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要求作文。

    大明感叹道:“我听过许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请你写一篇文章,对大明说说你的感受与认识。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 

  • 2、按要求做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言行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为有这样的预设,所以她    ▲        ▲        ▲        ▲        ▲    

    (詹丹《重读<红楼梦>》)

    ①以她的所见来与自己在家养成的习惯相比较 

    ②特别留意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 

    ③以免授人笑柄 

    ④以便能够入乡随俗 

    ⑤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 

    A、①④③②⑤ B、②①⑤④③ C、③④①②⑤ D、⑤①③②④
    (2)、以下“青少年文化生活”调查问卷中设计合理的一题是(   ) 

    1 . 上一周( 2024 年 12 月 9 日~ 15 日)您的家人听、看沪剧的总次数是

    ○ 0 次 ○ 1 - 2 次 ○ 3 - 4 次 ○ 5 次及以上

    2 . 您经常参加小区居委会组织的露天电影观看活动吗?

    ○ 经常 ○ 不经常

    3 . 您的朋友中观看演唱会的人多吗?

    ○ 多 ○ 不多

    4 . 有人大代表提议将每年 12 月 17 日设置为 “ 上海阅读日 ” ,您是否支持?

    ○ 支持 ○ 不支持 ○ 不发表意见

    A、第1题 B、第2题 C、第3题 D、第4题
  • 3、按题目要求填空。
    (1)、 ,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陈情表》)
    (3)、他蓬头垢面、行为怪异,成年累月地在家里玩“先锋派”绘画,和外界断绝了联系,有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所说“”的意味。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闺

    【唐】郑愔

    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

    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

    虚幌风吹叶,闲阶露湿苔。

    自怜愁思影,常共月裴回。

    (1)、下列对本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这是描写远戍征人在羁旅中思乡怀人的诗。 C、“机杼夜蛩催”的语序是“机杼催夜蛩”。 D、本诗情感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类似。
    (2)、本诗在写孤独愁思方面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名说

    (宋)邓牧

    ①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负,恐天下之人挟其所长,有以轧己,于是毁之为不足道,为不足与吾并,以表见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毁,争起而毁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终也,反为天下之恶所归。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恶而扬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闻,而以为己所不逮。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不忍其不得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誉,争起而誉之。其始也,虽若自贬,其终也,乃为天下显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胜天下,天下之口不犹众乎?

    ②或曰:“吾道高矣,德尊矣,岂天下所得而强毁者?”

    ③曰:“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而善毁未有不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④或曰:“我诚善誉人,不幸人之毁己也。恶声至,反之如何?”

    ⑤曰:“不然。我之誉人也多,则人之誉我也亦多,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矣。夫善誉人者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谓两益。善毁人者于己为薄德,于人为恶名,此之谓两损。两损两益之间,其相去亦远矣,不可不察也。”

    (1)、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毁人”在文中是指败坏他人名声。 B、读书之人应该摒弃求取名声的动机。 C、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妨多多贬低自己。 D、经常夸赞别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2)、请分析第①段是如何批评“好名之人”的。
    (3)、第③段是对第②段话语的反驳,请就其反驳的充分性加以评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孙蕡,字仲衍,南海人。于书无所不读,为诗文多不属稿,立笔而就,气象雄浑,骎骎乎魏晋之风。自少负节概,不妄交。耕夫贩妇望而目之曰“孙先生”。

    ②元季避乱山泽间。东莞何真保有南海,洪武改元,征南将军平章廖永忠至。真求蔶作书请归附。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而南海帖然者,蕡之力也。三年庚戌,始诏天下设科取士,蕡以诗经中高选,会试中书,入对大廷,皆在前列,赐进士出身。

    ③寻出主虹县簿。时经兵燹,十室九空。加意劳来民,还其业。甫一载被选入为翰林典籍。学士宋濂、乐韶凤,承旨詹同,亟称许之。日侍上左右,奏对敏便□容观飘逸,濂辈皆自以为莫及。居翰林三载,力求补外,为平原簿。无何,以事逮系。有旨输左校,板筑萧墙,望都门讴吟为粤声。督工以闻召至上前陈所作诗皆忠爱语特命释之。

    ④十一年,罢归田里,放迹云林中。益肆力于问学,所见益深,有轻死生齐物我之意,尝和陶潜《归去来辞》以写其情,其一曰《怀灵荃》,志不忘君也。十五年,被召,拜苏州府经历。苏为东吴剧郡,素号难治。蔶赞画有方,政用大和。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蕡不答,歌一诗长啸以就刑

