓度的重要方法。某实验小组利用滴定法测定碘酒中碘的含量。
    (1)、配制稀碘液:移取10.00mL碘酒,准确配制100mL稀碘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从下列图中选择,填选项)                  

    A.        B.        C.        D.

    (2)、测定碘含量:每次取25.00mL稀碘液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0.10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Na2S2O3溶液的用量/mL

    稀碘液的用量/mL

    1

    21.32

    25.00

    2

    20.02

    25.00

    3

    19.98

    25.00

    已知:2Na2S2O3+I2=2NaI+Na2S4O6

    ①第1次实验Na2S2O3溶液的用量明显多于后两次,原因可能是

    A.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润洗

    B.滴入半滴标准溶液,溶液变色,即判定达滴定终点

    C.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内有气泡产生

    D.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

    ②该碘酒中碘的含量为gmL1。(已知MI2=254gmol1

    (3)、借鉴(2)的方法,用图所示的流程测定海带中的碘含量。

    ①加入H2O2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②预测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为 , 在实验时却发现溶液变色片刻后,恢复滴定前的颜色。继续滴加Na2S2O3 , 溶液变色片刻后再一次恢复原色。

    (4)、探究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该学习小组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并不能较快地氧化待测液中的I

    提出猜想:过量的将生成的I重新氧化成碘单质。

    验证猜想:将2mL待测液、2滴0.1molL1H2SO4溶液、2滴淀粉溶液和混合,用Na2S2O3溶液滴定,若待测液变为无色后又反复变色,则证明猜想不成立。

    提出疑问:什么物质反复氧化碘离子。

    寻找证据:按图中的流程,H2O2用量改为少量,氧化后的待测液静置半小时,利用氧化还原电势传感器测定滴定过程中电势的变化,待溶液变色后停止滴定,溶液恢复原色后继续滴加Na2S2O3至溶液变色,循环往复,得到图所示的曲线。

    已知:

    ⅰ氧化性物质的电势值高于还原性物质:

    ⅱ一定条件下,氧化性物质的浓度越高,电势越高,还原性物质浓度越高,电势越低。

    a-b段电势升高的原因是(填化学式)被氧化。由a-b段电势变化的斜率小于b-c段可推测溶液反复变色的原因是

    优化流程:将用H2O2氧化后的待测液 , 再进行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待测液变色后不会恢复原色。

  • 9、价类二维图和实验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f→g→h的每一步转化均需要加入氧化剂 B、通过上图实验装置可制备e,并较长时间保持白色沉淀不变色 C、d可与足量的HI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得到g D、c→a可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加入CO、Al等还原剂实现
  • 10、将金属M连接在钢铁设施表面,可减缓水体中钢铁设施的腐蚀。在题图所示的情境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B、金属M的活动性比Fe的活动性弱 C、钢铁设施表面因积累大量电子而被保护 D、钢铁设施在河水中的腐蚀速率比在海水中的快
  • 11、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为了探究其原因,进行下图三个实验。实验①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②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实验③通入氧气,溶液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①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要MnO2作催化剂 C、实验②③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D、由上述实验可知:过氧化钠与水混合有Na2O2+2H2O=2NaOH+H2O2这个反应发生
  • 12、针对如图所示的乙醇分子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乙酸、浓硫酸共热时,②键断裂 B、与钠反应时,①键断裂 C、与浓硫酸共热至170℃时,②、④键断裂 D、在Ag催化下与O2反应时,①、③键断裂
  • 13、下列反应中,H2O只做氧化剂的是
    A、2Na+2H2O=2NaOH+H2 B、CaO+H2O=Ca(OH)2 C、2H2O__2H2+O2 D、2F2+2H2O=4HF+O2
  • 1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表: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1

    Mg、Al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Al、石墨

    稀硝酸

    偏向石墨

    4

    Mg、Al

    NaOH溶液

    偏向Mg

    根据表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中Al电极的作用是否相同?
    (2)、实验3中铝为极,石墨电极反应式为
    (3)、实验4中铝为负极,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15、以CO2、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0

    Ⅱ.CO(g)+2H2(g)=CH3OH(g)   ΔH2<0

    Ⅲ.CO2(g)+H2(g)=CO(g)+H2O(g)   ΔH3>0

    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CO2和3molH2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CH3OH、CO、CO2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CH3OH)c(CO2)c(H2) B、图中曲线B表示CO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 C、某时刻CH3OH(g)为amol,CO为bmol,此时H2O(g)为(a+b)mol D、为提高CH3OH的平衡产率,需要选择低温、低压的反应条件
  • 16、向100 m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经充分反应后,再向所获得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B、通入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mL C、V(盐酸)=0~25 mL的范围内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O32-+ H+=HCO3- D、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为Na2CO3和NaHCO3
  • 17、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可以表示氢气的燃烧热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含2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28.7kJ/mol D、已知2C(s)+2O2(g)=2CO2(g)   ΔH1 ;2C(s)+O2(g)=2CO(g)     ΔH2;则ΔH1<ΔH2
  • 18、工业上以铬铁矿(主要成分为FeO⋅Cr2O3 , 含有少量Al2O3)为原料制备金属铬的流程如图。下列有关流程中的步骤说法错误的是

    A、①需持续吹入空气作氧化剂 B、②需加入过量稀硫酸 C、③X一般为硫酸 D、④发生了铝热反应
  • 19、有机化合物X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分子中含有5种官能团 B、该有机物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又可以使溴水褪色 C、1molX在一定条件下可与5mol氢气发生反应 D、有机化合物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 20、微生物脱盐电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能源装置,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获得电能,同时可实现海水淡化。现以NaCl溶液作模拟海水,采用惰性电极,用下图装置处理有机废水(以含CH3COO-的溶液为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极每生成1molH2 , 模拟海水理论上除盐58.5g B、隔膜1为阴离子交换膜,隔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 C、负极反应为CH3COO-+2H2O-8e-=2CO2+7H+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上一页 417 418 419 420 4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