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图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甲,厚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时,空气的内能减少 B、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空气的内能增大 C、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D、图丁,是做功冲程,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时,气体的内能增大 -
2、剑门豆腐雪白、细嫩、味美,是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其通常选用剑门山区出产的黄豆为原料,使用来自剑门七十一峰的“剑泉”水,经多道工序制成,其中煮浆工序是将过滤好的豆浆用中火烧开,转小火继续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煮浆时高温的锅把温度传递给低温的豆浆 B、煮浆时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增加豆浆内能 C、煮浆时豆浆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就越多 D、闻到豆腐浓浓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3、“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满架蔷薇花开,整院香味袭人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小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家庭.仔细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小汽车的一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小汽车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如图所示),当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高速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比静止时(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缸体的温度很高,为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需对缸体进行冷却.汽车发动机常用水作为冷却剂,这主要利用了水的的特性.若汽车的水箱中装有10kg水,当水温升高50℃时吸收的热量是J[ c水=4.2×103J/(kg·℃)].(3)、你还发现小汽车的哪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哪些现象与物理知识有关?试举一例(要求写出设计或现象,以及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示例:设计或现象:汽车的轮胎表明有花纹.
涉及的物理知识:接触表明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设计或现象: . 涉及的物理知识: .
-
5、亚飞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她家,这激发了她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她利用双休日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午同一时刻测量了各个测试点的气温,并以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从图中你发现的温度最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城市热岛效应”.(2)、亚飞想起陆游的一句诗“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得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废气,释放出许多;二是建筑物、马路中的沙石、水泥的小,在相同的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三是城市的水面小,水吸热(多/少);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对流.(3)、如何减少城市环境的热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
6、运动员从高空竖直向下跳伞,人(包括装备)的质量为80kg,只考虑人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下落时的v-t图像如图所示:
(1)、人在前50s内下落了2100m,求这段时间内人的平均速度m/s;人在第30s时所受空气阻力第50s时所受空气阻力(选填“大于”“等于”、“小于”)。(2)、人在前30s内下落了1500m,求这段时间内人所受重力做的功为J,功率为W(g=10N/kg)(3)、从第0到第10s这个过程中,人的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7、小明家新建的房子准备装修。为把水泥从地面送上楼,他利用图示滑轮组,将一袋重500N的水泥提升4m,用时20s,已知作用在绳端拉力的功率为120W,求:
(1)、水泥上升的速度。(2)、拉力做的功。(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8、小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A处静止释放,滚下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B处静止释放,滚下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将质量为2m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B处静止释放,滚下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丙所示.
根据上述三次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比较反映出来的,这里用到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选填“直接测量”、“放大”或“转换”);(2)、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应选用两个图来分析,并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3)、分析乙、丙两图,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其中小球在光滑斜面上从B处滚到底端的过程中,小球的能转化为动能. -
9、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如果测量中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会导致测量的机械效率(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实验中若缺少刻度尺(选填“能”或“不能”)完成实验;(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1次实验是用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1.8
0.3
74.1%
2
4
0.1
1.6
0.4
62.5%
3
6
0.1
2.4
0.3
(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小组同学再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实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5)、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 , 机械效率越高。 -
10、(1)、如图甲所示,匀质小球漂浮在水面上,画出小球的受力分析。
(2)、一个小球从高空中由静止竖直下落,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小球的机械能E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关系图象。
(3)、已知冰的熔点为0℃,水的比热容是冰的比热容的两倍,请在图中画出4℃的水凝固为-4℃冰的图像。
-
11、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煤气灶将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水吸收的热量是J,若不计热量损失,此过程需要完全燃烧kg的煤气。未使用完的煤气的热值(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水的比热容 , 煤气的热值]
-
12、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筒内的棉花燃烧,向下压缩的目的是对(选填“棉花”或“空气”)做功,汽油机的冲程能量转化情况与这个实验相同,棉花的内能是主要通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改变的.

-
13、如图所示,是内燃机工作时的冲程;高温气体迅速膨胀对活塞做功,气体的内能(选填“增大”或“减小”)若飞轮转速1200r/min,每秒完成个做功冲程.

-
14、我国北方房屋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是因为水的大: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大的同时密度 .
-
15、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用砂轮磨刀,有火星迸出,这是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C、在寒冷的冬天,冷玻璃窗上常附着有小水珠,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工厂里的冷却塔大多用水为作冷却介质,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小的特性
-
1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可知,功率跟功成正比,所以只要做功多,功率就大 B、甲每小时做的功比乙每小时做的功多,甲的功率比乙的功率大 C、功率大的机器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 D、功率跟时间成反比,所以只要时间短,功率就大
-
17、国庆假期,小华一家驾车出游,路遇山区,小华决定应用新学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测量。如图所示,当行驶在两山间的平直公路上时,她让爸爸以54km/h的速度定速驾驶,并在某位置鸣笛一声,同时用手机秒表计时,发现2s后听到来自前山的回声。再隔了4s听到来自后山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从鸣笛到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2)、鸣笛时,汽车距前山的距离;(3)、两山之间的距离。

-
1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100s,紧接着又以20m/s 的速度继续行驶了1000m。求:(1)、该汽车在前100s 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2)、该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19、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推测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
20、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cm;小车在段的平均速vAC=m/s;(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