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塑料饮料瓶

    B.大理石栏杆

    C.羊绒毛衣

    D.青铜大面具

    A、A B、B C、C D、D
  • 2、金属材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资料:曾用白铜铸造钱币,白铜是铜、镍(Ni)合金,金属活动性弱于铁,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镍的化合物和氢气。

    (1)、白铜的硬度(填“大于”或“小于”)纯铜。
    (2)、为回收废弃白铜粉中的铜和镍,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

    ①步骤1中,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②写出步骤2中生成镍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3)、若要设计实验验证锌、镍、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字母)。
    A、Zn、Ni、FeCl2溶液 B、Fe、Ni、ZnCl2溶液 C、Fe、Ni、Zn、稀盐酸 D、Ni、FeCl2溶液、ZnCl2溶液
    (4)、“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有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a中的现象是金属表面有析出。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 , 减少的离子是

  • 3、

    2023年8月16日,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己糖。兴趣小组对己糖组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己糖由哪些元素组成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己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猜想2:己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猜想3:己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1)同学们作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实验探究】

    (2)同学们设计了两个实验,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1

                         

    无水硫酸铜 , 澄清的石灰水浑浊

    猜想1正确

    2

    ①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己糖加强热

    烧杯内壁有出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

    己糖中含有氢、氧元素

    猜想1正确

    ②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小烧杯内壁涂上澄清石灰水,往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

    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己糖中含有碳元素

    【实验结论】猜想1正确。

    【讨论与交流】

    (3)实验2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4)对比两个实验后,大家认为实验1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实验拓展】

    (5)现称取17.1克己糖加热,测得生成26.4克二氧化碳和9.9克水,则己糖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数目比为

  • 4、【基础实验与学科实践】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及性质检验

    ⅰ.仪器B的名称是 ,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图﹣1中组合(填字母),与图﹣2的发生装置具有相同的优点,其优点是:

    ⅲ.用图﹣2装置制备CO2并验证其性质。烧杯中的现象是 , 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检验CO2时,将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填“b”或“c”)端连接橡胶管a上。

    (2)、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与应用

    ⅰ.碳捕集:采用物理方法一“冷甲醇洗法”。通过加压降温用甲醇捕集废气中的CO2 , 若将CO2从甲醇溶液中分离出来,需进行的操作是

    ⅱ.碳利用与封存:将超临界CO2注入地下孔隙,将原本难以开采的游离石油“挤出”,驱油的同时将CO2封存。石油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资料:超临界CO2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强下,CO2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状态。

    下列对超临界CO2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填字号)。

    a.与CO2的组成不同

    b.不可燃、不助燃

    c.与干冰相比,分子间隔不同

  • 5、

    “扬帆起航、逐梦九天”,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的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天和”升空】2021年4月,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时代到来。

    (1)火箭的推进剂使用液氢和液氧的组合。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 , 氧气和液氧的区别在于

    【“天问”探火】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于火星,对火星地貌、土壤、大气等进行探测。

    (2)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该元素是(填名称)。

    (3)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约占96%,而O2仅占0.13%。为了人类未来可以移居火星,化学家通过如图所示的过程将CO2转化为O2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 若通过该过程生成氧气16g,则理论上有gCO2发生转化。

    【“十三号”出征】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了我国长期驻留太空的时代。

    (4)燃料舱内使用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液氢等,助燃剂为四氧化二氮(N2O4)、液氧等。发射时C2H8N2与N2O4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生活生产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天工开物》记载了一种净水方法:“宜捣蒜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蒜可加速水中难溶性杂质沉降(填物质名称)的作用相同。
    (2)、铁锅作炊具主要是利用铁的性。
    (3)、“蜀省井盐图”记录了用火井中的天然气来烧煮盐井中的卤水。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为保障安全,点燃前应先
    (4)、“纸火锅”是用纸做容器盛放汤料的火锅,从燃烧条件分析,纸属于 , 点燃火锅时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 7、兴趣小组同学用相同形状的铁、镁、铝、锌四种金属分别和等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稀盐酸用下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反应过程气压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中①②对应的物质分别是锌和铁 B、镁对应的气压变化中出现压强变小的原因是瓶中气体减少 C、铝对应的气压变化,说明在实验前没有除去表面致密的氧化铝 D、该实验能证明金属与盐酸反应的速率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
  • 8、某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收集一塑料瓶氧气依次进行以下3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并倒转瓶口。3步实验中测得塑料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比较M→N和N→P,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B、比较N→P和P→Q,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C、氧分子运动速度最慢的是Q→R D、Q→R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21%
  • 9、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丁的化学式为H2O2 D、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 10、用新制的Cu(OH)2检验葡萄糖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6H12O6+2CuOH2=C6H12O7+Cu2O+2X ,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为H2O B、Cu2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C、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 D、C6H12O6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11、热剧《功勋》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以下涉及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无名英雄于敏: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B、袁隆平的梦: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C、孙家栋的天路: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 D、屠呦呦的礼物: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 12、兴趣小组从不同角度探讨“化学反应”。
    (1)、本质:以木炭燃烧为例,从宏观分析,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分析,该反应有新(填“元素”“分子”或“原子”)生成。
    (2)、现象:化学反应常伴有明显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能证明该反应发生的现象为。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如NaOH与稀硫酸的反应。
    (3)、变化:为验证NaOH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同学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①先测定图1中NaOH溶液的pH,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变为7。计算此时烧杯中所加入的稀硫酸的质量

