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大理石 B、氧化铁 C、矿泉水 D、汽水
-
2、
化学兴趣小组对氧气的制取进行了如下探究。
Ⅰ.实验室制取氧气。

(1)从图F观察到的现象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还要补充哪些仪器?。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3)收集一瓶较为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代号),检验这瓶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Ⅱ.工业制取氧气。
分离空气可以获得稀有气体、纯度较高的氮气和液氧。分离空气的简易流程如图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4)空气的净化装置除了除去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外还除去了空气中的(填序号)。
①氮气 ②氧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碳 ⑤水蒸气
(5)分离液态空气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填“熔点”或“沸点”)不同,发生(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根据此原理和下表中数据:常压时,欲在液态下将NH3与N2、H2分离,最好将温度控制在。
物质
H2
N2
NH3
沸点/℃(1.01×105Pa)
-252
-195.8
-33.35
-
3、经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掌握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2)、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相水平;该同学若要量取46mL的液体,已取至如图的基础上,应该用(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如果该同学在取液体时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填“大于”或“小于”)46mL。(3)、用试管给少量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带来的不良后果是:。 -
4、催化剂是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1)、下列设想有可能通过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来实现的是_______(填标号)。A、利用太阳光将水分解生产H2 B、将空气中的He分解生产H2 C、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更多的氧气。 D、将CO2和H2O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2)、研究表明氧化铜(CuO)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写出上述反应原理对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3)、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双氧水的浓度
双氧水的体积/mL
温度/℃
二氧化锰的用量/g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反应时间
①
5%
1
20
0.1
4
16s
②
15%
1
20
0.1
4
6s
③
30%
5
35
0
4
98min
④
30%
5
55
0
4
20min
Ⅰ.能说明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与其浓度有关的实验是(填实验序号)。
Ⅱ.实验③④的实验目的是。
Ⅲ.为完成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数据的测定带要用到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与c连接的是(填“a”或“b”)端;进行操作时,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结果(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4)、已知FeCl3溶液、CuSO4溶液都可以代替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通过以下实验来比较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的催化效果。
①若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应观察同时滴入两种溶液后来判断FeCl3溶液、CuSO4溶液的催化效果。
②若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应根据来判断FeCl3溶液、CuSO4溶液的催化效果。
-
5、人类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经历了艰辛的过程。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封闭空间——消耗氧气——气压减小——观察现象。
(1)、18世纪拉瓦锡为研究空气成分,用图1所示装置持续加热12天,直到曲颈瓶中红色粉末不再增加。关于该实验分析不合理的是 (填标号)。A、装置内两处容器中汞的作用相同 B、曲颈瓶中汞的用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C、使用汞的优点之一是,在加热条件下汞只和氧气反应。 D、实验前后必须测量曲颈瓶和玻璃钟罩内的气体体积(2)、图2是仿照拉瓦锡钟罩实验原理设计的装置。①实验前,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的具体操作为。
②实验时,红磷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③误差分析,如果没有弹簧夹,实验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凯凯同学对图2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反应前注射器活塞在20mL刻度线处,玻璃管内空气总体积为70mL(反应前气球内空气已排净),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时间/min
0
1
3
5
7
9
10
注射器读数/mL
20.0
34.0
30.0
18.0
8.6
4.0
4.0
①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差别较大,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只写一条)。

-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渡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铁丝绒(比头发丝还细的铁丝)通电后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铁丝绒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2)、对于上述四个反应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A、都是化合反应 B、都属氧化反应 C、生成物状态都相同 D、都需要点燃(3)、丁实验中可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丙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已知:二氧化硫能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
根据图2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记录如下:
①连接仪器,并在直角玻璃管中放入湿润的品红试纸及适量硫粉,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吸收气体产物)。
②关闭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硫粉熔化,并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③打开止水夹,通入氧气。此时硫粉处的现象为。
④硫粉完全反应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其作用是;待直角玻璃管冷却至室温时,关闭止水夹,撤走通入氧气的装置。
⑤湿润的品红试纸的作用是。
-
7、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认物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科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1)、观察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可知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小的是。
(2)、科学家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万个大气压下,使固体中所有的氢分子破裂为氢原子,制得具有金属性质的固态金属氢。金属氢形成后,可保持稳定的状态。金属氢具有许多优良性能:超导性,输电效率在99%以上;高导热性,大约是金属铜的两倍多;可作高能燃料,是理想的火箭推进剂。①金属氢是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下列有关金属氢的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
A.可用作导线
B.形成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在氧气中不能燃烧
D.具有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
(3)、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填化学符号);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填字母)。
A.
B.
C.
(4)、已知钠、镁、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3、24、40、56。①等质量的四种金属中含有的原子个数最多的是(填元素符号)。
②等质量的镁、钙中,所含原子个数比为Mg:Ca=。
-
8、下图所示实验操作及现象可以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A
B
C
D
操作及现象

