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是小亮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眼球中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 B、小亮眼球中的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 C、小亮属于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视力 D、小亮属于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视力
  • 2、小东在一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将碗移至某一位置时,无法看到硬币,如图甲所示。但如果慢慢往碗中倒水,在同一个位置又能看到碗中的硬币了,如图乙所示。下列图中可以解释该现象原理的光路是(  )

    A、 B、 C、 D、
  • 3、小东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它主要由手电筒、内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可以放置胶片)、外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固定凸透镜)组成,内筒可嵌于外筒且能左右推动。将印有“冰墩墩”的透明胶片贴于内筒一端,打开手电筒,调整胶片、凸透镜到白墙的位置,在墙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B、自制投影仪能成放大的像,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白墙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0cm D、若要白墙上清晰的像变得更大一些,只将胶片远离凸透镜即可
  • 4、国庆期间,小东在逛小吃街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糖画”的制作过程。如图甲所示,制作“糖画”时,舀起高温的液态糖浆,在桌面上将糖浆绘制成各种图案,糖浆就会慢慢变硬。小东利用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制作过程中糖浆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制作“糖画”使用的糖是非晶体 B、田图乙可知,糖浆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先降低,后不变,再降低 C、在图像中 BC段,糖浆的状态是液态 D、糖浆凝固时一直在放热
  • 5、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120s B、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
  • 6、如图所示是2024年10月31 日辽宁舰和山东舰双航母编队演练的情境。辽宁舰和山东舰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匀速行驶,舰载机编队快速飞过航母上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辽宁舰为参照物,山东舰是运动的 B、以山东舰为参照物,辽宁舰是静止的 C、以辽宁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是静止的 D、以山东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是静止的
  • 7、如图所示是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的贾湖骨笛,它是以鹤类鸟的翅膀骨头制成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关于骨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笛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吹奏出的笛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C、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笛声的响度不同 D、吹奏骨笛发出的音调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 8、寒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寒露时期,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形成露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中所说的“露”,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凝固 C、凝华 D、液化
  • 9、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镜中成像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 10、下列中国古诗词中,蕴含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 B、烟笼寒水月笼沙 C、稻花香里说丰年 D、大漠风尘日色昏
  • 11、校园内有一块景观石,慧慧同学想估测一下这块景观石的总质量。她取了同种材料的一个长方体小石块为样品,测出小石块的长为6cm,宽为5cm,厚为2cm,并测出小石块质量为150g。慧慧又测出景观石的总体积为12 m3 , 请你帮慧慧同学解决下列问题:

    (1)样品小石块的体积为多大?

    (2)样品小石块的密度为多大?

    (3)景观石的总质量为多少吨?

  • 12、小明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利用位置传感器通过超声波测出小车的实时距离,再用计算机算出运动速度,如图所示;假设位置传感器发射的超声波信号经0.01秒反射回来并被接收,此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传感器与小车间的距离是m;小车从A处滑到C处的过程,位置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到达C处的速度为m/s。

  • 13、小明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便于让像承接在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3)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当蜡烛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与像都(变大、变小或不变)。

    (4)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填符号)。

  • 14、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酒精

    煤油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 15、如图所示,一束水平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请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16、一束射向凹透镜的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方向。

  • 17、用一块平面镜将室外的阳光照射到室内,这是光的现象;如图所示,把一块平面镜斜插在水中,将装置放在从窗口射入的阳光下,让镜面对着阳光,在对面的白色墙壁上看到一个彩色的光斑,说明白光是由混合而成的。

  • 18、期末考试考场内翻阅试卷产生的声音是由纸张的产生的.蝙蝠飞行时发出超声波,是利用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
  • 19、眼睛的作用相当于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像(填写像的倒正、大小和虚实)。正常人的明视距离是
  • 20、甲、乙两名小学生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12s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多10m C、0~12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0~12s内,甲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