    资料:BaSO4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Cu(OH)2为蓝色固体,难溶于水。

    ②同学们还设计了图2的两种方案,其中方案(填“一”或“二”)无法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出结论,理由是

  • 13、某化工厂以铜渣(含Cu、Fe、O、S等多种元素)为原料,回收金属铜的工艺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通过控制条件可使炉渣中的铁精矿不与稀硫酸反应。

    (1)、“过程I”中,焙烧可将铜渣成分转化为氧化物。产生的烟气中含有的气体污染物有(填两个)。

    (2)、“过程II”中,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结合右图,其他条件一定时,为增加铜的产率,可选择质量分数为的硫酸溶液。
    (3)、“过程Ⅲ”中,生成铜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4)、利用副产品

    ①回收铁:高炉炼铁时,利用含有Fe3O4的铁精矿与反应生成铁。

    ②回收锌:ZnSO4的水溶液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Zn、H2SO4和O2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某兴趣小组不小心将点燃的酒精灯移至试管中部,发现“试管内有火星,并出现大量黑烟”这一异常现象。为此,该小组开展了以下探究。

    【问题】黑烟是什么?

    【资料】I.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溶液显紫色;二氧化锰、炭粉难溶于水。

    Ⅱ.棉花的着火点为210℃,高锰酸钾分解温度为220°℃以上。

    (1)、【分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黑烟可能是反应物或生成物;也可能是棉花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猜想】猜想一:高锰酸钾;猜想二:二氧化锰;

    猜想三:炭粉

    【实验】收集三份黑烟,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适量水。

    猜想一错误

    无气泡产生

    猜想二错误

    另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燃烧匙中点燃(如图),熄灭后往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三正确

    (3)、【结论】黑烟是炭粉。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4)、【分析】除了操作不当,黑烟还可能与试管中棉花的位置、棉花的着火点有关。

    【拓展】测量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各个部位的温度(如下表)。你认为加热高锰酸钾时,棉花应放在

    位置

    试管底部

    试管中部

    试管口

    温度范围

    300~400℃

    150~250℃

    60~100℃

    (5)、根据下表信息,你认为在中学分组实验中可选用(填材料名称)替代棉花,你的理由是

    材料

    优点

    缺点

    玻璃棉

    成本适中,耐高温

    纤维易散开,需缠绕成团塞入试管

    石英棉

    性质稳定,耐高温

    价格昂贵,操作需专业工具,易产生粉尘

    塑料纤维

    材料易得,成本低

    易燃,释放有毒气体

  • 15、【科普阅读】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源是指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能源可按不同方法分类(如下表),随着人们开发能源的种类越来越多,能源消费结构(如图1)也不断优化。

    分类标准

    消耗后是否造成污染

    短周期内能否再生

    能源分类

    污染型能源

    清洁型能源

    再生能源

    不再生能源

    举例

    煤炭

    风能

    潮汐能

    石油

    海洋温差能是一种稳定且储量巨大的能源,主要来源是蕴藏在海洋中的太阳能。广东省某基地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并采用膜法(利用淡化膜分离,如图2)和热法(加热蒸发分离)进行海水淡化,淡化后的浓海水还可综合应用于盐类提取、金属提取等。

    (1)、结合上述分类标准,分析海洋温差能属于能源(填一种)。
    (2)、由图1分析,2012~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化情况为(写一条)。
    (3)、由图2可知,淡化膜允许大部分(填微观粒子名称)通过,用膜法进行海水淡化的原理与实验室中操作的原理相同。
    (4)、取两份相同的海水样品,分别进行热法、膜法淡化处理(如下图)。由下表可知,(填淡化工艺名称)的淡化效果更好。

    样品

    淡化工艺

    淡化后的浓海水中部分离子浓度gL

    Na+

    Mg2+

    Cl-

    1

    热法

    13.17

    1.57

    20.32

    2

    膜法

    18.77

    2.41

    34.28

    (5)、浓缩后海水含有大量MgCl,加入熟石灰可获得经济价值较高的氢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甲:水通电产生H2和O2 , 可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B、实验乙: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混合,反应后天平示数仍为150.0g C、实验丙:对比①③可探究,接触水是否为铁钉生锈的条件之一 D、实验丁:对比②④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红磷燃烧的条件之一
  • 17、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制取CO2并验证其性质。实验过程中利用pH传感器测得相应容器内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2(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前烧杯中的液体有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B、曲线甲表示的是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过程 C、t1时,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7,说明CO2具有酸性 D、实验结束后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 18、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法

    A

    除去 CO2中的水蒸气

    通过NaOH固体

    B

    鉴别纯金和黄铜(铜锌合金)

    灼烧,看颜色

    C

    鉴别 CaO 和 Ca(OH)2

    加水,测温度

    D

    鉴别羊毛和涤纶

    点燃,闻气味

    A、A B、B C、C D、D
  • 1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的是甲物质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t2℃时,将 50g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100g溶液
  • 20、第9届亚冬会期间,醇氢汽车亮相哈尔滨,为亚冬会提供了安全、低碳的“醇净”出行。醇氢技术原理包括甲醇重整制氢等。回答问题。
    (1)、甲醇(CH3OH)可替代传统能源,成为交通工具的新型燃料。下列有关甲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共有6个原子 C、其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D、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
    (2)、氢能在“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甲醇重整制氢是氢能的来源之一,该反应涉及的物质种类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减少 B、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铜基催化剂的质量变大 D、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
上一页 447 448 449 450 4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