    ⑤番禺赵绚作蕡传,称其究天人性命之理,为岭表儒宗,官虽不甚显,而所至有声,出处穷达,夷险一致云。

    【注释】①孙蕡为蓝玉题画,坐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无何,以事
    ②亟称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簧赞画有方(    )
    A.辅佐参谋
    B.主持治理
    C.规划计划
    D.官职名称

    ②为岭儒宗(    )

    A.表率        
    B.外面        
    C.上奏        
    D.显扬

    (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B、 C、 D、
    (4)、第③段画线部分需要加句读的四处是( )

    督工A以闻B召C至D上E前F陈G所H作I诗J皆K忠L爱M语N特O命P释之 

    (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 

    (6)、请分析诗文在孙蕡人生浮沉中的价值。
  •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梦幻电梯

    马笑泉

    ①女儿放学,通常自己走回家,顺路在商场逛逛。只是最近耗时越来越长,他有点不放心,得确认一下原因。他贴墙站在校门边,女儿大概率不会发现。

    ②女儿出来了,驮着个大书包,里面有课本作业本练习卷文具盒 , 还有绘画本和马克笔。老师说她有时上课会偷着画画。他试图没收,她立刻捂住书包大号起来。虽然伸手就能把书包扯过来,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郑重声明,如果再这样就只好没收。顾不上擦眼泪,女儿连忙点头。想起她惊惶的小模样,他的心略有些酸软。女儿下了台阶,他跟上去,一只手插在裤兜里,走得比平常略慢。

    ③路上的学生三五成群,女儿是一个人走的。这不出他的意料。她从一年级到现在,都没交到朋友,说得直白一点,她在班上始终处于被排斥和孤立的境况,这跟她自身有很大关系,她似乎缺乏自我控制和改变的能力。想到这,他轻轻叹了口气。

    ④女儿走到了商场前的广场,【甲】 , 广场尽头的扶梯是商场的入口。女儿踏上电梯,也不搭扶手,两手扣在书包带上。女儿接着进了垂直电梯。他小跑跟过去,电梯数字显示为6这架电梯比较偏,进出的人比较少。他上了六楼,面前是道弯曲的走廊,前面不远处竖着道安全门。推开门,亮度陡然大增,是电影院,他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投向影院等候区,那里空荡荡的。

    ⑤刚刚并没有女孩进去,至于是不是去了对面的卫生间,影院检票员摇摇头,表示不清楚。他冲着半掩的女厕喊了两声女儿的名字,全无回应。他又问,有人吗?里面仍一片寂然。

    ⑥一拨观众从观影区拥了出来。他在一边站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确定最后一个观众已经离场,然后掏出手机拨打女儿的智能手表。无法接通。边走边查看她的位置,位置停留在三十分钟前,大致是她进电梯的时间。压住心头的慌张,他在商场反复搜寻,一直寻到商场前的广场,【乙】 , 手机响了。他狠狠滑动了一下屏幕。女儿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无辜,爸爸,你怎么还没回家啊?他几乎想大吼一句,你刚刚到哪儿去了?但还是抑制住火气,说了句,我就回来,便挂了电话。

    ⑦回到家,他把语气放平和,问她放学后去了哪。女儿嘿嘿一笑,竟有几分得意。逛商场。你在里面做什么呢?没做什么,就是到处看。是去电影院了?女儿摇摇头。到底去了哪里?我怕你不信。只要你说实话,我当然信。过了五秒或者十秒,女儿说,那上面有个花园。哪儿上面?就是楼顶上。不可能,电梯到六层就打止了。真的,说了你不信。他迟疑片刻,盯着她的眼睛,那花园是什么样子?里面好多花,天色越暗开得越鲜艳,到夜里还会发光。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随便对哪只勾一下手指,它就会飞过来停在你身上,但不能捉它,一捉它就飘远了以后再也不理你。还有海豚和好多漂亮的鱼,在空中游,就像海底世界那样。要是秋千荡得高,可以荡到上面去,还可以骑在海豚身上……

    ⑧女儿的神情渐渐变得笃定起来,像是在描述一支棒棒糖或一堂体育课。他忍不住伸手摸摸她的额头。体温正常。

    ⑨过了一会儿,他问那里有其他人吗?有时候有,有时候只我一个。是些什么人?都是我这样的。哪样的?就是在学校里没有朋友的。那你们玩吗?玩,玩得好开心,都舍不得走。

    ⑩女儿回到房间做作业,做完了就画画。女儿画画,凭的是想象和对色彩的敏感,造型方面,多为夸张与变形。他想所谓的空中花园,莫非是出自她的想象?

