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词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 B、“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分外香”——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同一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豆萁的过程,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
-
2、小江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水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性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组成: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净化: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D、用途:应用于日常饮用、农业灌溉、交通运输等生活生产各个方面
-
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 C、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D、铝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 -
4、实验室在净化黄泥水时,要用到过滤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防止过滤速度过慢 B、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可能会导致滤液仍浑浊 C、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 D、过滤后得到的水不含任何杂质,属于纯净物 -
5、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分类,其中不正确的是A、甲:金、硅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B、乙: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泉水都属于纯净物 C、丙:沉降、蒸馏等都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D、丁:通常状况下,氢气、氧气都是无色气体
-
6、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一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糖水、白酒等是混合物
物质中含有不同种分子
C
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
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D
苦瓜是苦的,柠檬是酸的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
7、《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指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实现的 C、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D、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及自身净化
-
8、试管是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试管口的朝向因实验的不同而不同。下列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的是A、加热液体
B、取用固体
C、加热固体
D、倾倒液体
-
9、“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做法符合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的是A、用手抓取没有毒性的药品 B、将实验剩余的试剂放入指定容器 C、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他人
-
10、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太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列主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航天服材料的研制 B、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发 C、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设定 D、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
-
11、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火箭发射
B、葡萄酿酒
C、钢铁腐蚀
D、切割玻璃
-
12、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认识正确的是A、宏观:复分解反应一定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 B、微观:盐的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C、变化:等质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D、实验: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结果会偏小
-
13、向10g大理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分两次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计算:
(1)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2)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
14、
已知草酸钙(CaC2O4)加热易分解。某实验小组对其分解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草酸钙加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提出问题】非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CO
猜想二:CO2
猜想三:CO和CO2
猜想四:H2O
【提出质疑】
(1)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
【设计实验】
(2)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现象
结论
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非金属氧化物中有
D中观察到
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
【实验结论】
(3)猜想成立,则草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反思】
(4)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15、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下:
(1)、仪器b的名称为。(2)、实验时要根据(填仪器名称)调整仪器a的高度,并固定在铁架台上。(3)、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4)、若收集的氧气用来做铁丝燃烧实验,最好选择装置收集。(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液体药品是。(填名称)选用发生装置时,选用C装置相对B装置的优点是。(6)、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导管口处。 -
16、过氧化钙()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领域。可由鸡蛋壳(含)为原料,实验室可按以下流程制得:

查阅资料:在潮湿空气及水中会缓慢放出 , 温度较高时会分解生成和。
回答下列问题:
(1)、煅烧前要把鸡蛋壳碾碎,其目的是。(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3)、反应②的生成物为和 , 该反应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是。(4)、过滤料浆时,玻璃棒的作用是。(5)、结合以上信息,保存需注意的是。 -
17、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状固体,E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D为红色单质。A、B、C、D、E、F六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请描述固体D的一个物理性质(颜色除外)和对应的用途。(2)、写出化学式:A;E。(3)、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F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甲表示K2CO3的溶解度曲线 B、乙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C、M点对应的纵坐标在126g和139g之间 D、t1对应的温度在50℃和60℃之间(2)、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碳酸钾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2CO3 , 烧杯②中溶解的是KNO3 B、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C、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3)、80℃时,有KNO3饱和溶液(含少量K2CO3),若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晶体,宜采用实验操作方法是。(4)、将60℃时的210g饱和KNO3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质量为。 -
1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共有种元素,①表示的微粒符号是。(2)、图2中,X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它的元素符号是。(3)、图2中,不能直接获取有关Na的信息是______(填选项)。A、元素名称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原子序数 D、原子核内的中子数(4)、图1中⑤是镓元素(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图2中铝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5)、蚀刻芯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甲、丙、丁均为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下列图像与实验设计对应正确的有
图像



实验设计
将一定质量的木炭放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向CuS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
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
A、1项 B、2项 C、3项 D、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