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见证家乡的发展,感受身边的化学。(1)、2022年沈阳入选“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用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①“海绵城市”的地面材料要具有(选填“坚硬致密”或“疏松多孔”)的结构,这样能起到吸水、蓄水作用。
②雨水可以通过多重过滤、活性炭、氯气消毒等环节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
③正常的雨水略显酸性,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①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 同时可以释放氧气。
②科学家提出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来吸收CO2 , 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沈阳市积极探索“绿色供暖”。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减缓温室效应的是(填字母序号)。
A.燃煤锅炉进行安全方面的维修改造
B.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减少煤的用量
C.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利用空气中的热量产生热能)
④辽宁省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汽油:
请将步骤I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全:。
-
2、以下标识应张贴在“防火”场所的是A、
B、
C、
D、
-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滴加液体 B、
量取液体 C、
闻气体气味 D、
干燥氢气
-
4、下列物质能为学校种植的花草提供氮肥的是A、K2CO3 B、NH4Cl C、Na2SO4 D、Ca3(PO4)2
-
5、市场上某补钙剂药品说明书如图所示:
(1)葡萄糖酸钙中含有_______种元素。
(2)其中钙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3)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4)遵照药品说明书用量服用,求每天补钙质量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
6、
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材料一 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材料二 1897年,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荷的微粒,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
材料三 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材料四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一个α粒子留在了一个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同时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
(1)汤姆孙实验中,带负电的微粒是________。
(2)卢瑟福实验中使用的金箔是由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通过卢瑟福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________(填图1中字母)。
(3)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图2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4)一个α粒子的质量和一个下列原子质量最接近的是______(填字母)。
A. 氢 B. 氦 C. 锂 D. 氧 -
7、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填数字)种元素,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填字母)。(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填“阴离子”或“阳离子”),D所示粒子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3)、若B、E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x= , 请写出E的化学符号。(4)、“见著知微”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图为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氮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两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氮原子和氟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5)、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8、填空:(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按要求写出化学符号。
①钙元素;
②3个铝原子;
③氦气;
④2个氢分子;
⑤氧化铝;
⑥氯化锌。
(2)、按要求填写相关化学用语或解释符号的含义。①两个氢原子。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写名称)。
③氢氧根离子:。
④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3)、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洁净的空气③矿泉水④稀有气体⑤液态氧⑥五氧化二磷⑦澄清石灰水。请用序号填空: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
(4)、如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表示化合物的是;表示单质的是。(用字母序号填空)
A.
B.
C.
D.
-
9、归纳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所以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Y>Z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D、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11、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关于下列符号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2O ②Cu2+ ③CO2 ④2O3 ⑤
A、③能表示宏观物质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④ C、②中数字“2”的含义是每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D、⑤中数字“+2”的含义是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
12、已知原子序数为X的甲原子质量为A千克,碳-12原子的质量为B千克,则一个甲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一定为A、X B、 C、12-X D、
-
13、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a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a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
14、下列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硝酸铜Cu(NO3)2 B、氯化铁FeCl2 C、碳酸钾K2CO3 D、氧化铝Al2O3
-
1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A、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B、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
16、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B、 C、 D、
-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质子上 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但离子不会形成原子 D、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的性质相同
-
18、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A、液氧 B、金刚石 C、矿泉水 D、冰水混合物
-
19、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水 B、汞 C、金刚石 D、硝酸铵
-
20、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1),约l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2)下列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________。a.火焰分为三层 b.发出蓝色火焰 c.发光、放热 d.燃烧时有少量黑烟产生
(3)为了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小金同学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________出现,然后,用________润湿烧杯内壁,罩到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________。上述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燃着的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了如下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a.白烟是氧气;
b.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C.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d.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与分析】
(4)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________性;上述猜想与假设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5)蜡烛(足量)在如图2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_。A.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6)小金同学在研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对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小金同学查阅资料可知:铁丝在点燃条件下,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