    ⑪此后三天他去了三趟商场。那架电梯上上下下乘坐了多次,每一层也反复勘察过,实在没有任何异常。他又问了几个工作人员,都说只有六层,上面绝对没有什么空中花园。他能想出的最后办法是再度尾随女儿,在她快要接近电梯的时候迅速冲过去。

    ⑫急遽的脚步声惊到了她,她回头一看,唤了声爸爸。他说,我们一起上去。女儿没有作声。电梯到了六层。他拉着女儿走出去,左右瞄了瞄又往头顶瞧了瞧。花园呢?女儿摇摇头。他冷下脸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实话我不会怪你,等下还给你买元气森林,十瓶。不是这架电梯?那是哪架?我也不清楚,反正电梯里面还有电梯,是彩色的,像彩虹一样。他顿时无语,盯着女儿。女儿的眼睛清澈得容不下一点谎言,倒是浮动着几丝惊恐。过了好一会儿,他叹口气,反身去按下行键。爸爸,我们去哪里?去给你买元气森林。

    ⑬女儿的眉眼和神气日益舒展,几乎不再谈论跟同学之间的纠葛。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管是真是幻,只要她开心、健康就好。两月后,她的画中出现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和她一起奔跑、荡秋千,或者骑着海豚在天空中遨游。

    ⑭他不动声色,又跟踪了一回,发现真有这样一个女孩和女儿手牵手进入电梯。他那悬空的心彻底回复到原位,站了一小会儿,便迅速离开,仿佛担心别人发现这个秘密。他想,这女孩大概也跟女儿一样:孤独、单纯、喜欢幻想,所以才能被那架电梯接引到一个只属于她们的地方吧。

    (有删改)

    (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应添加三个顿号,你觉得是否需要,请阐述理由。
    (2)、下列句子应放在文中的【甲】还是【乙】处?请说明理由

    那里容得下几百位大妈进行介于舞蹈和体操之间的肢体运动 

    (3)、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如果将本文中的“他”换成“她”,请评析这种改换的合理程度。
  • 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技术的人文本质

    吴国盛

    ①动物的存在是按照自然界为它已经安排好的、给定的、既定的技能进行的,但是人缺乏先天的技能,他需要依靠工具、技术生活。因而对技术的审视是理解人类的一个关键环节。

    ②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一把刀可切菜也可伤人,拿刀去伤人,责任不在刀,刀是中性的。但这种看法忽略了所有刀都指向切割背后的意向结构。如果你老带着刀的话,那么用刀就很可能成为你的存在方式,遇事想着用刀来解决问题。技术的逻辑会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不是中性的。

    ③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自我构建出来的,工具、技术影响着人的本质构建,技术潜在地决定人的行为逻辑。比如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记忆力丧失;PPT的使用让演讲就变成了读,极大限制演讲者的思路发散。每一样技术在取得某些进步的地方必定有所丢失,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在可能使我们难以搞清楚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我们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这种失落了。

    ④技术不仅是人类自我构造的中介,也是世界构造的中介。世界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技术能改变空间的特性。比如不同的建筑技术下有不同的监狱、体育馆、公共广场等的空间构造,不同的构造带来不同的政治意味。

    ⑤时间本来是由运动规定的:牧民按照绵羊的怀孕和生长周期来规定时间;农民按照农作物插秧、收割的周期来规定时间。但我们造就了钟表以后,钟表这个机械规定了现代世界的时间尺度,规定了我们存在的尺度。只要你戴上了表,就像孙悟空戴上了金箍子,你就得疲于奔命。可见,技术本身决定着时间和空间等世界的框架。有什么样的主流技术就会构建什么样的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⑥现代技术为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世界?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性?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技术追求效率,一些公司的规章制度,就不再是出自正义、德性、美,而是为了效率最大化;当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就会让工厂化生产的效率观念取代因材施教这个适应性观念(适合每个不同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见出端倪。比如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过程存在着对质的多样性的清除。当你把一个人和一头猪相加的时候,就蕴含着对被加者的本质差异的消除。再如现代技术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自我的期许和认同。技术要派用场,要有所表现,要做点事情。“有所作为”就会成为现代技术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反观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最高境界是沉思、祈祷、过宁静的生活。希腊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仰望星空。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忙忙叨叨、一刻不闲,但这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⑦我们在对现代技术的逻辑的讨论中,可能有些观点有些极端,但这个极端的意思确实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这个逻辑非常坚硬,不容易被打破。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逻辑,通过意识到这个逻辑,来发现它的局限性,从而为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提供一种可能性。认识到这种处境,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危机在哪里,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真正的可能性在哪里。

