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A、B、C中,反应发生并冷却后,天平不平衡的是(填字母),原因是
    (2)、实验C中铜粉是否足量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影响,铜粉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宏观和微观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元素种类 D、物质种类 E、物质总质量
  • 2、氯化钠和碳酸钠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经常把它们配成溶液来使用。图1是氯化钠与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氯化钠与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都是________g。
    (2)、将t1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蒸发),此时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Na2CO3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或“<”)。
    (3)、t2时,取一支小试管,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和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剩余,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然后取硝酸铵固体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发现小试管底部的固体明显增加,请解释原因:________。
  •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CO2地质封存是一种可以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地质工程技术。地质封存是通过管道将CO2注入到枯竭油气田、深部成水层或不可采煤层的密闭地质构造中,形成长时间或者永久性对CO2 , 的封存。

    不可采煤层封存技术是将CO2注入煤层,CO2将吸附于煤层,而驱替出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烧CH4)。其封存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含注入和采出两大系统。烟气注入到煤层后,由于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CO2>CH4>N2,CH4和N2逐渐CO2被驱替并脱附,再通过采出井抽出。研究人员为了寻找吸附能力最强的煤,对不同的煤在相同条件下吸附CO2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然而,不可采煤层CO2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CO2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CO2泄露,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不可采煤层在封存CO2的同时可实现煤层气高效采收 B、CO2对环境的危害是形成酸雨,使土壤、水酸化 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 D、空气中CO2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燃烧、动植物呼吸
    (2)、对比图2中的四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________。
    (3)、CO2的捕集可以采用化学吸收法。如,利用碱性吸收剂CaO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再将所得产物在高温下煅烧重新获得CaO。高温煅烧生成的CaO疏松多孔,其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________性。
  • 4、铁合金、铝合金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1)、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位居第________(填数字)。
    (2)、不锈钢具有抗腐蚀性能好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可用于______(双选,填序号)
    A、制造玩具 B、制造医疗器械 C、焊接金属
    (3)、生铁硬度大于钢是因为生铁中含碳量更________。(填“高”或“低”)。
  • 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原子的微观粒子有________种(填数字)。
    (2)、A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由硫和钠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 6、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空气”。
    (1)、分类: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推断: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和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环保: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填序号,双选)。
    A、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B、禁止车辆出行 C、使用清洁能源
  •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D、向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 8、实验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原因会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 C、氯化钠固体不纯 D、向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 9、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铝制易拉罐应放入下列哪种图标的垃圾桶中
    A、 B、 C、 D、
  • 10、洋洋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分类

    B.安全常识

    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混合物——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加油站、面粉厂——严禁烟火

    夜间煤气泄漏——关闭阀门,开灯检查

    C.性质与用途

    D.粒子中的数量关系

    石墨能导电——作铅笔芯

    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大理石

    阳离子——质子数一定大于电子数

    原子——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A、A B、B C、C D、D
  • 11、如图是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已开始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C、木炭能把氧化铜还原为铜 D、固体减少的质量小于消耗碳的质量
  • 12、明矾石广泛用于造纸、制革、化工。其化学式为KAl3SO42OHxx的值是
    A、5 B、6 C、7 D、8
  • 13、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其有效成分是水杨酸C7H6O3。下列关于水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杨酸由水杨酸分子构成 B、水杨酸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一个水杨酸分子中含有16个原子 D、水杨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1
  • 1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15、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NO2 B、N2 C、SO2 D、PM2.5
  • 16、下列我国古代的发明或技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湿法炼金 B、活字印刷 C、地动仪 D、指南针
  • 17、我国有着储量丰富的低品铝土矿资源,科研人员通过采用焙烧—碱浸预脱硅工艺,获得高铝硅比铝精矿,实现“贫矿变富矿”,并有效地提高了氧化铝的溶出率。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流程中的“碱浸脱硅”是使用烧碱溶液浸泡“铝土矿焙砂”,以除去矿砂中的SiO2 , 其反应同CO2与烧碱反应相似。请写出“碱浸脱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现有一种铝土矿样品,氧化铝的含量为40%,其中有95%的氧化铝能转化成高纯度氧化铝,然后通过电解制得金属铝,理论上100t该铝土矿可制得金属铝________t(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工业制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O3 __4Al+3O2)。
    (3)、某种铝土矿采用上述工艺可获得铝精矿。其预脱硅效果受焙烧温度等因素影响。其中焙烧温度对脱硅率的影响如图所示,根据曲线图判断,最佳焙烧温度是________。

  • 18、用废铁屑(含Fe和Fe2O3)制取FeCO3进而制备铁红(Fe2O3)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1)、用粉碎机将废铁屑研成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_,使反应更充分。
    (2)、“操作1”的名称为________。
    (3)、“溶解池”中得到的溶液的溶质是H2SO4、Fe2(SO4)3以及________。
    (4)、从“操作1”中获得的FeCO3固体需要进行洗涤,检验FeCO3固体已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无明显现象。
    (5)、“煅烧窑”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6)、研究团队模拟炼铁的过程,对一定质量的:Fe2O3进行加热,通过精密仪器测定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结果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用CO还原Fe2O3炼铁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1:3Fe2O3+CO500~600__2Fe3O4+CO2

    阶段2:Fe3O4+CO600~700__3FeO+CO2

    阶段3:FeO+CO>700__Fe+CO2

    i.温度控制在300~500℃时,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ii.图中H点对应的固体成分是

    iii.图中M点对应a的值为

  • 19、老师要求同学们设计实验鉴别稀盐酸、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两组同学分别设计实验如下:
    (1)、第1组: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三种溶液,其设计的理由是。老师认为这个方案不严谨,原因是
    (2)、第2组:分别用三支试管将三种溶液(编号分别为a、b、c)两两进行混合,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溶液

    a

    b

    c

    a

    有沉淀产生

    有气体产生

    b

    有沉淀产生

    无明显现象

    c

    有气体产生

    无明显现象

    由实验现象可推断溶液b是。溶液a与溶液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拓展】将第2组实验剩余的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进行混合,等充分反应后对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猜想二:有CaCl2和HCl;猜想三:有CaCl2和Ca(OH)2;猜想四:有CaCl2、HCl和Ca(OH)2

    老师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证明其余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不成立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

    猜想一成立

    【交流评价】同学们反思后发现实验Ⅱ所得结论不严谨,其理由是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0、

    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小明和小红分别抽取了Ⅰ、Ⅱ组试题进行实验。

    Ⅰ组:O2和CO2的制取与性质探究

    (1)实验室中装置A、B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其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装置C中凹陷的软质塑料瓶的优点与装置________(填“A”或“B”)相似。

    (2)小明提出用装置C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i.捏住乙处瓶身(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点燃丁处酒精灯,观察到丙处硫不燃烧。

    ii.继续实验:放开乙处瓶身,捏住甲处瓶身一段时间,观察到丙处的现象是________。

    通过对比实验i、ii,可以得出结论:物质燃烧需要________。并且能够得出CO2的化学性质之一是________。

    (3)戊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Ⅱ组:制作简易供氧器

    小红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供氧器,她选用的试剂是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过碳酸钠易溶于水,在水中分解产生Na2CO3和H2O2.

    (4)检验生成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__。

    (5)右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写一点)

上一页 297 298 299 300 3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