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下列陈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将其看成很多小段匀速直线运动的累加,采用了微元法 B、根据速度的定义 , 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此时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加速度的定义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
2、2023年4月12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s。已知在氘核聚变反应中氘核质量为 , 中子质量为 , 核的质量为。两个速率相等的氘核以相同的动能对心正碰聚变成核并放出一个中子。
(1)写出该核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求该核反应释放的核能;
(3)若两个氘核发生核聚变时释放出一对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 求生成核的动能。

-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所示的实验研究光的波粒二象性。
(1)利用甲图所示的电路研究阴极K的遏止电压与照射光频率的关系。若实验测得钠()的遏止电压与照射光频率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钠的极限频率为 , 钙的极限频率为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需将单刀双掷开关置于端
B. 需将单刀双掷开关置于端
C. 钙的遏止电压与照射光的频率的关系图线应该是①
D. 钙的遏止电压与照射光的频率的关系图线应该是②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两种金属中的(填写“钠”或者“钙”)更容易发生光电效应。已知普朗克常量 , 电子的电荷量 , 那么该实验所用光电管的K极材料钙的逸出功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按图中箭头所示的顺序变化,图中段是以纵轴和横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的一部分,从A到B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碰撞器壁的个数(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从B到C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从A经过B、C、D又回到A的过程中,气体(填“从外界吸热”或“向外界放热”).

-
5、由图所示可得出结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氘核的质量,氘核分解为质子和中子时要(选填“放出”或“吸收”)能量。

-
6、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热活塞A、B把竖直放置的绝热汽缸分成体积相等的三部分,在汽缸顶部和处有固定卡环,分别限制活塞A向上、B向下运动。初始状态下,甲,乙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均为大气压强p0的1.2倍,温度均为27℃,活塞与汽缸壁间的摩擦不计,现用电热丝对甲部分气体缓慢加热,升高一定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气体的温度有可能不变 B、甲气体的温度为75℃时,活塞A已经上升 C、当甲气体的温度达到75℃时,电热丝产生的热量仅等于甲气体增加的内能 D、甲气体的温度为425℃时,乙气体的内能大于初始状态的内能 -
7、一分子固定在原点O处,另一分子可在x轴上移动,这两个分子间的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大小随其间距x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曲线与的交点e的坐标为 , 则( )
A、时分子力大小为 B、的情况下,x越小,分子力越大 C、的情况下,x越大,分子力越小 D、的情况下,x越大,分子势能越大 -
8、装修中用到的某些含有Th(钍)的花岗岩会释放出放射性惰性气体Rn(氡),核反应方程为:Th→Rn+xHe+2y,而氡会继续发生衰变,放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可能会诱发呼吸道方面的疾病,甚至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中x=3,y是电子 B、方程中x=2,y是中子 C、1000个氡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还剩下500个 D、上述核反应方程中,中子总数减少了2个
-
9、下列有关四幅图像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线圈中的磁场能在增加 B、图(2)中变化的磁场周围存在电场,与周围有没有闭合电路无关 C、图(3)中若B线圈不闭合,S断开时延时效果还存在 D、图(3)中电子的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粒子性 -
10、如图甲所示,一个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 副线圈两端接三条支路,每条支路上都接有一只灯泡,电路中L为电感线圈、C为电容器、R为定值电阻。当原线圈两端接有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流时,三只灯泡都能发光,如果加在原线圈两端的交变电流的最大值保持不变,而将其频率变为原来的2倍,则对于交变电流的频率改变之后与改变前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均为 B、灯泡Ⅰ变亮 C、灯泡Ⅱ变亮 D、灯泡Ⅲ变亮 -
11、这次波及全球的新冠病毒的尺寸约为100 nm,由于最短可见光波长约为400 nm,所以我们无法用可见光捕捉病毒的照片。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即加速电场中的电子,使其表现为波长远小于可见光的波。终于捕捉到了它的图像,正所谓越艳丽越有毒。已知电子的质量为9×10-31kg,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普朗克常量为6.6×10-34J·s,不考虑相对应效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非常高,是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非常长 B、电子显微镜与加速电压有关,加速电压越高,则分辨率越低 C、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代替电子,不能拍摄到新冠病毒的3D图像 D、德布罗意长为0.2 nm的电子,可由静止电子通过约37.8 V的电压加速得到 -
12、“北斗三号”采用星载氢原子钟,其精度比“北斗二号”的星载铷原子钟提高一个数量级。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处于能级的氢原子可以辐射任意频率的光子 B、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被激发,可用的光子照射 C、当氢原子从的状态跃迁到的状态时,要吸收光子 D、用能级跃迁到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
13、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历史上商代的存在。考古人员对“祭祀坑”中出土的碳屑样本通过用14C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进而推算出商朝年代。14C的衰变方程为C→N+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C发生的是α衰变 B、14C衰变时电荷数守恒,但质量数不守恒 C、14C的半衰期不会受到阳光、温度、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D、生物体中以CaCO3形式存在的14C半衰期比单质14C的半衰期更长
-
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黾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受到了水的浮力 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将热机的效率提高到100% C、新型材料石墨烯属于液晶,具有光学的各向异性 D、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竖直插入水银中,稳定后管内的水银面低于管外
-
15、某种气体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图中f(v)表示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分子的速率都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 B、高温状态下分子速率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小 C、图线a对应气体分子平均动能较大的情形 D、某个气体分子在高温状态时的速率一定大于在低温状态时的速率 -
16、假设一团沙尘暴中所含物质种类及每种物质质量均不变,关于这团沙尘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沙尘暴的内能是其中所有空气的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其他物质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B、沙尘暴中沙尘颗粒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C、该沙尘暴从温度较低的内蒙古高原吹到温度较高的黄淮地区,温度逐渐升高、风势逐渐减弱,则其内能逐渐减小 D、沙尘暴中的所有沙尘颗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是布朗运动
-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核里有质子 B、汤姆孙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C、普朗克提出组成黑体的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个最小能量的整数倍 D、玻尔认为氢原子中的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但轨道是连续的
-
18、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一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60cm,电场方向和△ABC所在平面平行,现将电荷量 q=-4×10-6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2.4×10-5J的功,该电荷从C点移到A点,电场力做功4.8×10-5J的功。
(1)如果规定B点的电势为零,则A 点和C点电势φA、φC分别是多少?
(2)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方向。

-
19、某兴趣小组利用电流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设计电路如图甲所示。
(1)、将开关S与2连接时电源短时间内对电容器完成充电,充电后电容器右极板带(选填“正”或“负”)电;(2)、然后把开关S接1,电容器放电,计算机记录下电流传感器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图乙中所围的面积约为38个方格,根据I-t图像估算电容器在充电结束时储存的电荷量为C;已知直流电源的电压为6V,则电容器的电容为F;(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调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重复上述实验,则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在ef之间串联一个微型直流小风扇,可以展示电容器是储能元件 B、更换电容C值更小的电容器,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器放电时释放的电荷量仍不变 C、将电源电压增大,但不超过电容器的耐压,可以增大电容器放电时释放的电荷量 D、将变阻器阻值增大,可以减少电容器的放电时间 -
20、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物体a、b与两个轻弹簧p、q相连,p、q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 , q弹簧下端与地相连,a、b之间用轻绳连接,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物块都处于静止,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使b缓慢上移(桌子够高),滑轮处摩擦不计,当q弹簧的弹力为原来的时,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