    (有删改)

    (1)、为了弄清第②段加粗词“意向结构”的含义,小明让四个不同的AI工具分别解释这个词的含义,以下解释中与本文含义最接近的是( )
    A、技术或工具固有的功能上的倾向性。 B、事物所固有的指向及其潜在的影响。 C、事物被赋予的特定用途或使用倾向。 D、工具的功能指向及构成要素与方式。
    (2)、以下最适合用来阐释“工具、技术影响人的存在方式”的一项是( )
    A、拿着锤子的人,会满世界找钉子。 B、使用轮椅的人,会出现肌肉萎缩。 C、打针服药的人,会呈现体质虚弱。 D、看恐怖片的人,会经常疑神疑鬼。
    (3)、不能依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要理解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必须去研究现代人所使用的技术。 B、人有时候有选择某种技术的权利,但也可能被这种技术支配。 C、人在建构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是自由、自主的,不是被设定的。 D、有一些超出常识甚至极端的观点,也对人们认识世界有启发。
    (4)、本文由吴国盛教授的讲座实录删减而成,其中保留了一些讲座现场语言(而非学术论文语言)的特征,请举例分析。
    (5)、本文让人产生人类需要审视技术的迫切感,请从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内容角度分析这种迫切感形成的原因。
  • 9、在现代社会,高清纪录片可呈现热带雨林的繁茂、极地冰川的壮丽,虚拟现实设备能模拟漫步山间、泛舟湖海的惬意,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甲   
    守耕说

    【明】归有光

    ①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虔伯之舅曰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年矣。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使予为说。

    ②予曰: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请 , 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③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

    (有删节)

    乙  
    守耕记

    【明】王宠

    夫民属列四,农擅首何,贵务本也。等而上之,士尤贵焉。士未至于公卿大夫,下不能为农工商贾。虽事各殊,而资生之策而惟知务本。故许平仲曰:“学者治生为先务。”生既治,□寡欲以养心,养心以崇学,崇学以致道,士斯得矣。又曰:“士君子当以农务为生。”则知士以农务为本,而从事以尚志也。矧士之志也?卷舒徇其所寓而已。吾郡朝用 , 家世故族。治畦千亩,倏而西成。黄云连野,场圃林泉,杖屦追随。徜徉物外,迥隔凡俗。声色绚丽,不眩于外。势力纷拏,不撼于中。凡有玩好,举不能夺其志,果哉以隐为高者也!予惟朝用,生以资,欲以寡,心以养,学以崇,道以致,而志以尚焉。于呼!学稼云乎?抑士之务本者欤!别号守耕,允称其情,于是乎记。

    【注】①舅:此指外舅,即岳父。②拒樊迟之请:樊迟,孔子的弟子。《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③许平仲:金末元初理学家。④朝用,即陈朝用,字守耕,他是“吴中四才子”唐寅的同郡故族。唐寅为其作《守耕图》,本文是画作后幅的题跋。

    (1)、对甲文第②段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耕稼之事”的态度与孔子的观点对立。 B、孔子拒绝樊迟之请是因为他认为耕种让人受饥。 C、孔子曾钓鱼、射鸟、打猎,而不善于耕种庄稼。 D、孔子认为,君子应该适时而耕,不避亲自耕种。
    (2)、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B、 C、 D、
    (3)、乙文画线部分多用短句表情达意,请加以赏析。
    (4)、甲乙两文均以“守耕”为题,一“说”一“记”,写法各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公讳绛,字希深。其先陈郡阳夏人。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起家,中进士甲科,守太常寺奉礼郎,七迁至尚书兵部员外郎以卒。尝知汝之颍阴县,通判常州、河南府,为开封府三司度支判官,与修真宗史,知制诰。最后以请知邓州,遂葬于邓,年四十六。

    ②公以文章贵朝廷,其制诰,世所谓常、杨、元、白①不足多也。而又有政事材,遇事尤剧尤若简而有余。所至辄大兴学舍。庄懿、明肃太后起二陵于河南,不取一物于民而足,皆公力也。后河南闻公丧,有出涕者,诸生至今祠公像于学。邓州有僧某,诱民男女数百人,以昏夜聚为妖,积六七年不发。公至,立杀其首,弛其余不问。又欲破美阳堰,废职田,复召信臣故渠,以水与民,而罢其岁役,以卒,故不就。于吏部所施置,为后法。

