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晶体,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为KMnO4K2MnO4+MnO2+O2.KMnO4溶液可用作消毒剂。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KMnO4 B、K2MnO4 C、MnO2 D、O2
    (2)、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酒精灯 B、试管 C、漏斗 D、集气瓶
  • 2、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
    A、量筒读数 B、倾倒液体 C、检查气密性 D、点燃酒精灯
  • 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冬天水结成冰,停止流动——分子停止运动 C、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 4、下列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C、二氧化碳用于供给呼吸 D、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 5、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元素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阿伏加德罗   
  • 6、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种类,包括鱼类、贝类、藻类等。这些生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还是一些重要医药原料和工业原料的来源。为了测定100g 某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称取100g该贝壳粉末样品,连续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杂质不参与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序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剩余固体质量/g

    86

    72

    60.4

    60.4

    请计算:

    (1)、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g。
    (2)、100g该贝壳粉末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 7、

    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第一部分:科学史话

    (1)1766年,卡文迪什将金属锌放到硫酸中,发现锌粒表面产生许多小气泡,他称之为“易燃空气”,其成分为。同期,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将“易燃空气”与“空气”混合点燃,产生水。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得到“易燃空气”和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水是一种化合物。

    (3)1800年,尼克尔森利用电解法进行水的分解实验。由该实验可得出有关水的结论是(填字母)。

    A. 水可以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水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D.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第二部分:实践探究

    同样具有科学家探索精神的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电解水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问题1】电解水时如何增强水的导电能力?

    【查阅资料】

    ①水的导电能力很弱,加入少量NaOH、Ca(OH)2、NaCl等物质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氯气(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③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水,电压较高时,正极会生成少量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取等量蒸馏水,分别向水中加入少量NaOH、Ca(OH)2、NaCl,搅拌至充分溶解,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了电解水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水中加入的物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NaOH

    Ca(OH)2

    NaCl

    a管电极附近

    产生少量气泡

    产生少量气泡,溶液变浑浊

    产生少量黄绿色气体

    b管电极附近

    产生较多气泡

    产生较多气泡

    产生较多气泡

    (4)第二组实验中,a管电极附近的溶液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5)结合第三组实验现象分析,要探究水的组成,能否在水中加入NaCl来增强导电性,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问题2】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进行实验】为研究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兴趣小组利用12V直流电源进行了相关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如下:

    编号

    温度

    NaOH 溶液浓度

    b管气体体积

    a管气体体积

    电解时间

    A

    20℃

    2%

    20mL

    9.8mL

    54.0s

    B

    20℃

    5%

    20mL

    9.8mL

    36.2s

    C

    30℃

    2%

    20mL

    9.9mL

    t

    D

    30℃

    5%

    20mL

    9.9mL

    35.4s

    (6)比较实验A和B,可得到的结论是

    (7)分析四组实验数据,实验C的电解时间“t”可能是(填字母)。

    A. 32.4sB. 35.2sC. 50.2sD. 55.6s

    【拓展】查阅资料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直流电的电压也能加快电解水的反应速率。

    (8)在D实验的基础上,若要证明电压增大能加快电解水的反应速率,请利用如图所示电源设计实验方案:

  • 8、A~I是目前我们所学的常见物质,其中E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H、I都是黑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反应②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E的化学式为
    (2)、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④在工业上的实际应用:
    (4)、写出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减少“碳排放”所做的事情(写一条)。
  • 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该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2)、乙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白磷的着火点为40℃。步骤①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步骤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对比步骤①②中白磷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丙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加热铜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气球的作用是(写一条),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称量的质量与加热前相比(填“更大”“相等”或“更小”)。
  • 10、

    微粒观、元素观和结构观是化学研究和认识物质的重要观念。

    (1)正确使用“含氟牙膏”可防治龋齿,其中的“氟”是指(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2)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委员,他主持测定的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被确认为国际标准,其中相对原子质量确定为152.0的铕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氧和硫属于不同元素的原因为不同。

    (4)钠元素位于第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形成稳定结构后的粒子符号是

    (5)镁和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空间站在轨实验,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崛起和迅猛发展,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航天科技的进步,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I.生命保障:

    空间站内,用特种活性炭除去气体中的异味和微量有害物质,为航天员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

    由棉、羊毛和聚氯乙烯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多层结构舱外航天服,保障航天员舱外活动的安全。其中聚氯乙烯是一种微黄色的半透明状的塑料,它最大的特点是稳定性好、耐腐蚀、轻便。

    Ⅱ.动力系统:

    部分运载火箭装载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二者接触即自动着火,发生反应:C2H8N2+2N2O4=3X+4H2O+2CO2 , 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将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Ⅲ.新型材料:

    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会与空气产生剧烈摩擦,表面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返回舱外层的复合材料涂层能在高温时保护舱体,并防止过多的热量传回到返回舱内部,确保舱内航天员和各种仪器设备的安全。

    (1)、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性。
    (2)、写出聚氯乙烯的一条物理性质:
    (3)、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反应后的产物X的化学式是。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4)、依据返回舱外层复合材料的作用,推测其具有的性质是(写一条)。
  • 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纳西族东巴纸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蒸煮、春料、浇纸、晒纸等,其中“浇纸”是用滤网分离出纸浆,该操作与化学实验中的(填操作名称)相似。
    (2)、白族扎染利用板蓝根作为主要染料,板蓝根中含有靛蓝(C16H10N2O2),其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瑶族“好五色衣”,自古便掌握取材自然、制丝织布的工艺。《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可以用“蜃”(贝壳灰,主要成分是CaO)洗涤丝帛。过程中需将贝壳灰与水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彝族“火把节”时,常把木材劈成细条再扎成“火把”进行燃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13、根据如图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甲: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引燃蜡烛,说明蜡烛燃烧生成可燃性物质 B、乙:试管内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说明氧化铜失去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 C、丙:硫在集气瓶内燃烧比瓶外剧烈,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多少有关 D、丁: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14、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一定量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C.镁在空气中燃烧

    D.用完全相同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A、A B、B C、C D、D
  • 15、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B.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鉴别氢气和甲烷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 16、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分子、原子不显电性,则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C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 17、通过数字传感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图甲所示,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和压强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数字化传感器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B、100s时瓶内压强开始升高是因为红磷燃烧时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C、900s后压强恢复是因为此时已经打开了弹簧夹 D、该实验说明红磷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 18、如图是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片”的说明书(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布洛芬属于氧化物 B、布洛芬由13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13+18+2×100% D、成人一天最多摄入布洛芬不应超过0.8g
  • 19、如图所示是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其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锶属于非金属元素 B、乙所示粒子为Sr2- C、乙和丙所示粒子化学性质不同 D、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 20、当前,氨气(NH3)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合成氨的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8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15g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4:1
上一页 158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