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

木条立即熄灭

甲中带火星木条无明显变化乙中木条复燃

甲中溶液无明显现象,乙中溶液变为红色
结论
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瓶内气体是CO2
MnO2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
酚酞分子运动到浓氨水中
A、A B、B C、C D、D -
9、下列关于实验先后顺序,说法错误的是A、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先挤捏橡胶帽赶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 B、实验室制取氧气前,先检查气密性,后装药品 C、制取氧气时,先将导管放入集气瓶口,后点燃酒精灯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在液面下盖好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来正放桌面上
-
10、下列物质在燃烧或熄灭时,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雾,蜡烛重新燃烧 D、细铁丝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就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有黑色固体生成
-
11、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
12、铝在日常生产生活和航空航天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此图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A、铝原子的中子数为13 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铝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 D、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
13、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看颜色 C、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 D、酒精和蒸馏水——闻气味
-
14、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如图操作正确的是A、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B、液体的倾倒
C、给液体加热
D、滴加少量稀盐酸
-
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灯泡中充氮气延长寿命 B、氮气制造硝酸和氮肥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稀有气体用作霓虹灯
-
16、如图,国家一级文物“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憨态可掬,形象生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物质变化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所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夯土和泥 B、捏塑成形 C、烧造为俑 D、出土清洗 -
17、以下是我国2023年在科技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其中跟化学无关的是A、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B、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 C、“三峡氢舟1号”氢燃料动力示范船首航 D、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示范工程投用
-
18、氮化镁(Mg3N2)是黄绿色疏松粉末,可由镁在氮气中燃烧制得,常用于制作催化剂、特种陶瓷等。为帮助学生认识氮气和金属镁的反应,有老师设计了如表实验:
实验目的
认识氮气和金属镁的反应
实验用品
镁条、白磷、截去底部的广口瓶、水槽、带塞子的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操作①
将截去底部的广口瓶放置水槽中,点燃燃烧匙内的白磷,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中,塞紧瓶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操作②
向水槽注水,使广口瓶内外液面持平。
操作③
揭去瓶塞,将点燃的木条插入广口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操作④
用铝箔包紧橡皮塞并插上约8cm长的镁条,点燃后立即将其插入广口瓶中,塞紧瓶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操作④可观察到镁条继续燃烧,液面迅速。(2)、操作①~③总的目的是为了制得;其中操作①是为了除去 , 操作②是为了避免。(3)、操作③中燃着的木条熄灭,可确保操作④中不发生反应。(填符号表达式) -
19、文献显示,卢西平等研究人员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压强传感器用于测量瓶内压强变化,各数据均于同温同压下测得,3%过氧化氢溶液的密度约为1 g /mL)

编号
第一组实验
第二组实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过氧化氢溶液
8mL
8mL
8mL
8mL
8mL
2mL
4mL
6mL
8mL
10mL
二氧化锰
0.03g
0.06g
0.08g
0.12g
0.24g
0.1g
0.1g
0.1 g
0.1g
0.1g
第一组实验记录的瓶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第二组实验记录的瓶内压强变化如图3所示。

已知3%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占溶液总质量的3%。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测定装置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观察图2可知:该条件下30s内要完全分解8 mL3%过氧化氢溶液,至少要用 gMnO2。观察图3可知:该条件下0.1gMnO2至少能快速催化分解 mL3%的过氧化氢溶液。
(3)综合第一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不变时,MnO2的用量越大,过氧化氢完全分解耗时 ,O2的产量 。综合第二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不变时,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越大,O2的产量 ,过氧化氢完全分解耗时 。
(4)综合两组实验可以推知: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要30s内完成反应,“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最合适的取值约为 。
-
20、氧气与我们息息相关。(1)、以下描述,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填编号)。
①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②密度比空气小
③难溶于水
④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2)、以下描述,属于氧气的用途的是(填编号)。①动植物呼吸
②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③防腐
④制作多用途的电光源
(3)、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同时测得瓶内压强、温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
①t2时打开止水夹,最终集气瓶中水平面大约上升至刻度处。
②图乙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4)、下列物质,肯定可用于图甲装置以完成空气里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是(填编号)。①红磷 ②白磷 ③木炭 ④硫粉 ⑤镁条 ⑥铁丝 ⑦水银 ⑧氢气 ⑨蜡烛 ⑩木条
(5)、分离空气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液态空气气化,首先分离出氮气。这说明氧气的沸点比氮气的。二是用分子筛分离。分子筛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的孔径。通过特制的分子筛可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这说明氧分子比氮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