    ③其在朝,大事或谏,小事或以其职言。郭皇后失位,称《诗·白华》以讽,争者贬,公又救之。尝上书论四民失业,献《大宝箴》,议昭武皇帝不宜配上帝,请罢内作诸奇巧。因灾异推天所以谴告之意言时政。又论方士不宜入宫,请追所赐诏。又以为诏令不宜偏出数易,请由中书、密院然后下。其所尝言甚众,不可悉数。及知制语自以其近臣上一有所不闻其责今豫②我愈慷慨欲以论谏为己事。故其葬也,庐陵欧阳公铭其墓,尤叹其不寿,用不极其材云。卒之日,欧阳公入哭其堂,椸无新衣;出视其家,库无余财。盖食者数十人,三从孤弟侄皆在,而治衣栉才二婢。平居宽然,貌不自持,至其敢言自守,矫然壮者也。

    (王安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有删节)

    【注】①常、杨:即常衮、杨炎,是唐代宗时中书舍人,掌制诰。元、白:即元稹、白居易。②豫:通“与”。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多也 
    ②争者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粗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遇事尤剧尤若简而有余(  )
    A.剧烈
    B.艰难
    C.强大
    D.疾速
    ②矫然壮者也(   )
    A.高举状  
    B.勇武状  
    C.高傲状   
    D.出众状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所至辄大兴学舍。庄懿、明肃太后起二陵于河南,不取一物于民而足,皆公力也。

    (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及知制诰自以其近臣上一有所不闻其责今豫我愈慷慨欲以论谏为己事
    (5)、对比以下有关“邓州僧案”的叙写,赏析王安石的用词之妙。
    邓州有僧某,诱民男女数百人,以昏夜聚为妖,积六七年不发。公至,立杀其首,弛其余不问。(王安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先时,有妖僧者以伪言诱民男女数百人,往往昼夜为会,凡六七年不废。公则取其首恶二人置之法,余一不问。(欧阳修《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6)、欧阳修以“惟德之明,惟仁之茂,惟力之为,而公有之”评价谢绛。请结合本文第③段中的事例加以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赠傅都曹别

    【南朝】鲍照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1)、下列对本诗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画面温暖亲切 B、意境萧瑟朦胧 C、描写虚实结合 D、语言显豁多讽
    (2)、班级同学合作编写《古典诗词鉴赏集》,拟按照诗词题材编排栏目。有人认为这首诗应归于“赠别情深”,有人提出应归于“咏物抒怀”,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诗阐释理由。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牧羊人

    田鑫

    ①被遗弃的烟村墩里,有三种牧羊人。

    ②第一种,是王学仁这样的,他看上去就像个牧羊人。黑色的皮袄,会让你误以为一头羊站在旷野里。他双眼虽小,但完全不影响锁定一群羊的去向,被寒风长期吹拂的两腮,黑里透着青色,有点像他脚下的土地。

    ③我不想描述他是怎样重复了前一天的,只想把他牧羊的某个下午说给你听:他提着小马扎站在羊圈门口,打开插销,把羊从拥挤的空间放出来,然后跟在羊群的后面,在飘荡着臊味和尘土的路上慢慢悠悠地走。羊和大地之间通过草传递着彼此的问候,牧羊人就这么安静地看着。

    ④太阳落山之前,王学仁跟着羊群回到巷子。羊过之处,夕阳像被羊群扔下的金子,铺在虚土之上,王学仁却不低头用目光捡拾它们,只是跟在羊群的后面,他眼里的金子只是这群羊。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希腊诗人萨福的《暮色》:

    晚星带回了

    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

    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

    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

    ⑤恍惚之间,王学仁穿过金子般的夕阳,回到了童年的烟村墩。那时候,这座村庄还很年轻,那时候,牧羊人还是个牧童,他趁着月色返回村庄,回到母亲身边,一天的美好就画上了句号。

    ⑥其实,我观察王学仁,并不是想跟着他回到童年,而是想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关于烟村墩的细节。我发现,王学仁身上的木讷仅仅是一种假象,他的观察力很强,动作也异常敏锐。他察觉头羊想冲过柏油路到对面去,而这条路上经常会有抄近道的大货车奔驰而过,于是他便朝头羊扔去一块土坷垃,纠正了头羊的冒进行为。

