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小组研究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需要已选用了规格和量程合适的器材。

    (1)先用多用电表预判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选择适当倍率的欧姆挡,将两表笔 , 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向右边“0Ω”处。测量时观察到热敏电阻温度越高,相同倍率下多用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角度越大,由此可判断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2)再按图连接好电路进行测量。

    ①闭合开关S前,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滑到端(选填“a”或“b”)。

       将温控室的温度设置为T,电阻箱R0调为某一阻值R01。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R1 , 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某一位置。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T和R01。断开开关S。

       再将电压表与热敏电阻C端间的导线改接到D端,闭合开关S。反复调节R0R1 , 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与上述记录的示数相同。记录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02。断开开关S。

    ②实验中记录的阻值R01R0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热敏电阻阻值RT=

  • 2、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v增大,FN>mg B、t1~t2时间内,v减小,FN<mg C、t2~t3时间内,v增大,FN <mg D、t2~t3时间内,v减小,FN >mg
  • 3、如图(a),一质量为m的物块A与轻质弹簧连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块B向A运动,t=0时与弹簧接触,到t=2t0时与弹簧分离,第一次碰撞结束,A、B的vt图像如图(b)所示。已知从t=0t=t0时间内,物块A运动的距离为0.36v0t0。A、B分离后,A滑上粗糙斜面,然后滑下,与一直在水平面上运动的B再次碰撞,之后A再次滑上斜面,达到的最高点与前一次相同。斜面倾角为θ(sinθ=0.6) , 与水平面光滑连接。碰撞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求

    (1)第一次碰撞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

    (2)第一次碰撞过程中,弹簧压缩量的最大值;

    (3)物块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4、如图,竖直平面内固定一个半圆弧MBN,M、N连线水平,B为圆弧最低点,现从圆心O点以速率v0分别沿水平和竖直方向抛出两个相同的小球,小球分别落在圆弧上的A、B两点,设两小球从O点到弧面上所用时间分别为tOAtOB , 落在弧面时的动能分别为EkAEkB , 则有(       )

    A、EkA>EkB B、EkA<EkB C、tOA>tOB D、tOA<tOB
  • 5、如图所示,某直线加速器由沿轴线分布的一系列金属圆管(漂移管)组成,相邻漂移管分别接在高频脉冲电源的两极。质子从K点沿轴线进入加速器并依次向右穿过各漂移管,在漂移管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漂移管间被电场加速、加速电压视为不变。设质子进入漂移管B时速度为8×106m/s , 进入漂移管E时速度为1×107m/s , 电源频率为1×107Hz , 漂移管间缝隙很小。质子在每个管内运动时间视为电源周期的12 , 质子的荷质比取1×108C/kg。则(  )

    A、漂移管需要用绝缘材料制成 B、各漂移管的长度应相等 C、漂移管B的长度为0.6m D、相邻漂移管间的加速电压U=6×104V
  • 6、用图示装置完成“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1)用游标尺上有10个小格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结果如图甲所示,可读出摆球的直径为cm;

    (2)实验时,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为了将人工记录振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动次数,在摆球运动的最低点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如图乙所示,光敏电阻与某一自动记录仪相连,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R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如图丙所示,则该单摆的周期为

    (3)若把该装置放到正在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用完全相同的操作重新完成实验,图像中Δt(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像中t0(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7、某款伸展运动传感器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它由一电极和可伸缩柱极体组成,可在非接触状态下实现力一电转换。电极通过电阻接地处理,当带负电的柱极体靠近电极时,从地面引出的电荷在电极上产生。当复合柱极体拉伸时,弹性体和柱极体粒子发生形变,改变了电极上的感应电荷量,并通过电阻器产生电流(电子移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拉伸复合柱极体的过程中,电流自左向右流经电阻R B、在拉伸复合柱极体的过程中,柱极体内电荷相互作用的电势能减小 C、在拉伸复合柱极体的过程中,电极上的电势将升高 D、周期性拉伸复合柱极体,将有交变电流流经电阻R
  • 8、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4.9m的光滑圆弧轨道AB的圆心为O,圆心角AOB=60° , 最低点B与长L=4m的水平传送带平滑连接,传送带以v=4m/s的速率顺时针匀速转动。传送带的右端与光滑水平地面平滑连接,水平地面上等间距静置着2024个质量为m0=3kg的小球。一质量m0=1kg的物块M从A点由静止释放,物块M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 重力加速度g=10m/s2 , 物块M与小球、小球与小球之间均发生弹性正碰,求:

    (1)物块M到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物块M与小球①第一次碰后瞬间两者的速度大小;

    (3)从物块M开始运动,到最终所有物体都达到稳定状态时物块与皮带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 9、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14圆OAP区域中存在垂直于圆平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圆心O点有一粒子源,先后从O点以相同速率v0=qBRm向圆区域内发射两个完全相同的正电粒子a、b(质量为m,电量为q),其速度方向均垂直于磁场方向,与OP的夹角分别为90°、60°,不计粒子的重力及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则两个粒子a、b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之比ta:tb为(  )

    A、1:1 B、2:1 C、1:2 D、4:1
  • 10、如图所示,质量M=0.2kg、长L=1m的长木板放在地面上,质量m=0.8kg的小滑块在长木板左端,带有底座的倾角为θ=37°、长为s0=1m的斜面AB固定在地面上,斜面底端A的水平线与长木板上表面相平,长木板右端与底座左端相距x=1m。现用水平向右外力F=6.8N作用在小滑块上,使小滑块和长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长木板与底座相碰时,立即粘在底座上,小滑块到达A点后撤去外力F,小滑块沿着斜面向上运动。已知滑块与长木板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 , 长号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23。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sin37°=0.6cos37°=0.8。求:

    (1)在长木板与底座相碰前,长木板和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2)小滑块到达A点时速度的大小;

    (3)小滑块在斜面上滑动的时间t。

  • 11、粮袋的传送装置如图所示,已知A、B两端间的距离为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端将粮袋轻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粮袋到达B端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可能小,也可能相等 B、若L足够大,且μ > tanθ,粮袋先做加速度为g(sinθ−μcosθ)的匀加速运动,再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 C、若L足够大,且μ < tanθ,粮袋先做加速度为g(sinθ+μcosθ)的匀加速运动,再做加速度为g(sinθ−μcosθ)做匀加速运动 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端到B端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a > gsinθ
  • 12、为检测某新能源动力车的刹车性能,现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某动力车在刹车过程中位移和时间的比值xt与t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力车的初速度为20m/s B、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2.5m/s2 C、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6s D、从开始刹车时计时,经过8s,该车的位移大小为80m
  • 13、下列图中各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图中画出了小球A所受弹力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14、智能手机自带许多传感器,某同学使用其中的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结合单摆原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具体操作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的直径d,测得结果如图甲所示,其读数d=mm

    (2)将轻质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小钢球,如图乙所示,将强磁铁吸附于小钢球下侧,在单摆的正下方放置一手机,打开手机中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应用软件;

    (3)将小钢球拉到一定高度,细线处于伸直状态,小钢球做小角度摆动,每当钢球经过手机时,磁传感器会采集到一个磁感应强度的峰值。采集到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已知连续 n个峰值间的时间长为t,则单摆的周期T=(用n、t表示);

    (4)方法一: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细线的长度L,以悬点到钢球中心的长为摆长,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求出重力加速度g=(用L、d、T表示);

    方法二:多次改变细线的长L,测出对应的周期 T,作出LT2图像,已知图像的斜率为 k,则重力加速度g=(用k表示)。

  • 15、坐过山车时,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让人感觉惊险刺激。如图所示,某车厢中游客通过环形轨道攀升的一小段时间内速率不变,则该过程中(  )

