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固定光滑斜面上,一小物块以大小为8 m/s的初速度从A点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2 s后到达B点(图中未画出),小物块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2 m/s.小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  )

       

    A、2m/s2 B、3m/s2 C、4m/s2 D、5m/s2
  • 2、根据运动的图像(如图)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的是(  )

    A、0到1秒过程中,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1到3秒过程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0到1秒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10m/s2 D、0到3秒的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不变
  • 3、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某防空雷达发现一架飞机正在以水平速度朝雷达正上方匀速飞来,已知该雷达发射相邻两次电磁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10-4 s,某时刻在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所示,经过t=173s后雷达向正上方发射和接收到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已知雷达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10-4 s,则该飞机的飞行速度大小约为(电磁波速为c=3×108m/s)(  )

    A、12000 m/s B、900 m/s C、500 m/s D、300 m/s
  • 4、足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向墙壁,碰到墙壁经0.1 s后以1.0 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回来,足球在与墙壁碰撞过程中(  )
    A、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 B、加速度的大小为20 m/s2 C、加速度的大小为零 D、足球碰壁前后速度相同,速度没有变化
  • 5、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两物体(  )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C、甲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乙运动方向为反方向 D、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同
  • 6、如图所示是三个质点A、B、C的轨迹,三个质点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度相同

    ②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率相同

    ③到达M点时A的瞬时速率最大

    ④从N到M过程中,A的平均速率最大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 7、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下提示,对下列三幅图片中对应物理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指路标志牌上的“33 km”“22 km”是指位移的大小 B、乙图限速指示牌上的“100”“80”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丙图汽车时速表上的“69”是指平均速度的大小 D、丙图汽车时速表上的“69”是指平均速率
  • 8、小芳从O点出发,运动了2min。第1min末,她位于O点正东50m的甲处;第2min末,她位于O点正北100m的乙处。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芳在第2min内位移的是(     )
    A、 B、 C、 D、
  • 9、对于体育比赛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跑完800m比赛,指的是路程大小为800m B、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m,指的是位移大小为4.50m C、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两个加时赛,共需10min,指的是时刻 D、足球比赛挑边时,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可以看作质点
  • 10、2023年10月17日,伴随着集结号响起,复旦附中校运动会开幕,运动会中有很多有趣的物理应用,某学习小组对其进行了研究。
    (1)、如图所示,同学踩着轻质滑板(可整体视为质点)以4m/s的速度冲上一足够高的固定光滑斜面,则该同学可以冲到的最高点高度为m。若解除斜面的固定,假设斜面与地面之间光滑,斜面质量与同学质量相等,那么该同学冲到的最高点高度为 m(本题中g取 10m/s2)。

    (2)、为使方阵表演时使用的肥皂泡悬在空中不要落地,有同学找来两块较大的金属板A、B,板A、B平行放置相距为d,并与一电源相连,板间放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肥皂泡,开关S闭合后,肥皂泡恰好静止。G为灵敏电流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S断开,则肥皂泡将做自由落体运动,G表中无电流 B、若将S断开,将A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肥皂泡将静止,G表中无电流 C、若将A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肥皂泡向下加速运动,G表中有b→a的电流 D、若将A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肥皂泡仍然静止,G表中有b→a的电流
    (3)、跳绳打在地上使得地面振动,某同学用的传感器截获了一列地表振动横波,已知该波形图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图中实线)与t+0.6s(图中虚线)两个时刻x轴上-3~3km区间内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

    A、该机械波波的波长为6km B、质点振动的最大周期为1.2s C、该机械波波速可能为10km/s D、从t时刻开始计时,x=2km处的质点比x=1.5km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
    (4)、某同学研究班级长绳比赛中绳与人的运动,如图所示,为研究方便,把跳绳平直的部分简化成一根垂直纸面的杆子,用A点表示, 杆子沿半径为0.8m的圆匀速顺时针转动,转速为每秒1圈。某同学(可视为一个直立的细圆柱)向左垂直杆子跑入跳绳区域,在绳运动到最右端后开始的14周期内,始终保持身体贴紧跳绳,则同学在这段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最大值为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5)、校运会开幕式上,有班级的方阵表演中使用了气动小火箭,同学们发现每次火箭飞出后,火箭头部都会闪烁发光,同学拆解后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火箭内部结构如图所示。火箭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均能沿轴向运动):

    部件一:外壳和金属板(可视为刚体)总质量,m1=60g

    部件二:轻质弹簧, 其劲度系数 k0=5000N/m

    (弹簧一端固定在金属板上,另一端固定在电路板)

    部件三:触点、电路板和灯泡(可视为刚体) 总质量 m2=30g

    火箭静止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此时触点与金属板的距离为1.2cm。此后只要触点接触到金属板,则灯泡就能持续闪烁一段时间。