    ⑦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很愿意将关于这座村庄的信息分享给我这个陌生人。在我的不断追问下,他才不情愿地告诉我,村庄里唯一的大盐湖被新修的水系兼并,现在水系不光是银川市的,也是他们村的。他告诉我烟村墩名字的由来确实和一个土墩子有关,还明确地给我指明了墩子的位置,只不过那里早已经没有土墩子了……我对此欣喜若狂,这些都是我查阅的史态里所不会记载的,更何况这座村庄也并没有史志。我也确定,和小他十岁的叔叔王宝相比,王学仁才是唯一一个不想让村庄变成城市的人,即便他也在征地拆迁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⑧另一种牧羊人,恰好和王学仁相反。他们凭一己之力破坏着牧羊人的形象。

    ⑨他们把羊赶出来后,就一头扎进手机,完全不管羊的去向。别人都是指引着羊前行,他们却跟在羊的后面,被羊牵着鼻子走。他们赶的羊群,身上已经看不出颜色,卷曲的羊毛中,混杂着粪便和杂草,有一些甚至串结成葡萄的样子,死死地粘在羊毛上。他们对此毫不在意,只是在意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一只羊要是消失了他却完全不着急,双眼仍然紧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任何一条信息。

    这种牧羊人的代表是老赵。一个下午,他跟着一群羊出现在空地上。我想靠近一些,观察一下他究竟在手机上捣鼓什么。结果他看我朝他走过来,转身就躲开了。

    我识趣地停住了脚步,目光转移到他的那群羊身上。这些羊吃东西的时候一点也不专心,完全对草构不成威胁。王学仁的羊出现在大地上,大地上的草会瑟瑟发抖,因为它们训练有素,摧枯拉朽,所到之处草瞬间就剩下半截。而老赵的羊,左一口右一口,大地被它们啃得乱七八糟。

    他们的手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大过羊群穿过巷子的声音,大于两头羊干架的声音,大于风吹过羊群的声音。他们的手机里,一群羊正在旷野里吃草,屏幕另一头的人有些看出了乡愁,有些看出了热闹,面对一群羊,他们比老赵专注。

    烟村墩的第三种牧羊人,直接把羊关羊圈里。这类牧羊人的代表人物是高汉新,一个在烟村墩养羊的外乡人。有意思的是,他从来不把羊赶到旷野里,而是把一群羊圈养在废弃的羊圈里,按照他的既定计划生活。在他眼里,羊圈外的大地是大地,羊圈里的大地也是大地。只不过,前者广阔,后者狭小,四面被围墙和栅栏阻挡,玉米秸秆粉碎之后变成了饲料,要多少有多少。

    高汉新养的羊,似乎已经对旷野没有多少欲望,它们目光空洞,对陌生人的闯入毫无反应。隔着栅栏,一头波尔山羊和一个闯入者四目相对。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是自由的,但是城市、工作、家庭的压力,像四堵墙将我死死堵住,我跟一头波尔山羊其实有着同样的境遇。

    许多在烟村墩租房子的外地人,都和高汉新有着相同的想法。他们的进入,给烟村墩增添了活力,也增加了新的职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烟村墩当作自己的村庄。烟村墩,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驿站。

    烟村墩还有一种比高汉新更夸张的牧羊人。他们将一群羊赶到一块空地上就消失不见了,压根就不操心一群羊的处境。直到我在羊群周圈的电线杆上看到了正在旋转的摄像头,我才明白,他们在利用高科技放牧。羊群在摄像头的监视下,显得从容多了,但是它们也慌张,它们应该不知道摄像头的存在,似乎总怕没有人约束会遭遇不测,为此而战战兢兢。

    烟村墩里的三种牧羊人,分别放牧着三种不同的羊群,三种羊群在烟村墩的大地上书写着三种不一样的命运。它们或许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后的牧羊场景,它们像一首交响歌剧,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台词和腔调,不管高亢还是低沉,都是最动听的绝唱。

    (有删改)

    (1)、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外貌描写。
    (2)、作者在描绘王学仁放羊时引用《暮色》一诗,请分析其用意。
    (3)、作者写三种牧羊人时,一再写到他们所牧的羊,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结尾句以“交响歌剧”为喻,削弱了对作品主题的表现。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小杨阅读《红楼梦》时,对小说中的“大观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名家谈大观园》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材料一:

    ①大观园遗址现在何处?旧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塑造大观园园林形象那样逼真如画,绝不是空中楼阁,凭脑子空想出来的,必有园林实物作它写作的对象。既有园林实物,它的遗址就不难寻找。