    A、该游客所受合力做功为零 B、该游客所受合力始终为零 C、该游客的机械能守恒 D、该游客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一定变大
  • 16、我国航天员在“天宫课堂”中演示了多种有趣的实验,提高了青少年科学探索的兴趣。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小球,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无论在“天宫”还是在地面做此实验(  )

    A、小球的速度大小均发生变化 B、小球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均发生变化 C、细绳的拉力对小球均不做功 D、细绳的拉力大小均发生变化
  • 17、图为演示实验所使用的牛顿管,课后某同学在观察实验使用的抽气真空泵后,得知做演示实验时牛顿管内依然残留有稀薄的气体,并不是绝对真空。若某天下午物理课期间环境温度为27℃,抽气完成后的牛顿管内气体压强为p1=30Pa , 且课后未打开牛顿管的通气阀门。大气压强恒为p0=1×105Pa , 牛顿管气密性和导热性均良好,将管中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求:

    (1)当天傍晚环境温度降到17℃时,牛顿管内气体压强p2

    (2)演示时抽气后的牛顿管管内气体质量与抽气前管内气体质量之比。

  • 18、小华同学测量一段长度已知的电阻丝的电阻率,实验操作如下

    (1)螺旋测微器如图甲所示,在测量电阻丝的直径时,将电阻丝轻轻地放在测砧与测微螺杆之间,先旋动(选填“A”或“B”)使它们距离减小,再旋动(选填“A”或“B”),夹住电阻丝,直到听到“喀喀”的声音,以保证压力适当,同时防止螺旋测微器的损坏。

    (2)用此螺旋测微器测得该电阻丝的直径d,如图乙所示,则d=mm

    (3)图丙中Rx为待测电阻丝,请按照图丙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丁的实物连线。

    (4)为测量Rx , 利用图丁所示的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5组电压U及电流I的值,数据见下表,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结合给定标度,在坐标纸上作出UI图象。

    U/V

    1.00

    2.01

    2.98

    3.96

    5.00

    I/mA

    20.0

    40.0

    60.0

    80.0

    100.0

    (5)根据图象,可求得电阻丝的阻值Rx=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如果考虑到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的影响,根据图丁所示的电路测得的电阻丝的阻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6)由所测电阻值,根据电阻定律可得到电阻丝的电阻率。

  • 19、图甲为利用双缝干涉仪测量单色光波长的实验装置,已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为L。小明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用某种单色光进行实验得到的干涉条纹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分别与A、B两条亮纹的中心对齐,A位置对应的读数为xA , B位置对应的读数为xBxA<xB , 则相邻亮纹间距表示为Δx=
    (2)、该单色光的波长可表示为λ=(用L、d、Δx表示,Δx的结果不用代入表达式)
    (3)、关于实验过程的具体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中发现条纹太密,可通过调换滤光片用波长更长的可见光作为入射光 B、若双缝间距测量值偏大,则波长的测量值偏大 C、减小双缝间距,测得相邻条纹间距变小 D、在测量条纹间距时,若条纹数少记录一条,则波长的测量结果偏小
  • 20、为了更全面地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乙所示两种装置进行实验:

    (1)、该小组先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使P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使Q球由静止自由下落,此后仅能听到一个落地声音,通过此现象可以得到,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填“匀速直线”或“自由落体”)运动。
    (2)、该小组利用图乙中的装置操作时,以下做法合理的是______。
    A、安装斜槽轨道,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可以任意选择 C、每次小球应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D、为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描绘的点可以用折线连接
    (3)、利用图乙中的装置,在某次实验得到一条轨迹,但忘了标记抛出点,记录了运动过程中A、B、C三点,测得各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如图丙所示,x=15cm,hAB=15cm,hBC=25cm,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v0=m/s。(g取10m/s2
    (4)、另一同学重新进行实验,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在轨迹上选取间距较大的几个点,确定其坐标,并在直角坐标系内绘出了yx2图像,如图丁所示,则此小球平抛的初速度v0=m/s。(g取10m/s2
    (5)、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坐标纸应当固定在竖直的木板上,图中坐标纸的固定情况与斜槽末端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上一页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