    使用时,通过某气动装置在极短时间给火箭外壳一个沿轴线向前的冲量,使得外壳和金属板突然获得向前的速度,火箭飞出。

    (1)触点与金属板接触前,三个部件的总动能;总弹性势能;总机械能。(本问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写出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 (用劲度系数k和压缩或伸长量x表示)

    (3)则此冲量至少为多大,才可使得火箭飞出后灯泡发光? (本题中空气阻力与重力忽略不计)

  • 11、《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

    故事中“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完成最后的加速冲刺,正式踏上流浪之旅。

    第四阶段:地球脱离太阳系后,用500年时间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并滑行1300年,随后再用700年进行减速。

    第五阶段:地球泊入目标恒星系,成为目标恒星系的新行星。

    本计划将持续“一百代人”,尽管我们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什么样的家园,但从今天开始,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

    (1)、已知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r=1.50×1011m则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 km/s;已知太阳与木星的距离 r=5.20r , 则木星公转的线速度为 km/s。(本题结果保留3 位有效数字)
    (2)、霍曼转移轨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是一种变换太空船轨道的方法。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利用霍曼转移轨道,可用最少的燃料将地球送达木星轨道,最终逃出太阳系。如图所示,利用地球上的万台超级聚变发动机瞬间点火,使地球在地球轨道Ⅰ上的P点加速,进入椭圆轨道Ⅱ,再在椭圆轨道上的Q点瞬间点火,从而进入木星轨道Ⅲ。关于地球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椭圆轨道上经过P的速度小于经过Q 的速度 B、在轨道Ⅱ上经过P的动能大于在轨道Ⅲ上经过Q的动能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P的加速度等于在椭圆轨道上经过P的加速度
    (3)、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四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0纵轴lgRR0 , 这里T和 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0和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电影中地球的目标恒星系中心有一颗质量为太阳2倍的新恒星。假设地球绕新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地球到这颗新恒星中心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的2倍。则地球绕新恒星的运动与绕太阳的运动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万有引力是绕太阳的0.25 倍 B、周期是绕太阳的2倍 C、线速度是绕太阳的 0.25 倍 D、向心加速度是绕太阳的 2 倍
    (5)、“引力弹弓效应”是小质量天体利用大质量天体的引力大幅获得动能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在太阳系中观察此效应,已知木星是地球质量的三百余倍,木星在轨道上公转速度记为v1 , 若使地球从很远的距离以v2的速度面对面冲向木星(运动方向会稍微错开一定距离以免相撞),则地球飞离木星很远距离后的速度v3约为(结果用v1、v2表示)该引力弹弓效应中,地球、木星系统的初末状态动量守恒、动能守恒,可类比一条直线上大质量钢球与小质量钢球的完全弹性碰撞。

  • 12、电影《火星救援》由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影片中展现了人类强大的意志力和智慧,很多剧情包含了很多物理学知识,引人入胜。

    (1)、万有引力常量G,是天文学中重要的常数,万有引力常量G的单位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可表示为
    (2)、以下物理量中是矢量的是(  )
    A、速度 B、角速度 C、电流 D、电场强度
    (3)、如图所示,电影中马克被困火星后只能通过自制的通信装置与地球联系。该通信装置可简化成一个绕O点自由转动的指针,指针转速为每1分钟旋转1圈,且可随时切换转动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在以O点为圆心的圆周上等角度的分布着号码牌0~9,如要向地面传送信息“104”则需要将指针依次指向号码1-0-4,认为指针始终匀速转动,则从指针指向1开始计时,直至指针指向4所需的最短时间(  )

    A、15s B、24s C、25s D、30s
    (4)、电影中,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与飞船相距7.5m,开始时宇航员和飞船保持相对静止,救援飞船无法移动,为了在 100s内到达飞船,男主角剪破自己的宇航服,反向喷出气体使自己飞向飞船。假设气体以50m/s的速度一次性喷出,宇航员连同装备共100kg,喷出气体的质量至少约为(  )
    A、0.1kg B、0.15kg C、0.2kg D、0.25kg
    (5)、电影中马克驾驶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驶了3200km最终抵达撤离点。关于火星车的机动性能我们做如下计算:设火星车质量为3000kg,额定功率120kW,火星车在运动时受到恒定阻力 6000N。由于载有精密仪器,火星车加速度不得超过 2m/s2

    (1)求火星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2)求火星车从静止开始,维持最大加速度加速的最长时间。

    (3)求火星车从静止开始加速,通过 750m所需的最短时间。(假设火星车最后已接近匀速状态)