    ②有人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童寯著《江南园林志》说:“清乾隆初,袁枚购江宁隋织造园,改称随园……惟今已无迹可寻。”但现在还保存有反映随园景物的图画,可以从画面上看到随园园林的形象。清中叶时期绘的《载酒访随园》横幅是写实的画,画的中轴上方是一座三层楼阁,还有一带走廊及部分复道,隐约联系着厅堂院落。楼前一面池水,池的南方有岸有桥,池边还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看上去完全不像大观园的山池布置及院落、厅落、桥亭等的安排。要说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不会使人信服。

    ③另一说北京城内西北角上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恭王府侧紧接另一王府;恭王府后园内西北角上又有泉水流入,沿着东墙下面一直通往东南角,转向正西。而《红楼梦》上说的大观园在宁、荣二府之后,也在两府之间;园内水源是利用宁府后院北墙角引来的活水,从东北山凹里引至西南上。但是大观园的建筑数目不少,规模甚大,而恭王府后花园只有几处旧院落遗址,说是像怡红院、潇湘馆、李纨住宅等建筑,实在牵强附会。

    ④大观园一进大门就是一带翠嶂,气魄不小;园地东面“山之高处”足以建凸碧堂赏月,池水深阔,能泛舟游园;园中建筑有殿堂、楼阁、佛寺、尼庵、庭院、馆庄,还有亭榭、长廊联系其间,远非私人园林可比。至于建筑形式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门顶是“筒瓦泥鳅脊”,都像南方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大观园具有皇家花园的规模,又兼有南北园林的特点,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或北京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都是似是而非的。

    ⑤不过,北京、南京两地曹雪芹都住过多年,要研究大观园,这两处是值得考查的。大观园是用文学语言反映现实的古典园林建筑,是曹雪芹在生活实践中吸收当时的一般园林建筑的素材,通过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出来的园林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想在现有的古典园林实物或遗迹中去找出和大观园一模一样的,是找不到的。

    (戴志昂《谈〈红楼梦〉大观园花园》)

    材料二:

    ①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有过“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有人就说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是小说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尽管我完全不同意恭王府花园等于大观园这种简单模式,但说来又奇,许多人来到恭王府花园,却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大观园”[1]的感觉。②恭王府花园现名萃锦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后期,到了同治年间归恭王奕诉后,他对这

    处府园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工程,而且调整布局,增置山石林木,有些地方可能按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意境作了设计。这个园林叫“萃锦园”是民国以后,奕诉的孙子溥心畲命名的。奕诉的两册手稿残本,都题作《萃锦吟》。还有奕诉的次子载滢在他的《云林书屋诗集》中,写了总题为《补题邸园二十景》的组诗和小序,详尽地介绍了每处景色的位置和命名特点,就有许多类似“大观园”[2]中的题景和描写。“大观园”里有四十多景,萃锦园没有那么多景,也可能比不上它的优美,但这二十景的名称却和“大观园”里的十分相近,有的完全相同,我认为这绝不是无心的巧合。

    ③倘若要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不妨像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样,进入“萃锦园”,选几处重点园景,对比着看看,两园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印证。

    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搞“穿凿”“比附”的把戏。在此不得不再多说几句。这座府园有确切文献可考的,是清代乾隆四五十年间大学士和珅就某一废弃宅园遗址兴建的。现存有很多清代康熙甚或更早的建筑实物,这里一直要到同治年间才最后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此,这座府园连同它的园景题名,都是较晚才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萃锦园酷似“大观园”的奥秘所在。恭亲王奕诉也许就是个“红楼迷”。他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3]改建起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恭王府不是“荣国府”,萃锦园也并非“大观园”,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王府,具体而微的“大观园”[4]。何况它是北京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和艺术园林胜处。

    (顾平旦《从艺术的“大观”到现实的“萃锦”》)

    (1)、材料二中“大观园”的内涵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1] B、[2] C、[3] D、[4]
    (2)、阅读材料一后,小杨进一步查阅了相关资料。以下哪一项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的观点?(   )
    A、1847年刊印的《鸿雪因缘图记》所绘的南京随园,与《载酒访随园》所绘布局相似 B、《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楼阁前也有池塘,池边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等景物。 C、潇湘馆和怡红院内种芭蕉,而芭蕉是南方园林常见花木,北方冬季严寒,不宜种植。 D、曹雪芹少年时家居南京,其父曹頫因事株连被革职,后来家族败落,随家迁移北京。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依据材料一,小说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必有实物作为描写对象。 B、依据材料一,恭王府园内水源的流向与《红楼梦》中大观园有相似之处。 C、依据材料二,同治年间,邸园二十景与《红楼梦》大观园之景完全相同。 D、依据材料二,恭亲王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改建有确切文献可考。
    (4)、班级举行读书报告会,小杨想给材料二选配一幅图片用于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你认为以下哪一幅更能增强汇报效果?请结合画面和文本内容阐释理由。

