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 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如果u=27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

u/ cm
60
30
20
15
13
v/ cm
12
15
20
30
45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动.远视眼需要佩戴(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

-
3、下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4、请完成下图中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

-
5、如图所示,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光线方向如图所示,则( ).
A、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B、甲、乙都为凸透镜 C、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D、甲、乙都为凹透镜 -
6、如图,下列属于红外线应用的是( ).A、响尾蛇导弹
B、消毒柜
C、验钞机
D、遮阳伞
-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所共知的,能否将红绿灯的作用互换一下呢?
我们平时见到的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白光叫复色光,各种颜色的光叫单色光.单色光的颜色是由频率决定的,红光频率最低,波长最长;紫光频率最高,波长最短.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大气分子、小水珠以及尘埃微粒等障碍物.当光照射到这些微小的障碍物上,障碍物会将光波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出去,而另一部分能量将穿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在相同条件下,红、橙光穿过的能量多,蓝、绿光被散射出去的能量多,早晚我们看见太阳时,见到的主要是太阳光中穿透厚厚大气层的红光、橙光,所以朝阳、落日是红色的.晴朗的天空,见到的主要是阳光中被大气散射的蓝、绿光,所以天空
正因为红光在空气中散射最弱,穿透能力强,可以传到较远的地方,使车辆和行人在远处就能发现并及早做好准备,所以用红灯表示停止和危险信号.雾天行车,车上要开黄色警示灯,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红绿灯的作用是不能互换的.
(1)、请你概括指出光散射遵循的规律.(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解释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
8、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但是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 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 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你认为出现光线OC 是因为.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 点向O 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入射光线所在一侧的相同.(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 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4)、若激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玻璃和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则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
9、哈素海是呼和浩特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深秋时节一群南归的鸿雁飞翔在清澈见底而且平静的湖面上,如图所示.当某只鸿雁距水面120m时,这只鸿雁的倒影与它的距离为m,该倒影是(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当鸿雁缓缓地向更高、更远的南方飞去时,它在水中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0、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相同高度的蜡烛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其中平板透明玻璃与水平纸面垂直.将同一支蜡烛先后放置在白纸上与玻璃距离不同的A、B两点,观测每次蜡烛所成像的高度.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是否有关.

-
11、光线从空气射入平静的水面,入射角为50°,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A、0° B、40° C、50° D、100°
-
12、如图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区时会看到日偏食,运动到区时会看到日环食.

-
13、1月6日,新年第一场天文奇观——“日偏食”如约而至,如图是东营市民拍摄的日偏食照片.下列光现象与日偏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筷子“折断”
B、小孔成像
C、雨后彩虹
D、水中倒影
-
1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烧杯A中和试管B中都装有水,在标准大气压下:
(1)、对A中的水加热,当A 中的水沸腾后,B中的水(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2)、若把B中的水换成酒精,其他条件不变,则B 中的酒精(填“会”或“不会”)沸腾(酒精的沸点为 78 ℃). -
1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小明设计了一个记录实验过程的表格.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 ;(b).(a)
...
温度/℃
...
(b)
...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冰的熔化图象.从吸放热和温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16、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 083
1 535
1 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 360
2 750
2 500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交流与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 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
17、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 -
18、小欢和小亮两位同学相互协作完成了以下实验:探究水被加热至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规范组装器材,如图甲所示,应(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固定各个仪器.(2)、器材安装好后,为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小亮同学在烧杯中倒入一些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为℃.(3)、点燃酒精灯,待水温升至90℃时,小亮同学每隔1m in读出一次温度计示数,小欢同学及时记录在以下表格内.如此持续8 min后停止了读数.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
19、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波是一种晶体,液态海波凝固时要放出热量 B、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冰棒表面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D、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
20、如图,在旧社会每逢干旱人们便会把希望寄托在“半仙”身上,来实现所谓的“呼风唤雨”.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把它变成现实,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关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空气中的小水滴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