  • 13、物理学可以用简洁美妙的方式描述客观世界,用几个点就可以构建出很多有趣的实例,随着物理学习的逐渐深入,同学们会越来越发现其精妙之处。
    (1)、M、N两点处固定有点电荷,在两电荷连线上M点左侧附近有一电子,电子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B、 C、 D、
    (2)、有两个点电荷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P、Q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分别为EpEQ , 电势分别为φpφQ , 则(  )

    A、Ep<EQφp>φQ B、EP>EQφP<φQ C、EP>EQφP>φQ D、EP<EQφP<φQ
    (3)、把一个电荷量为q的试探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电场中的A点时,静电力做的功为W。规定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A点的电势φA、试探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EPA分别为(  )
    A、φA=WqEpA=W B、φA=WqEpA=W C、φA=WqEpA=W D、φA=WqEpA=W
    (4)、进行运算时,物理量中的“”表示方向的是(  )
    A、电势5V B、气温3 C、重力势能12J D、速度2m/s
    (5)、如图所示,一条轻绳跨过定滑轮,绳的两端各系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小球A和B,用手捏住A球放在地面上,AB均处于静止状态。而后释放A球。在B球下降、A球上升的过程中(  )

    A、A球机械能守恒 B、A球增加的动能等于B球增加的动能 C、B球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A球增加的机械能 D、绳子拉力对A球做功与拉力对B球做功绝对值相等
  • 14、如图,圆形水平餐桌面上有一个半径为r,可绕中心轴转动的同心圆盘,在圆盘的边缘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物块与圆盘间的动摩擦因数以及与桌面的摩擦因数均为µ。现从静止开始缓慢增大圆盘的角速度,物块从圆盘上滑落后,最终恰好停在桌面边缘。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圆盘厚度及圆盘与餐桌间的间隙不计,物块可视为质点。则(  )

    A、小物块从圆盘上滑落后,小物块在餐桌上做曲线运动 B、物块随圆盘运动的过程中,圆盘对小物块做功为μmgr C、餐桌面的半径为3r2 D、物块在餐桌面上滑行的过程中,所受摩擦力的冲量大小为mμgr
  • 15、如图所示,AB为一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半圆形细圆管轨道,轨道内壁粗糙,轨道半径为R且远大于细管的内径,轨道底端与水平轨道BC相切于B点。水平轨道BC长为2R,右侧为一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粗糙斜面,一质量为m,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圆管轨道顶端A点以初速度v0gR2水平射入圆管轨道,运动到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自身重力的5倍。物块自水平面经过C点走向斜面,速度大小不发生变化。物块与轨道BC及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斜面CD长度为3R,倾角为θ=37°。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块在B点的速度大小;

    (2)物块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

    (3)物块最终停留的位置。

       

  • 16、如图,将一质量为2m的重物悬挂在轻绳一端,轻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环,环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直杆上,光滑的轻小定滑轮与直杆的距离为d,杆上的A点与定滑轮等高,杆上的B点在A点正下方距离A为d处.现将环从A点由静止释放,不计一切摩擦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环到达B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d2 B、环能下降的最大距离为4d3 C、环到达B处时,环与重物的速度大小之比为22 D、环从A到B减少的机械能等于重物增加的机械能
  • 17、一部机器与电动机通过皮带连接,机器皮带轮的半径是电动机皮带轮半径的4倍,皮带与两轮之间不发生滑动。机器皮带轮上A点到转轴的距离为轮半径的一半,B、C两点为轮边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速度vA:vB=1:2 B、角速度ωB:ωC=1:2 C、向心加速度aB:aC=1:2 D、电动机皮带轮与机器皮带轮的转速之比n1:n2=1:2
  • 18、某同学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时,使用如图甲所示的原理图,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A为橡皮条,OB和OC为细绳,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或“极限法”)。

    (2)图乙中,一定与橡皮条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是(填“F”或“F'”),图乙四个力中,不是由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得的是(填“F1”、“F2”、“F”或“F'”)。

    (3)某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其示数为N。

    (4)下列操作有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角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用两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 19、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a—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v—t图象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A、 B、 C、 D、
  • 20、如图所示,质量为m=4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光滑平台上,向左缓慢推动滑块压缩轻弹簧至P点,释放后滑块以一定速度从A点水平飞出后,恰好从B点无碰撞滑入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轨道BC,然后从C点进入与圆弧轨道BC相切于C点的水平面CD,同一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半圆轨道DE与水平面CD相切于D点。已知圆弧轨道BC的半径R1=3m , AB两点的高度差h=0.8m , 光滑圆BC对应的圆心角为53° , 滑块与CD部分的动摩擦因数μ=0.1LCD=2m , 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弹簧压缩至P点时的弹性势能;

    (2)滑块到达圆弧末端C时对轨道的压力;

    (3)滑块冲上半圆轨道后中途不会脱离半圆轨道,轨道DE的半径R2满足的条件。

上一页 1266 1267 1268 1269 12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