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图甲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铁丝的内能:图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该过程中(选填“遵循”或“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图丙中瓶塞跳起来后,瓶内气体的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如图所示是加油站里常见的“静电释放器”,这属于(选填“利用静电”或“防止静电的危害”,静电在生活中也有有用的地方,举出一个应用静电的例子:未来由于科技的发展,机械效率(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达到100%。

  • 3、充电宝正在主机内被充电,充电宝是(“用电器”或“电源”);家庭电路的电压为V: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选填“串联”或“并联”的。
  • 4、“金陵金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甲所示,把羽毛靠近金箱,金箔静止在工作台上:接着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如图乙所示:再次将羽毛靠近金箱,羽毛即可将金箔吸起,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后的羽毛和纸垫会相互吸引 B、如果纸垫带正电,说明纸垫获得了正电荷 C、羽毛和纸垫摩擦带电,说明摩擦可以创造电荷 D、羽毛能吸引金箱,羽毛和金箱一定带的是异种电荷
  • 5、如图所示,小艳自制水果电池的正极是铜片,负极是铝片,此时发光二极管在发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电路闭合时,电路中就有电流 B、电路中电流方向是从钢片经发光二极管流向铝片 C、水果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只对调水果电池的正负极,电路中仍有电流
  • 6、下列有关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冰没有内能 B、内能与质量无关 C、物体内能越大,所含有的热量越多 D、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可能不变
  • 7、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均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图乙:厚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时,是因为热传递让空气内能增大 C、图丙:图中小朋友下滑到地面时会静止,说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不断减小 D、图丁: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吸气冲程
  • 8、我国“天间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探测火星时,太空中的某种带电粒子可能会对探测器的系统产生影响。下列粒子中,不会对探测器的系统产生影响的是( )
    A、电子 B、质子 C、原子核 D、中子
  • 9、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一根铁丝很难被拉长——分子间存在引力 B、液化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C、闻到厨房炒鸡蛋的香味——分子不停地运动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 10、在常温下将下面几种物质接到图中A、B两点间,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A、铅笔芯 B、陶瓷 C、橡胶棒 D、玻璃
  • 11、 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如图乙所示,分别记录实验中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 且折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度,折射角等于度。

  • 12、 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用加湿器使整个球形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一小块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用固定放置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NO,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斜射向O点发出一束光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E方向射出。

    (1)、实验中,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的目的是(选填“显示光路”或“降低温度”):红色激光NO的作用是为了显示的位置。
    (2)、将绿色激光笔固定在玻璃罩上后,缓慢转动圆台,当观察到 , 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3)、为了方便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明借鉴地理中学习过的“等高线”在半球形玻璃罩表面上做好标记,如图-2所示,发现绿色激光从A点入射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从E点射出,又将绿色激光从C点入射O点,则反射光线将从图中的点射出(填写图中字母)。
    (4)、如图-3所示,小明保持入射角度不变,让绿色激光笔继续沿A点所在的等高线顺时针移动,使入射光射向O点,发现反射光线将(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当激光笔恰好转到从E点射向O点时,反射光线从A点射出,这说明
    (5)、小明接着又进行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用固定激光笔照向鼓面上的平面镜,墙面出现一个光点,轻压平面镜左侧鼓面使其稍许凹陷,则墙上光点位置会(选填“上移”“不变”或“下移”)。
  • 13、 林林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中林林同学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他应在(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林林观察后发现蜡烛在玻璃板后成的像有重影,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
    (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B,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并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完成实验后,林林同学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的像在玻璃板后的a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cm , 该硬币的像(选填“向右移动3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3cm”)。
    (4)、林林将一块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放置,人眼在玻璃板前(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林林做实验时不小心将玻璃板掉在地上,裂成几块,他用其中一块碎玻璃板继续做实验,他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____
    A、不能在玻璃板中成像 B、能成像,但不是完整的 C、能成一个完整的像,大小跟原来像一样 D、能成一个完整的像,大小比原来像小些
    (6)、如图丁所示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FAST),它由许多个反射面组成,外形和我们学过的(选填“凸面镜”“平面镜”或“凹面镜”)相同,可以将来自遥远太空微弱的信号(选填“反射”或“折射”)会聚起来,再进行筛选获得有用信息,以探索太空奥秘。
  • 14、 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明观察到演奏二胡时可通过按压、松开、滑动弦线等指法配合产生优美旋律。于是他提出问题:二胡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后他进行了猜想:二胡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

    实验次数

    1

    2

    3

    4

    钢丝粗细程度

    __

    AB间距/cm

    50

    50

    50

    30

    钩码个数/个

    3

    3

    4

    4

    (1)、为了探究小明的猜想,请将表格空格处补充完整:
    (2)、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
    (3)、第1、2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二胡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弦的的关系。拨动钢丝后发现第1次实验中钢丝发声比第2次实验中钢丝发声的音调低,则可初步得出结论:当弦的长度和松紧相同时,弦越 , 发声的音调越高。
    (4)、第3、4两次实验时,发现第3次实验中钢丝发声的音调低。在二胡演奏活动中,如图2所示,小明想要让二胡弦发出音调较低的声音,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松开(选填“中指”或“食指”),理由是其他因素时(“相同”或“不同”),钢丝长度越长,音调越
  • 15、 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3)、如图所示,请画出由烛焰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

  • 16、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现有一根长为34m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会听到次敲击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 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拓展】若想要听到2次敲击的声音,铁管的长度最短是m。(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17、 夜晚当位于长江上的江阴长江大桥的灯光开亮时,长江上的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宛若两条灯火长龙飞驾南北,绚丽多彩。已知桥下长江水深为15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50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m;若江水再上涨1m , 则该倒影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与彩灯相距m。
  • 18、 如图所示是两种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甲表是机械秒表,它现在的读数是s;乙表是石英钟,在白天,它此时的读数是。若体育课上要测量跑200m所用的时间,应选用表;若要测一集连续剧播放的时间,应选用表。(后两空均选填“甲”或“乙”)

  • 19、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会造成测量误差的是(  )
    A、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一样 B、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C、对分度值下一位的估计值不一样 D、刻度尺未紧贴被测物体
  • 20、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
    A、舞蹈演员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B、人照镜子梳头发 C、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 D、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跳转