    (5)、小杨认为:两则材料均谈到北京恭王府花园不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但从不同角度论证并深化观点,给读者以启示。请你帮他拟写读书报告会讲稿的一个片段,阐释这个观点。(150字左右)
  • 15、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传统工艺是文化瑰宝,更是生活方式。____,____,____。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秉承“超越工艺、展现当代、启示未来”的理念,汇聚全球工艺创新智慧,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多种可能,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展出“创新年画”“竹简铅笔”等由传统工艺转化而成的文创产品,添彩创意生活。

    ①既要呈现工艺本源之美,又要展现其发展活力

    ②推动传统工艺走入现代日常生活,引领创新风尚

    ③不少策展人以宽阔的视野、新颖的设计理念

    ④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播,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

    ⑤这也是推动保护传承、吸引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④⑤ C、④①⑤③② D、④⑤③②①
    (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和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
    A、理论版《深入艺术传统,开辟传统工艺新境界》 B、文化版《创意策展,找准文化的“打开方式”》 C、要闻版《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在京开幕》 D、社会版《艺术盛宴大咖云集,精彩亮点一睹为快》
  • 16、按要求填空。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礼记·大学之道》)
    (2)、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
    (3)、杜甫《蜀相》中的“”一联,称颂诸葛亮的才干和德行,高度概括其一生的功绩。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4年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教授去世。从1945年起,她以一方讲台传授中国古典诗词。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一生都专注着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

    材料二: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坛领袖,在政治、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他担任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且诗词散文样样精通,还参与《新唐书》的修订工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医生有时会特别关照患者需节制水果的摄入。面对“水果有益健康,理应多多摄取”这一普遍认知,患者或许心存疑虑:若减少水果摄入,①____?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大多数水果属性偏寒,被归为“生冷”之列。对于那些脾胃强健的个体而言,适量吃水果及诸如凉拌菜等生冷食物,并无大碍。然而,②____,这类“生冷”食物既难以被身体有效吸收,又可能损耗体内阳气,加剧体寒。因此,对他们而言,过量食用水果非但无益,③____。

    简而言之,多吃水果这一饮食准则,更适用于那些脾胃强健,体内无虚寒症状的人。在饮食调养上,“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水果的摄入量呢?

    脾胃虚弱者,食用水果后往往会出现胃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应谨慎食用,不宜过量。对于阳虚体质,畏寒怕冷的人来说,一年四季手脚冰凉,偏爱温暖,冰水避之不及,这类人群同样不宜过多食用水果。贫血患者则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缺乏血色,舌淡唇白,他们应多摄入补血食物,而非过多依赖水果来补充营养。

    (1)、下列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粗的“特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植物开花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开花前一周。 B、抗战期间,中国人展现出了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品格, C、她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总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D、在培训新员工的过程中,经理常常会特别指出某些关键步骤需要注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若干年前,我是多么地向往城市,那里高楼大厦、灯火璀璨。当有一天,我真正地住进了城里,我才恍然发现: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街灯淹没了星光,繁忙淹没了反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这个时候,我多么地向往曾经的那种朝而作、暮而归、邻里相亲、鸡犬相闻的农村生活。一杯水,一把椅子就能把时光沉淀。

    于是,我回到了乡村,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太阳的日子里,阳光像春天的雨一样密。我坐在院子里,手里握着一卷书,阳光飞舞,风摇着树,天空摇着白云,蜜蜂摇着云朵,我坐在藤椅上摇着时光。夜里,我睡在床上,枕头边落下细碎的月光。风拉着叶子在院子里淘气地乱跳,没有什么比人的内心完全静下来让人踏实与心安。

    (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将其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框句子“蜜蜂摇着云朵”这一表述在现实中是不合逻辑的,但用在此处却别有意味,请分析其妙处。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有为青年,既要饱读诗书,有华丽的文采,又要有朴实敦厚的品质,做到文质兼修,正如《论语》所谓:“。” 
    (2)、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不仅要了解或理解他人,更要深刻洞察自己的内心,正如《〈老子〉四章》所说“。”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借“”两句表达“忠臣往往被猜疑和诽谤”的现实。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