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调试卷
- 广东省阳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模拟试卷
- 广东省珠海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b卷)
- 广东省惠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嘉兴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b卷)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
1、一滑块自静止开始从足够长的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从释放时计时,t=5s时的速度为6m/s,则:
(1)滑块t=4s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在第3s内的位移大小。
-
2、小明同学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做该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B、释放小车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C、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关闭电源 D、计数点必须从纸带上的第一个点开始选取(2)、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关于轨道末端滑轮高度的调节正确的是______;A、
B、
C、
(3)、小车在钩码牵引下加速运动,图丙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图中前几个点模糊,从A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m/s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如果当时交变电流的频率是Hz,而计算时仍按Hz,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3、物体甲的图象和物体乙的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甲在整个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B、甲在整个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 C、乙在整个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 D、乙在整个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
4、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某同学站在火车头前端的路旁观测,车头通过他历时2s,车头与车厢一样长且车厢连接处的距离可忽略,则整列火车通过他的时间是( )
A、6s B、s C、9s D、18s -
5、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和2s后的速度大小分别为2m/s、10m/s,下列关于该物体在这2s内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一定一直做加速运动 B、2s内速度的变化量为8m/s C、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12m D、加速度的大小不可能大于4m/s2
-
6、如图所示,风力发电机叶片上有P、Q两点,其中P在叶片的端点,Q在另一叶片的中点。叶片转动两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Q两点路程一样 B、P点位移大于Q点的位移 C、P、Q两点平均速度之比为 D、P、Q两点平均速率之比为 -
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发生位移分别为5m、-10m,则甲的位移大 B、平均速度、速度变化量、重力、加速度都是矢量 C、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D、汽车的加速度为-5m/s2 , 表明汽车在做减速运动
-
8、2023年9月24日,浙江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单程双桨决赛,中国组合邹佳琪(右)/所秀萍在比赛中,她们以7分06秒78率先冲过终点,摘得杭州亚运会首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分06秒78指的是时刻 B、双桨相对于赛艇始终静止 C、赛艇的位移就是路程 D、邹佳琪、邱秀萍所驾赛艇平均速度大
-
9、如图甲,某驾校学员在教练的指导下沿直线路段练习定点停车驾驶技术,汽车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汽车在前内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内,汽车做匀速运动,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汽车恰好停在停车点位置。汽车可看作质点。求:
(1)汽车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
(2)汽车在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
(3)汽车在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大小。

-
10、猫脚底的肉垫中包含大量脂肪和弹性纤维,使猫从高处跳下时能够减轻冲击力,同时厚厚的肉垫也能减少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帮助猫悄悄接近猎物或避免被猎物发现。猫脚底肉垫结构可以减轻冲击力,蕴含的物理规律是( )A、动能定理 B、动量定理 C、机械能守恒定律 D、动量守恒定律
-
11、如图是单摆做阻尼振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摆球在P与N时刻具有相同的( )
A、速度 B、加速度 C、重力势能 D、机械能 -
12、质量为M=2.5kg的一只长方体形铁箱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匀加速运动,铁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50。这时铁箱内一个质量为m=0.5kg的木块恰好能静止在后壁上(如图所示),木块与铁箱内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2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求:
(1)木块对铁箱的压力;
(2)水平拉力F的大小。
(3)减小拉力F,经过一段时间,木块落底后不反弹,某时刻当箱的速度为v=6m/s时撤去拉力,经1s时间木块从左侧到达右侧,则铁箱长度是多少?

-
13、某实验小组用如图1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实验中用的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则其电源应选_______;A、直流220V B、交流220V C、直流6V D、交流6V(2)、为补偿阻力,正确操作应是图2中的(选填“A”或“B”);轻推小车,发现打出的纸带如图3,则应(选填“增大”或“减小”)长木板倾角;
(3)、正确补偿阻力后,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4,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此次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4)、若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小车(含配重)的质量为M,多次改变配重,小明由实验数据作出了图像,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小华认为小明的数据处理过程可能有误,应该得到一条弯曲的图线。你是否同意小华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
14、如图1所示,小木块在水平外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运动过程中木块的速度随位移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下列外力随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
15、空间站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测量质量往往采用动力学方法:对悬浮在空间站中的物体施加拉力F,测量其加速度a,从而得到物体质量。测得两位宇航员的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a-F图像如图所示,图线1、2与横坐标夹角分别为θ1、θ2 , 则两人的质量之比m1∶m2等于( )
A、tanθ1∶tanθ2 B、tanθ2∶tanθ1 C、θ1∶θ2 D、θ2∶θ1 -
16、如图所示,在坐标系区域内存在平行于轴、电场强度大小为(未知)的匀强电场,分界线将区域分为区域Ⅰ和区域Ⅱ,区域Ⅰ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未知)的匀强磁场,区域Ⅱ存在垂直直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的匀强磁场及沿轴负方向、电场强度大小为的匀强电场。一质量为、电荷量为的带正电粒子从点以初速度垂直电场方向进入第二象限,经点进入区域Ⅰ,此时速度与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经区域Ⅰ后由分界线上的点(图中未画出)垂直分界线进入区域Ⅱ,不计粒子重力及电磁场的边界效应。求:
(1)、电场强度的大小;(2)、带电粒子从点运动到点的时间;(3)、粒子在区域Ⅱ中运动时,第1次和第5次经过轴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
17、如图所示,质量为(未知)的轨道A放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桌面上,轨道上表面水平部分粗䊁,竖直圆弧部分光滑,两部分在点平滑连接,点为轨道的最高点。足够长的轻绳一端固定在轨道的左端,另一端绕过桌面左侧的定滑轮与质量为的重物B相连接。质量为的小物块C静置在轨道的左端。已知C与轨道水平部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未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B和C均可视为质点,在运动过程中轨道与滑轮不发生碰撞,轨道水平部分的长度 , 圆弧部分半径 , 取重力加速度。若轨道固定,小物块C以的初速度向右滑行,恰好能够运动到点。
(1)、求动摩擦因数;(2)、若轨道不固定,ABC同时由静止释放,改变重物B的质量,小物块C在水平轨道上时,轨道的加速度与B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ⅰ)求;
(ⅱ)当时,B下落一段高度后落地(不反弹),此时C还没有到达点,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后,C恰好能到达点,求B下落的高度。(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
18、如图所示,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矩形线圈面积为S,匝数为N,线圈电阻为r,线圈的转速为 , 线圈与二极管、阻值为的定值电阻及理想交流电流表相连。求:
(1)、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过程中,通过的电荷量;(2)、交流电流表的示数。 -
19、如图所示,用导线绕制成匝数为 , 半径为的圆形线圈,线圈电阻为 , 线圈两端点与电阻相连接。在线圈内有一半径为的圆形区域,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求:
(1)、两端的电势差;(2)、时间内,产生的焦耳热。 -
20、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取重力加速度。
(1)、如图乙所示,利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cm;用天平测得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 , 钩码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得释放前滑块上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
(2)、接通气源,释放滑块,数字计时器上显示遮光时间;滑块从释放到遮光条经过光电门这一过程中,系统重力势能减少量为J,动能增加量为J。(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①改变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 , 多次重复实验,得到几组不同的和对应的遮光时间 , 在坐标纸作出图像如图丙中所示;②在保证钩码的质量和遮光条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该同学换用质量不同的滑块再次进行实验,重复步骤①,得到的图像如图丙中所示。
分析可知图线对应的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选填"大于"或"小于")图线对应的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